接引系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0章 力场压缩试验

不甘心也没有办法,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林远很快便决定了终止本次行程。

打道回府的路程很顺利,除了茫茫大海与海鸥剑鱼相伴,林远没有遇到其他异常事件。

磨刀不误砍柴工,林远决定还是先攀好科技,再突破修为境界。

黑洞材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在宇宙周期的角度上讲,其与暗子瑶光课题是一个级别的。

引力发生设备,这在数年前就已经小范围普及了,但那仅仅是在应用层面上。在科技层面上,引力制造并没有太大的突破,毕竟这玩意儿从发现到现在,这才几年?

当然,科学院还是有一个专门的团队在研究引力分支的,但是因为没有抢到筑基期的弟子,进展只能停留在表面上。说到底,还是太缺人才。

尽管林远已经很重视人才的培养,八所也成为了国内规格最高的人才培养机构,挑选的也是各行各业最顶尖的人才,但总的来说筑基率也还是相当感人。

数年来,八所总共也才培养了不到二十的筑基修士。鉴于目前国内科研百花齐放的态势,总归是僧多粥少了。

这种局面随着林远的重视得到了改善。

在基础理论上,不管是引力还是斥力,本质上还是一种波,与电磁波相比,仅仅是方向上的不同而已。

就目前的引力波生发设备,采用的原理其实还是电生磁的老一套。其不同之处,就在于调频磁场的相互叠加。

两道或多道频率波长相匹配的电磁波通过特定的空间夹角相互叠加碰撞,就会使得其波向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改变,而波象一旦从横纵波转化为横波,电磁力也就转化为了普频的万有力。

理论上是很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无比的艰难。

首先最大的限制条件,就是如何选择这相互叠加的电磁波频率,又以何种角度进行叠加才能使波向发生质变。

而分析和观察电磁波和力场波最直观的手段,还是筑基修士的神识,于是这个问题又回到人才培养方面。

当然,有林远的亲自加入,引力波发生仪的更新换代进入了快车道,通过大量的试错实验和总结经验,林远很快将力场产生的效率提高了一倍。当然,就能量转化率来说,也无非仅仅是从1%到2%的提升。

如何提高力场的能量转化率,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林远没有这么多时间精力来慢慢磨这项技术。

于是乎,他借调自己的大弟子聂雄飞,让其配合接下来的引力生发设备优化工作。

聂虽然在科研上比不上林远自己,但是用来当做观测手还是足够的。虽然说起来不太好听,但实际上其就是个工具人。

抽出空来,林远便开始进行了下一个步骤的研究,那就是全方位引力场设备的研发。

相比而言,这个研究的难点倒不是波向的观测,而是空间计算方面的问题。

通过怎样的空间组合,将数台或者数十数百台力场发生仪对准同一个地方,使其叠加后形成球形的全方位的类引力场?这个问题足够数学家们喝一壶了。

经过大半个月的计算和论证,林远暂且选择了其中最优秀的方案,足球型。

标准足球共游32个面,其中五边形12块,六边形20块,所以这个方案需要用到力场发生仪共三十二台。

经过三天三夜的赶工,终于,三十二台定制的引力发生仪生产并组装完毕了。

第一次试验,三十二台相互串联引力设备同时激发。

透过观察设备,林远和研究小组一同观看辛苦了近一过月的成果。

只见直径六米的球形空间内形成球形的一圈一圈的绚烂光晕,林远他们当然知道,这是由于空气中不同密度的物质被引力场分门别类排序后对自然光的不等折射导致的。

然而此时,没人关注这些边边角角,大家都屏气凝神的注视着场内最中心的位置。

一个足球形状的光球赫然成型。

并没有开始欢呼,因为众人知道,这才刚刚开始。

随着三十二台串联设备的功率逐渐增强,场中足球的质感就越发厚实,其表皮从刚开始的虚影慢慢变得有些像气凝胶,然后又逐渐变成果冻一般的形态。

“10秒后,注入10摩尔的氮气和显色剂”林远语气平静的指挥到。

“收到,10秒倒计时开始”工作人员回应道

由于空间密闭,自从设备开启后气压一直在降低,很显然,部分气体被场中心的足球吸收了。

通过补入纯净的氮气和显色剂,在补充气压之余,其中的反应过程的细节能更加清晰被人们观察到。

摄像头全程全方位的记录着这一切,这都是后期做理论研究能用到的宝贵资料。

补充的氮气很快就被引力场吸入了场中央的足球内,气压表上刚上升的数据又很快降了下来。

“以每秒10摩尔的速度注入氮气,进行20秒”林远指挥到。

1摩尔氮气大约28克,100摩尔也就是2800克,5.6斤的质量。每秒注入这个量已经是很夸张了,本批次总共注入30秒,也就是大约168斤的质量,相当于一个壮汉的体重。

将一个壮汉压缩到直径20.8cm的足球立面是什么概念?参照目前这个情况就是了。

第一批次注入完毕,足球的形态已经完全变成了液态。

大家当然知道,这其实就是常用的工业原料液氮了。

为了继续测试这套引力压缩设备的极限,林远又依次加大设备功率,并指令工作人员添加足够的物质。

液氮还能继续压缩么?当然能,但那要求的条件更加苛刻,固态氮也更加的活跃且危险。

随着继续加大功率,液氮也变很快变成了纯白色固氮。

与用容器加压不同,只要功率和能源足够,力场加压的压力上限远超容器加压。这也是为什么一直以来这种程度的压缩实验很少见的原因。

根据科学家们的材料,对物质继续压缩下去,会获得一种类似中子星一样的致密材料,然后再加压几个量级,才会形成黑洞。

直观点形容,如果将地球压缩成中子星物质,那么最终得到的只有一个直径22米的球体。

很显然,想要在如此简陋的实验室内制造中子星物质,那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事实也是如此,很快,被压缩的固氮顺着足球“球皮”的缝合边界逸散量逐渐与吸纳量保持了相对平衡。继续加大设备功率,虽然能有效增加足球的吸纳量,却不能减少逸散量,反而由于力场不稳导致逸散量大大增加。

实验结束了,其结果令人感到欣喜,也令人感到有些丧气。

欣喜是因为这套设备的压缩能力已经远超现有的容器压缩设备,而丧气则是因为这离形成人工黑洞,还差了十万八千里,简直就是连边都挨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