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音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徜徉在太空中的古琴曲

古琴有许多代表性曲目,中国最著名的古琴曲之一就是《流水》。1977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向外太空发射了两艘“旅行者号”探测器,它们各自搭载了一张十亿年都不会坏的镀金唱片,录着人类主要语种的问候语以及代表人类文明的90分钟音乐,其中最长的一首乐曲就是古琴大师管平湖演奏的《流水》。乐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但大家目前普遍听到的谱本是川派一个叫张孔山的琴家所传下来的。《流水》最早见于《列子·汤问》,故事说伯牙在船上弹琴,先弹了一首,子期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他又弹了一首,子期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就是《高山》《流水》的来历。

因为子期懂得伯牙弹的琴,懂他的音乐,于是出现了一个词:知音。从字面上讲,“知音”只是“懂音乐”,但在汉语里,“知音”不仅仅是懂音乐的意思,更指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为什么子期听得出高山和流水,伯牙就认为他是知音?因为子期是樵夫,属于普普通通的劳动大众;古琴是文人的乐器,是小众的乐器,是知识分子自得其乐的乐器。作为一个樵夫,子期本来是不应该懂琴的,伯牙也没有奢望他能够懂琴,但是,子期懂他,也唯有子期懂他,所以伯牙叹为知音,以至于子期死后伯牙摔琴,终身再不弹琴。这个平淡的故事中有一种震人心魄的东西,如此决绝,如此激烈,其实反映的不仅是古琴的孤傲与高贵,更是琴人对知音的敬重、珍重和中国人认为知音难得的观念。也正是由于这个故事的流传,在汉语的语汇里,又多了一个用音乐来比喻人生的词:人们常常把了解自己、懂得自己、与自己相知相契的最好的朋友称为“知音”。

图1.5 “旅行者号”探测器携带的镀金唱片

还有一首著名的古琴曲叫《梅花三弄》。长期以来,中国文人把梅、兰、竹、菊四种原本普通的植物当成品格的象征,因为这四种植物的共同点是不畏严寒、不媚权贵、不慕俗华、甘于寂寞,更因为竹有“节”而被引申为中国文人推崇的“气节”。《梅花三弄》也是一首专门彰显文人品格和气质的乐曲,据说这首古琴曲是根据古代笛曲改编的。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言行的《世说新语》中说,东晋时有一个名士叫王徽之,其父即大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天,王徽之坐在船上,看到路上过来一辆车,有人告诉他车上坐的是大将军桓伊,王徽之便拦住大将军的车马,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听说先生笛子吹得不错,吹来听听。)桓伊也素闻王徽之之名,于是,“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下车坐在交椅上,吹了“三调”),据说这就是《梅花三弄》的“三弄”。

让人奇怪的不仅是大将军被人拦住车马没生气,还让吹笛就吹笛,更奇怪的是吹完了上车就走,“客主不交一言”,两个人什么话也没说,一个吹完了,一个听完了,一个上车,一个下船,各走各路。为什么“客主不交一言”?因为对两个“知音”而言,音乐之外,再无其他内容,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魏晋时期,人和人的关系就这么简单,就这么高贵,就这么清奇不俗。后来这首曲子变成古琴曲,所谓《梅花三弄》就是它的主体旋律出现三遍,就叫“三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