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制度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货币的规矩就是货币制度,它是用来约束货币发行,维持人们信任的规尺。了解货币制度的演变,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货币与金融。
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是指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不少国家都曾实行过金本位制。在牛顿生活的时代,英国就规定每盎司黄金(约31克)兑换3英镑17先令10.5便士。美国在1834年采纳了英国的金本位制。1897年,麦金莱就任美国总统,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签署《金本位法案》,就这样,黄金在美国便成了所有货物的一般等价物。
金本位制有几种不同的变体: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是以黄金为货币的典型金本位制。在金币本位制下,金币可自由铸造和熔化。左拉在《金钱》中就描写了熔化金币的场景,“从早到晚,只要是铸造的日子,便有一种金元的清脆声音从地下发出来,因为那是铲子在箱子中把金元铲起来抛到坩埚里的声音。……对这样一种音乐,萨加尔满意地笑了……这是他的幸运预兆”。
在金币本位制下,直接以政府铸造的金币作为交易和支付工具。为了铸造金币,就需要有铸币厂。牛顿不仅是伟大的物理学家,还曾担任过英国铸币厂的厂长,负责铸造金币。
但要直接将黄金铸造成金币,会占用大量黄金。黄金不足就会制约货币供给,带来通货紧缩。美国在19世纪后期就出现了这种情况,物价持续下跌给农民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布莱恩在总统竞选中称金本位制就是“黄金十字架”,凯恩斯斥责金本位制是“野蛮的残余”,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艾肯格林称它是“金色的镣铐”。
于是,人们就想出了另一种办法,那就是,黄金不直接流通,而是由央行发行以金块为支撑的纸币,这就是金块本位制。这时,充当货币的是纸币,不是金块,纸币是金块的化身,一个成功的纸币,背后一定有一个默默支持它的金块!
金块本位制有两个重要的特点:其一,金块本位制以纸币作为流通货币,不再铸造、流通金币,但政府规定了纸币的含金量,纸币可兑换为黄金。其二,政府集中持有黄金储备。根据《伟大的博弈》,美国财政部在1879年就按要求持有至少1亿美元黄金,以随时满足黄金兑换的需求。但在1893年发生了恐慌,人们对纸币信心下降,纷纷要求用纸币兑换黄金,导致财政部持有的黄金储备大幅下降,1895年2月初就只剩下相当于4 500万美元的黄金了。是故,在金块本位制下,纸币不过是黄金的影子。
但人们要将持有的纸币兑换成黄金,也并不总能成功。拿破仑发动战争后,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就被大量挤兑,但英国政府却拒绝黄金兑付。1797年,吉尔雷就给英国首相皮特画了一幅讽刺漫画,皮特正在亲吻一位又老又丑的妇人(象征英格兰银行),又因英格兰银行于1734年迁到了伦敦金融城的针线街,于是,它便得到了“针线街的老妇人”的绰号。
金汇兑本位制是指以银行券为流通货币,通过外汇间接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1945年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是典型的金汇兑本位制。参加该体系的各国,将本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美元则与黄金之间固定兑换比率,这样,各国货币就与黄金实现了间接挂钩。当时规定,每盎司黄金的价格为35美元,美国的央行——美联储有义务以该价格将黄金卖给其他国家。在该体系下,美元处在与黄金等价的地位,美联储也必须在金库里保存大量黄金,乃至特里芬讽刺道,“人们走遍天涯寻找和开采黄金,竟然是为了把它们埋入更为壁垒森严的地窖”。
不过,这个制度非常脆弱。
原因就在于,市场上的黄金价格并不总是固定的。实际上,随着需求和通胀上升,黄金的市场价格水涨船高。当金价超过35美元时,就产生了套利空间。其他国家央行先拿美元从美联储以35美元的价格买入黄金,再到市场上以更高的价格卖掉。如此往复,以很少的美元就能把美国所有的黄金消耗掉。那时,法兰西银行就是这么干的,更何况,戴高乐总统一直攻击美元是“嚣张的特权”。法国这么一来,美国又不干了,尼克松干脆关闭了黄金窗口,其他国家要来换黄金,门儿都没有了!
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就这样瓦解了。
银本位制
银本位制是指以白银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银本位制的运行原理类似于金本位制,主要不同点在于,它以白银作为本位币币材,银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其名义价值与实际含有的白银价值一致。
比如,美国1792年颁布的《铸币法案》主要以白银重量而非黄金重量来界定美元的价值,当时规定,1美元相当于371.25格令白银,1格令相当于0.06克。实际上,在整个中世纪,白银是世界上的主导货币,只是到了18世纪,金币才后来居上。
中国曾实行过银本位制。早在汉朝,白银就已逐渐成为货币金属,到明朝,白银已真正货币化,中国也成为全球的用银之国。不过,中国实行称量货币,也就是以白银重量来计值,通常称为银两。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货币单位改为“元”,名为大清银币。辛亥革命后,银币上镌刻着袁世凯的头像,就叫“袁大头”。此后,国民政府也一直实行银本位制,发行全国统一的镌有孙中山头像的银圆,一切公私交易,用银币授受。直到1935年,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才宣布废除银本位制。
复本位制
复本位制指同时规定金和银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复本位制下,金与银可以自由买卖、自由铸造与熔化、自由输出输入。
复本位制是一种具有内在不稳定性的货币制度。
比如,法国实行复本位制时,金和白银的铸造比率是15.5:1——人们可从铸币厂获得含有等值的黄金,或可用一定数量金币换取其15.5倍的白银。若世界黄金价格上升到了铸造比率之上,就产生了套利的激励。若金价上升到了只有用18克银才能换取1克金,人们就会进口15.5克银,将它造成银币,然后用银币换取含有1克黄金的金币,并将其出口,在国外市场上再换回18克白银。不考虑交易成本,通过套利,不仅收回了投资,还额外获得了2.5克银。只要市场比价明显高于官方规定的铸币比率,就会一直存在套利激励:套利者输入白银,输出黄金,直到该国所有金币都被输出到国外为止。
相反,若市场比价跌落到铸造比率之下,套利者就会输入黄金,输出白银,直到后者从流通中消失为止。在复本位制下,“贵”金属最终会退出流通,这就是“格雷欣法则”,俗称“劣币驱逐良币”。
信用本位制
以贵金属作为货币或货币发行的准备,使得货币发行量受制于贵金属的拥有量。随着商品交易范围和交易量的扩大,金属本位货币就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了,于是,纸币本位便应运而生。纸币没有任何商品或贵金属作为价值的支撑,纯粹以国家强制力及其信用为后盾,人们在观念上普遍接受,并以其作为交换媒介,它本身没有任何内在价值,它的诸多职能,完全取决于公众对纸币发行人的信心,发行人对公众信心的维护和自身信用的坚守。
由于纸币发行不需要持有贵金属作为准备,且纸币的印刷成本极低,纸币给政府通过调节货币量影响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但那些无节制发行钞票的政府,通过恶性通胀掠夺民间财富。2008年津巴布韦就因过度发行货币而造成了恶性通胀,当地老百姓抬一箱子的沉重现钞,只能换回一瓶啤酒。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纸币又正在向电子货币过渡,货币纯粹是账户的数字符号,人们在生活中也并不真正用纸币作为交换和支付的工具,在发工资的日子里,公司的财务人员也不会让员工去领取现金。
从这些意义上说,现代货币制度演变成了纯粹政府信用本位货币,它全然以信任为基础。正如英国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所说,货币已不是金属,而是一种记名信托。在这个电子时代,没有什么东西不可以充当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