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陈复祥主编、撰著的邮刊和专著
1.《邮声》
《邮声》于1923年11月3日创刊,至1924年3月15日第17期停刊,是一份先于《邮乘》两年,继《神州邮票研究会会刊》与《邮票月刊》后在上海出版的邮刊。
《邮声》每逢周六发行,新闻纸式每期16开4版,折叠后成32开,中文竖排。版面除第一版外,其余三个版均辟为上中下三栏。[309]《邮声》刊中没有注明主编或编辑人员姓名。从创刊至终刊几乎每期封面均标注该刊“事务所”与“编辑部”的地址,分别是负责刊务、发行的区甘源与负责编务的陈复祥。[310]
在《神州邮票研究会会刊》上,为《邮声》做的广告。
《邮声》于1923年11月3日创刊,至1924年3月15日第十七期停刊,是一份先于《邮乘》两年,继《神州邮票研究会会刊》与《邮票月刊》后在上海出版的邮刊。
《邮声》在一篇“编余”中提出了办刊的目的、宗旨:“吾们并不是靠着《邮声》来营业,不过是要提倡吾国人的搜集,使大家把知识来交换罢了。”
陈氏在《邮声》的撰稿颇多且邮识卓著,如“临匪邮票小史”、“中国商埠邮票”等,并撰写了大量的编余小言、编者识、编余等。《小时报》以“古旧邮票收藏家,其所藏之邮票,价值在两万金以上,陈君现辑一种星期刊名《邮声》,专论邮票云”予以报道。(《小时报》1923年11月30日)
上世纪20年代初,周今觉尚不知道集邮,他在《小时报》上看见一条新闻,说有一位叫陈复祥的上海集邮家,将要发行一种名叫《邮声》的邮票周刊,“于是赶紧定了一份。又写信去问陈君,信上大致是说,我有意集邮。却苦不知鉴别真假。请其示我门径”。从此在陈氏亲自指点下,走上集邮之路。[311]
2.《中国商埠邮票史》
从1935年起至1940年,《中国商埠邮票史》在《新光月刊》、《新光邮票钱币杂志》上连载,历时五载。又于1947年4月起在《立报》上连载62天。
《中国商埠邮票史》以论著为中国商埠邮票正名,对于中国商埠邮票是否是正式邮票,有无收藏研究价值等问题,陈复祥都有独到的见解。他详细介绍了厦门、烟台、镇江、重庆、福州、汉口、宜昌、九江、南京、芜湖及其他通商口岸商埠邮票及邮政史,考证其发行经过、版模等,并分析各地商埠邮票的发行数量、收藏价值。分述如下:
《新光月刊》上的“中国商埠邮票史”连载。
《立报》上的“中国商埠邮票史”连载。从1935年起至1940年,《中国商埠邮票史》在《新光月刊》、《新光邮票钱币杂志》上连载,历时五载。又于1947年4月起在《立报》上连载62天。
关于厦门商埠邮票,因“半由于集邮家之采购”不得不数次添印。由于“邮票销数激增,预计可用二年余之票,将不足一年之需。乃再电德国将现行之五种邮票各加印若干外,并增印大数票三种,计一角五分黑色、二角紫色、二角五分酱红色,图纹完全相同。邮票销数之激增,半由于集邮家之采购。当第二次添印之票未到,半分票竟已售完,此种半分票,几乎全部皆为集邮家所购去,或收藏或转让于国外之邮商”。其中因发行两种之暂作半分票,被邮界指为“故意多增变体与种类,以引起当时集邮家之兴趣,迹近投机”,经陈复祥向供职于广州海关邮务处的德铿了解,实际情况是先由别发洋行代印未到货,因急需使用再“急付本埠印刷铺二家”,故出现两种之暂作半分票。并无故意多增变体而是“固执之士”多疑。[312]
陈复祥还披露了厦门商埠邮局仅以一纸公文兼并民信局,剥夺民局递送邮件之权之事,指出“并无法律根据可以禁止民信局之营业”。[313]关于烟台商埠邮票,陈复祥称赞其“始终未发一种未离正常之邮票,变体亦极少,办理之成绩足为各商埠之冠”。原本“烟台商埠邮局亦大可乘机多印大数(值)票或变体暂作票,以裕公家收入,乃竟屏而不为且始终未发一种未离正常之邮票,……印量每种未超过三万枚”。但烟台商埠邮票仍被视为“投机赚钱之品”,陈复祥表示“为烟台票鸣不平也,此予不能不费辞以称之”。
陈氏还称赞“烟台全组票图案印刷俱美”。但因“绘图制版皆为德人”,故票面“缺少中文数目字,‘烟台’二字亦间有多点缺划等弊”。
关于镇江商埠邮票,陈氏抨击其是官方“制票敛钱的典范”:“奇异变体尤应有尽有。凡集邮家所称呼之名词几俱有一格”,是造成商埠票声誉不佳的“罪魁祸首”,“应负破坏吾国商埠邮政令名之全责”。而制票者正是“英领事及工部所特设之委员会所主持监督”下的镇江商埠邮局,“该邮务长(姓名无从考)难逃投机敛钱之嫌”。陈氏指出,芜湖商埠邮局乃私人所自办,无地方团体或长官之指导监督,制票敛钱,为意中事”。然而,作为代表官方的镇江商埠邮局其“故意为之者,较芜湖尤多,变体尤层出不穷”,而国外邮界偏偏“轻轻放过”镇江商埠邮票“显有偏意”。[314]
但陈氏并没有全盘否定镇江商埠邮票中的“诸凡各种变体,印出均不甚多,见有极罕者”。提醒邮人“今邮商偶有所出,价亦并不昂贵,余料最近之将来,虽百觅而不可得矣。”
关于重庆商埠邮票,陈氏称赞其“印制时监察十分严密,故一无错误变体等,有失体面之品”。这是因重庆“商埠邮局完全应需要而设立,宗旨纯正绝无投机或欲藉售票以敛钱之念。故邮票发行时既未普遍布告,亦未于中西报纸上刊载广告,以吸收集邮家之金钱”。那么为什么“售票既未滥,则何以市上重庆票甚多,而价亦极低耶?”陈氏道出了邮人并不知晓的内幕,“此乃因关闭后余票出售所致”。他告知邮人应及早出手,因“实际数额并不多,旧票尤少,其用于宜昌汉口者更罕,上海次之”。还因“近来欧美方面大事搜求,连信封票出价高出国内十倍。可见外人又渐注意及之,奈何国人反淡然视之耶?”
关于福州商埠邮票,陈氏评价甚高。称之为“印刷颇为精美,纸张亦佳,更无变体错印出不需要之加盖暂作发行之票。不但纸张一律,而每票之长短阔狭,亦无毫厘之差,实为商埠票中所稀有”。他还记录了福州邮政局公开征求邮票设计图样,绵嘉义“所拟者为当选”的一段轶事。[315]
关于汉口商埠邮票,陈氏着重于提醒邮人,汉口商埠加盖票中,伪品“尤以普通之横加盖为多”,一般造假皆是珍稀品,为何会出现普通品也造假呢?陈氏道出其中秘密:一是“盖价值不高之品,购者不疑有伪,亦不加细察,作伪者易售其术,亦聪明人也”;二是因作伪的邮品系“数年前,曾有大批邮局售剩之三角数值票,由汉携沪,售于各邮商,其价不及票面什一。而加盖伪暂作后出售,则可得票面二倍以上之代价也”。
告诫邮人“沾沾自喜,若徒贪小利,利少害多,何必为作伪者作推销员”。而危害更大的是将伪品“杂入邮集,则必致失其他佳票之声(身)价。若转让于人,则日后发现,必致损及名誉及人格”。
关于宜昌商埠邮票,陈氏评价为“发行诸票,惟限于实际邮务所需要者”。称赞其“办理严密周详,并无借名敛钱之事实。且印行邮票,数额亦极少,更无制造加盖错误等票之污点”。
关于九江商埠邮票,陈氏揭露抨击其投机敛钱最为尖锐。但也提示邮人九江商埠欠资票红色加盖、变体等“可入珍品之林,其地位虽次于华邮,然存在之数量,则远罕于华邮。往往费一二十元之代价,可购得远罕于四宝之品”,所以要及早出手“不必斤斤于一二元之买价”。[316]并告诫邮人警惕“聪明之不规则邮商的以普通票伪制欠资加盖票”。[317]关于芜湖商埠邮票,因其属于私人出资经营,与其他各埠相比,有着较强的投机性,所发行的芜湖商埠邮票,品种之庞杂,仅次于上海工部书信馆,变体之纷繁,则居各商埠之冠。从1894年11月19日发行第一次普票起,至其关闭之日止,短短的两年零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发行了两套正票,一套再版票,又用正票再印刷,发行加盖、改值、欠资票达7次之多。在邮票印刷过程中,为了谋利,还刻意制造变体,其中见诸文字记载的约有六七十种之多。
3.《罗门氏华邮及商埠票专门目录》
1941年,主要执笔人为陈复祥的《罗门氏华邮及商埠票专门目录》(英文版),由上海罗门氏邮票公司出版。32开,200余页,附有邮票图,铜版纸精印。内容包括清代邮票、中华邮政邮票及商埠邮票,详列正票及变异,是当时最为完整的中国邮票目录。其编辑体例以及对中国早期邮票的分类方式,为后来同类目录作了示范,首次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海关邮政时期邮票概况。1942年4月续出《罗门氏华邮辅刊》,补充香港版邮票及加盖“暂作叁分”邮票的资料。这本《目录》被广泛应用。
中国邮票汇编
内页介绍“红印花暂作票”之一页。
1926年4月,陈复祥和卢赋梅合编的《中国邮票汇编》出版,这是第一本由国人编辑的中国邮票目录。
4.《中国邮票汇编》
陈复祥与卢赋梅联名编纂所出版的《中国邮票汇编》,“堪称开国人刊印国邮目录的先河,是书编排不失简明翔实,附图亦清晰,对于各票刷色分列详细,仅以早期国邮中海关大小龙票而言,已分列六十号之多,他如齿孔变异,亦博采众论,民国帆船票中的纸质分析,尤为后来诸家目录所略,书中可见若干‘邮学名词’的旧译,若当时变体称‘奇特票’,对所谓‘一正一倒’,红印花原票称‘遗流加字’,‘辟雍宫门倒’称‘牌楼倒印’,巧克力色谓‘碴古律’色等,今日视之颇饶奇趣。总观是书对各票珍罕多寡的比值,犹不失客观公正,标价近乎标准,故邮史家张赓伯曾在‘国粹’所撰‘邮海沧桑录’文中推崇,信非无因”。(陈志川:国邮目录谈往)[318]
《中国邮票汇编》、《罗门氏华邮及商埠票专门目录》主要由陈氏所著,但陈氏不署名或署名在后的原因是,陈志川分析为,在邮票标价方面,因陈氏担心“引起同好间的误会物议,故与卢合作,可以设词推诿”。[319]
1942年,《红印花暂作小二分版号识别法》,由中华邮票公司出版。
5.《红印花暂作小二分版号识别法》
1942年,陈氏将其关于红印花“小二分”邮票的研究心得,编印成《红印花暂作小二分版号识别法》,由中华邮票公司出版。此书为64开本小册子,正文16页,4页为综合论述。书名前有“研究华邮丛书之一”的字样。
陈氏在书中对红印花“小二分”加盖子模中,“大,清,作,洋,银,分”这六字“皆有大小不同之字体,杂用于全版二十枚中,为辨别版式之主要点”等皆有研述。他首先对上述6个字加以说明,何谓大字,何谓小字,6组字的区别被描述得十分清楚。然后以10页的篇幅,图解“小二分”的20个加盖子模,详述每个子模中各有几个大字,各个子模明显的字模破损、残缺,标点的高低、大小,笔画的长短、曲直。最后根据每一版位号上的大字型个数多少排列,配上一些子模明显的变异,以附表的形式列出各子模的差异以便于读者查阅核对。
此书出版后,陈氏发现书中有5个版位的某些“大字类别”印刷有错漏,随即对书中第16页的4、8、11、12、15号的大字类亲笔更正。陈氏认为“小二分”是红印花诸票中唯一不是海关造册处加盖的,其版式独特,加盖字模“破损杂乱、且多错印”,与其余面值的红印花加盖票明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