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唐宋传奇集》:“连猜带蒙”搞定文言文
对小朋友来说,言志抒情的散文未必能够吸引他们的兴趣,反倒是那些讲述奇闻异事的志怪传奇,更能让他们有耐心越过文言文的障碍,“连猜带蒙”进行阅读。
这一课聊一聊中国古代的短篇小说。小时候我有一本书叫作《古小说选》。这本书其实是我妈妈的。不知道哪一天,我就把这本书从书架上拿了下来开始看。这本书一共选了从汉代到清代的六十篇文言短篇小说,每一篇都很好看,而且它有白话文的翻译,翻译得也很好。小朋友看书和大人看书不一样,大人看书看一遍就结束了,小朋友如果觉得一本书好看,就会翻来覆去地看。所以我开始的时候,只是看这本书中白话文翻译的部分,可是看着看着看熟了,就开始去看它的文言文部分。因为我已经熟知这些故事了,所以等我去看文言文的时候,基本上就可以连猜带蒙地知道这个文言文是什么意思。因此我最初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是经由这本书养成的。这本书我拿在手里翻来覆去看了两三年,现在已经没有封皮了。
我当时并没有学习文言文的意思,也没有人告诉我学文言文很重要,可是在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那次是上语文课,讲《木兰诗》,里面有一句叫作“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老师问这个“朔”字是什么意思。没有人知道答案。我觉得好像是寒冷的意思,自言自语刚好被老师看到了,就让我来回答。站起来的一瞬间,我忽然意识到“朔”是北方的意思。这就是一个模糊学习的例子。一定是我在看这本《古小说选》或者其他书的时候,读到了这个“朔”字,而那个文本的情境讲的就是一个北方的故事,所以在我的印象里,这个字大概是和寒冷、北方有关系。但这只是一种感觉,没有被充分意识化,直到有一天有人把它当一个问题提出来,我才在意识层面上确认了这个字的意思。为什么一个小朋友能够知道这个现代汉语中已经不用了的词的意思?他不是靠背,而是靠我们所说的语感,而文言的语感,首先就要来自有趣的阅读。
为什么这本《古小说选》这么有趣呢?当然编选的人编得好是一个原因,可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古小说本身就很有趣。我们前面讲《庄子》的时候,讲到过中国小说的源头,“小说”这个词就产生于《庄子》。按照鲁迅的说法,中国人本来就有巫术信仰,秦汉时代的人相信神仙的存在,汉末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佛教信仰和巫术、神仙信仰相结合,产生了特别多的记录鬼神故事的书。一来当时的人认为鬼神确实是存在的,他们并没有虚构文学的概念,所以写起来特别煞有介事;二来鬼神故事在任何时代里都是人们特别喜欢讲述的,所以写起来又会添油加醋。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大堆又神奇又好看的志怪文学。大家最熟悉的志怪文学,就是中学生都要学的《宋定伯捉鬼》,来自《搜神记》。
可是志怪文学还是没有唐宋时代的传奇好看。传奇是一种小说文体,特指唐代流行的一类文言小说。这类小说的名字,常常叫什么什么记,或者什么什么传,比如《李娃传》《莺莺传》。传奇记录的依然是一些奇闻异事,不过可不像志怪小说写得那么简单了,它的故事更曲折,词藻更优美,篇幅也更长。作者会把自己的各种才华都表现在传奇小说中,所以当你看唐代传奇时,就会觉得它既有诗歌的美感,又有历史书的故事性,还有作者自身思想的表达。我小时候的作业不是很多,在放学之后吃晚饭之前的那段时间经常看三四页唐代传奇,觉得真是余味无穷。
为什么唐代人花力气把传奇写得这么好看呢?按照陈寅恪先生的说法,唐代人要参加科举考试,而当时的科举考试还不像后来的科举考试那么正规,考官是可以看见考卷上的考生姓名的。所以对于考生来说,在正式开考之前,让考官记住他的名字,对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很重要。因此唐代的考生需要把自己平时写作的诗文编成册子,提前提交给那些在政治上和文坛上有影响的人,让他们推荐自己,这个过程叫作“行卷”。我们平时听到的“白居易向顾况行卷”,顾况对他说“你叫白居易,可是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呀”,说的就是这个过程。可是你想一下,那些考官也很忙,每天都有很多人把自己平时写的文章交给考官看,考官看了不是很烦吗?你怎么能确保这些考官愿意看呢?为了让考官愿意看,唐代这些读书人就发明了写传奇。他们选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然后把自己的史才、议论、诗笔——就是自己写作历史书的才华、讨论政治的才华、写作诗歌的才华,都体现在一篇传奇中,这样考官们也有兴趣看,也能够了解考生的水平。所以一篇传奇要在一堆无聊的应试作业中脱颖而出,吸引考官的注意力,那真的必须写得非常有趣。
在唐代之后,用传奇来行卷的方法虽然不存在了,可是传奇还在继续写。然而宋代的传奇和唐代的传奇不太一样,它似乎比唐代的传奇少了一些诗意,而多了一些篇幅更长的、与历史更相关的内容。比如我们现在知道的杨贵妃的故事,很多都来自宋代人写的一部传奇,叫作《杨太真外传》。而我们知道的很多关于赵飞燕的故事,则来自宋代人写的《赵飞燕别传》。宋代之后,到了元代、明代、清代,这些志怪传奇的文言小说,虽然还有人在写,但是白话的市井小说却成为主流,比如“三言二拍”。这些小说写的内容就不再是奇闻异事,而是市井生活,东家长西家短,这家怎么发财,那家怎么偷情,虽然语言是白话的,比较容易理解,但对于小朋友来说真没有唐宋传奇这么吸引人。
阅读这些古代文言小说有什么好处呢?第一个好处前面已经说过,就是比较容易理解文言文。小学和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总量并不多。而且中小学语文课上的文言文阅读是一种精读的教法,一字一句来进行分析,讲解各种文言常识。对学生来说,他既对这段文字没有兴趣,又不存在语境,也没有情绪体验,只是单纯凭借头脑来理解这些零散破碎的文言常识、文言语法,并且强迫自己把它背下来,这样的文言文学习真是一种负担。事实上,如果一个人有比较多的文言文泛读经验,就相当于积累了一个巨大的数据库,虽然他不需要对这个数据库中的所有内容进行精细了解,但是当他面临一个很具体的文言问题时,这个数据库就可以给他提供很多经验材料。
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的教材选用古代文言文文本时,往往比较多地选择文言散文,而比较少选择文言小说,这可能不是现代人的问题,而是一个从传统中延续下来的问题。因为古时候的人自然而然地觉得散文是一种言志抒情的文体,而小说是一种娱乐的文体,所以散文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比较高。把韩愈的《师说》、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选进课本,这当然是一件很正经的事情,但是对小朋友来说,言志抒情的散文未必能够吸引他们的兴趣,反倒是那些讲述奇闻异事的志怪传奇,更能让他们有耐心越过文言文的障碍,“连猜带蒙”地进行阅读。
阅读文言小说的第二个好处是熟悉掌故,了解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我小时候看的这本《古小说选》里,有六十个故事,其中有昭君出塞、文君卖酒的故事,也有汉武帝和李夫人的故事,杨玉环、花木兰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作为历史掌故存在的。还有一些故事,比如田螺姑娘,白兔捣药,刘晨、阮肇一起到天台山遇到仙女,这些故事在古代传奇小说中存在,在诗歌中也存在。只不过当它们在诗歌中存在的时候,不会写得这么长,而常常只是用两三个字来代表整个故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典故。如果你不熟悉这些最基本的典故的话,读诗也读不出味道来。
比如宋词有一个词牌叫《阮郎归》,即便你不知道这个阮郎从天台山归来的故事,也会在书上看到注解说有两个人,一个叫刘晨,一个叫阮肇,他们到天台山去采药,碰到两个仙女留他们住,他们就在天台山里和仙女一起生活了半年。等他们厌烦了山里的生活回到故乡时,发现故乡早已物是人非,再一问,原来人间已经经过了十代人。这样的注解是干巴巴的。但如果你去看《幽明录》中的《刘阮入天台》的小说,其中有很多细节,说这两个人入天台山采药的时候,在山里面迷路了十三天,几乎要饿死,忽然看到山崖上有一棵大桃树,树上结满了果子,他们就爬到了山崖上,吃到了这些果子,于是再也不觉得饿了。等他们想下山的时候,忽然看到山中有一条小溪,有新鲜的大头菜叶子在小溪里面漂,又有一个杯子漂在水上,杯子里还有带着芝麻的米粒。他们就这样找到了仙女居住的地方,看到了仙女华丽的闺房,用铜做成瓦,床上挂着红罗帐,悬着金银交错的铃铛。这些细节,只有在读小说的时候才会看到,看注解的时候是不会有的。虽然小说所讲的并不是事实,但是这些小说可以大大地加深和拓展我们对典故的直观感受与理解。如果你看过很多这样的文言故事,当你遇到典故,就更能明白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
阅读这些文言小说的第三个好处是通过读这些本身富有诗意的小说,可以理解中国诗歌的意境。我们常常说“意境”这个词,也说“言有尽而意无穷”或者“言外之意”这些话。可是为什么同样上语文课,有些学生很能理解诗歌的意境,有些学生就完全理解不了?字面上没有写的意思,他就怎么都读不出来?按理说,诗歌的意境靠多读诗就能渐渐感知,可是对一点都不觉得诗有什么好的人来说,读诗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哪怕他确实在开口朗读,也是有口无心。可是文言小说,特别是唐代传奇,常常因为它本身就有对诗意的追求,所以它可以借一个具体的故事来表达这种意境。
我小时候看过一个故事叫作《袁氏传》,讲一个叫孙恪的人,有一天忽然遇到一个特别美丽的女子,这个女子姓袁,父母双亡。他们两情相悦,于是就结婚生活在一起了。孙恪和袁氏一起生活了十几年,生了两个孩子,孙恪还当上了大官。最后他们一起在江上坐船赴任的时候,半路借宿在寺中,江边的松树上有一群猴子发出悲哀的叫声,袁氏听到了也很悲哀,然后她写了一首诗在寺院的墙上,随即变成一只猴子,长啸一声,跳上树走了,一直攀援到深山之中,才回头看孙恪他们。原来袁氏是一只特别聪明的猴子,成精变成了人形,但当她恰好回到故乡听到其他猴子的啼叫声,看到那些深山和古树,她还是放弃了人间的生活,选择了自由。看到这个故事时恰好是猴年,我家有一本挂历,每一页都是水墨画的猴子。其中一页的题词是“远寻红树宿,深向白云啼”,讲的就是一只猴子去寻找它的自由。它到哪里去找呢?为了寻找心灵的家乡,它宁可翻越千山万水去寻找一棵秋天树叶变红的古树,宁可向白云深处比远更远的地方去寻找、去啼叫。它讲的是一种对心灵自由的追求和对回归自然的渴望。这个意思对于一个小朋友来说,光读诗是读不出来的,是靠恰好读了这篇《袁氏传》的传奇才明白的。所以读这些传奇还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诗歌的意境。事实上,在这些唐宋传奇中,差不多每篇都夹杂着诗歌。因此借助这些传奇本身的故事和语境来理解这些诗歌,也能够提升我们对诗歌的阅读能力。
我小时候看过的《古小说选》一直没有再版。最近我们在想办法重新出版它,让现在的小朋友也可以和我小时候一样,靠读这些有趣的故事就自然而然地搞定文言文。可是也不一定要靠这本书,比如我们现在市场上比较容易买到的是鲁迅编的《唐宋传奇集》。它收录了最经典的四十八篇唐宋传奇。还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的《唐宋传奇集全译》,也是带有白话文翻译的版本,完全可以买一本这样的书给小朋友自己读。如果他能够感兴趣,那他也就能够借助白话文翻译连猜带蒙地读懂那些文言文。也许这样的阅读并不能够立刻提高他的文言文成绩,但是一定能改变文言文在他心目中枯燥无味的印象。长久来说,还是会使文言文阅读变得相对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