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首联点明特殊地理气候现象。这里的“天山”指祁连山,属于高海拔、高纬度地区。五月在中原或江南一带已经进入夏季,天气非常炎热,但在天山仍然大雪笼罩,朔风凛冽,依据气候推移说,以为可以进入春天了,但根本不见一朵花色啊。“无花”,说明还是真正的冬季,春天还远着呢。一“寒”字,则点明了时节给人的印象和感受。
颔联写雪寒之中的军旅生活。与下一联比较起来,这里应当是军中的间歇时间。有人吹起了哀怨的笛子,是著名的《折杨柳》曲,本是古《横吹曲》名,魏晋时古辞亡失,晋太康末京洛有《折杨柳》歌,辞多言兵事劳苦。南朝梁、陈和唐人多为伤春惜别之辞,而怀念征人之作尤多。这里是两者兼指。也就是说,既含伤春惜别的回念,又叙述眼前的兵事劳苦。而由这一曲所引起的情绪之波动很大。“春色未曾看”,就说明了时间至少已经过了一年又两月。因为是自去年春季(应当是“暮春”)离别家人踏上征途,而进天山的。所谓折柳为昔年景,示念念不忘也。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唐军在边塞苦度时日的情形。
这一联反映的是人情和人性的部分。士兵们都有离别家乡的痛苦,都有怀念亲人的至真之情,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良家孩子,很讨厌这种暗无天日的生活。尽管如此,他们仍然坚守着,未曾离开,哪怕思乡之情与思念亲人之心如烈火焚烧。而他们也有抱怨。但这些都是通过笛声传达出来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幽静而充满了惆怅。但换言之,正是因为这种情绪的宣泄,方才窥见了我军坚守的秘密:为了自己的家乡,也为了自己的亲人,可以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这是一种深沉而昂扬的底色。
颈联是写紧张的战斗生活:清晨即作战,随着进击的军鼓声迅猛杀敌;到了晚上,丝毫不敢懈怠,仍然要抱着马鞍睡觉,以便随时应敌——显示了军队严明的纪律和统一的要求。
尾联写我军的誓言和军中气概:希望抽出腰悬之剑,像当年西汉的傅介子们那样,直上王庭,斩杀背信弃义的楼兰王——显示了我唐军不畏顽敌、奋勇直前的孤胆英雄主义。
本诗篇写作颇具特点,是渐渐渲染起调,渐渐演奏出塞下军旅昂扬奋进的战曲。先点明环境,渲染特定情感。次写军旅间歇的生活,在哀愁中显示深蓄的坚忍。接着是写紧张激烈的战斗及抱鞍以待的警惕。最后是雄壮的誓言和勇往直前的豪情。可以说,没有有关苍凉、哀感的背景渲染,不足以显示我军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英雄主义的塑造,需要特定的环境、行动和口号。可以说,这短短的篇章,任何一句都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