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赴东海的明朝舰队
从读初中开始,我们就知道“郑和下西洋”。那是中国航海史上的一段佳话,熙朝盛事,扬我国威,研究和赞誉的文章甚多。而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就在明永乐年间,还有一位叫亦失哈的宫中太监,多次受命率员开赴东北海疆,规模虽不如郑和,但亦是大型船队、一千至数千官兵。郑和的大航海由于耗费巨资,难免遭受“武力游行”“奢华演出”之讥;亦失哈的奉命出巡则是实实在在地经略边疆,宣抚与开发治理东海少数民族地域。东海,又作奴儿干海,当时指清朝大东北的外海,库页岛坐落其中,与之相联系的“北海”(鄂霍次克海)和“南海”(日本海),其命名皆留下辽金两朝的历史刻痕,值得作一番认真梳理。
亦失哈,又作亦信、易信,明朝内廷太监,生卒年与生平事迹皆不甚详,仅知为海西女真人,历经永乐至景泰五朝,一直颇受重用,最后做到辽东都司镇守太监。他是一个有贡献也有故事的人,其籍贯、家世等曾长期失考,令人欣喜的是,就在最近,万明先生依据明天顺元年状元、南京礼部尚书黎淳的《荣禄大夫中军都督府同知武公墓志铭》,查明了亦失哈的家世:
洪武初有讳武云者,率其子满哥秃孙、可你、亦失哈慕义来归。太祖高皇帝嘉其一门敬顺天道,尊事朝廷也,赐姓武氏,授田宅,给饩廪,恩养甚厚。[1]
黎淳还写明亦失哈家族为“海西木里吉寨人”。该地应由“木里吉河”得名,属于嫩江流域的一条支流,永乐七年设木里吉卫,后又有木里吉河卫。而武云一家在此前就投至朱元璋麾下,与长子、次子都在军中效力,至于小儿子因何净身入宫,依然是一个谜团。
这位中军都督府同知大名武忠,为亦失哈之侄,洪熙元年(1426)年方14岁时,即随小叔叔前往奴儿干地方,以军功授职锦衣卫百户。武忠状貌魁伟,精骑射,后来接替大叔叔乃当哈(黎淳文中称作可你)的海西都指挥佥事,渐升同知,署都指挥使。他娶了孙皇后之兄会昌侯孙继宗的女儿,仕至正一品的中军都督府同知,与皇亲国戚联络有亲,一门贵显。孙继宗因参与“夺门之变”封侯,掌领锦衣卫,在朝中炙手可热,也许正是亦失哈在辽东失事后未受惩处的原因。
亦失哈一生的主要业绩,是作为钦差首领太监,率领庞大船队抵达黑龙江下游的恒滚河口,宣读朝廷恩命,宣布建立奴儿干都司。他还在那里兴建寺院,颁赏粮米布帛,抚慰各族百姓。东北史专家杨旸根据残缺碑文,推定他驻扎奴儿干时巡视所属各地,曾到过江口对面的库页岛。[2]当然有这种可能,遗憾的是无以知晓其登岛的细节。
由于先后出现过王振、刘瑾、魏忠贤,明代太监广受非议与憎恨,其实因人而殊,充满正义感和责任心者不乏其人。亦失哈是一个普通的女真名字,检索《明实录》,宣德间东宁卫指挥使、正统间辽东自在州指挥等皆与之同名。令人稍觉好奇的是:海西女真人武云是怎样领着三个儿子投到朱元璋军中,亦失哈在多大岁数被阉割入宫,何时被重用,皆难以查询。而入宫未几年,亦失哈就由小太监升为钦差内官,受命统率数十名文武官员与大队官兵出巡东北边疆,必有过人之聪明才智。
明成祖朱棣堪称视野开阔的一代英主,登基当年,诸事未定,便规划开疆拓土,经略大东北。行人司邢枢与知县张斌受命前往奴儿干地方,招抚当地部族。据《明史·职官三》:行人,“职专捧节、奉使之事。凡颁行诏赦,册封宗室,抚谕诸蕃,征聘贤才,与夫赏赐、慰问、赈济、军旅、祭祀,咸叙差焉”,“非奉旨,不得擅遣”[3]。二人不负使命,所至之处的女真部族酋长先后归附,次年返回时,首领把剌答哈、阿剌孙等也相随入京输诚。成祖大喜,命设立奴儿干卫,赐予来京各首领官职。此乃明朝在黑龙江下江地区的第一个卫所,当地部族首领受封后衣锦还乡,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此后黑龙江流域各部落纷纷归附,晋京朝贡者不绝于途,接受朝廷封赐,很快建立了一百三十多个卫所,更偏远的精奇里江与乌第河地区都有建置。
永乐七年(1409),明成祖决定在此基础上设立一个军政一体的省级机构,以相统摄,地址就选在奴儿干。对于这一广阔区域的各族百姓,这是一件大事,朝廷也极为重视,打算派遣钦差内官前往宣抚。由于对北方的蒙古用兵,也因需要做各方面的准备,至两年后才得以成行。在选派人员上,明廷颇费心思——
因为是前往东海女真地区,挑选深受信任的女真族首领太监亦失哈为钦差,统领大型船队前往宣抚,同时送新组建的奴儿干都司官员上任;
为显示朝廷尊威,加强驻防实力和预防不测,从辽东都司调用一千多名官军随行护卫,由一批辽东女真族将领负责带兵,同船前往;
充分重视该地域的历史与民族背景,为奴儿干都司配备了一个较强的班子,辽东都司东宁卫千户、鞑靼人康旺为都指挥同知,东宁卫千户王肇舟和佟答剌哈为指挥佥事。东宁卫设于辽阳,由于大量接纳安置下江等地来归的女真人,应是辽东都司所属卫所中较熟悉那边情形的,从东宁卫选调官员,也是一种明智的决策。
所有这些决定,当然要经过永乐皇帝的御批。至于东巡所用大小舰船,先期已传旨在松花江畔的“船厂”制造。那里采伐大木方便,往黑龙江有水路可通,也是元代征东元帅府的主要造船基地,大批物资由陆路转输而来,人员亦在此集结登船,催生了后来的一大都会——吉林,也曾是大东北造船业的中心。
永乐九年(1411)春,亦失哈率领船队出发,号称“巨船二十五艘”,沿松花江先向西北,至肇州折向东北,入黑龙江,然后顺流而下。这是亦失哈的第一次奉旨往奴儿干之地,主要目的是宣布诏谕,设立奴儿干都司,送都指挥同知康旺等人上任。以常理推测,先期应有人打前站,也会搭建一些屋宇,做一些布置。亦失哈似乎没待太久,举行过都司的成立仪式,将所带绸缎银两等物颁赏当地首领和普施众庶,即回朝复命去也。康旺等人会随他返回吗?应该不会。猜想亦失哈会给都司衙门留下一些船只,仍从水路返回,以后的每一次往返,应也都是乘船从辽东都司出发,走同样的路线。元代曾在松花江的大曲折处设“辽东海西道提刑按察司”“海西辽东鹰坊万户府”等,此地的女真部落遂有“海西女真”之称。宣抚海西与沿途的各部族百姓,亦是亦失哈东巡的任务。
亦失哈二下奴儿干是在次年冬天,依据的是《敕修奴儿干永宁寺记》的“十年冬,天子复命内官亦失哈等载至其国”。细思有些不合常理,松花江冰期很长,黑龙江下游在暮秋即有冰凌出现,船只在冬季根本无法行驶,如何“载至”?是否那年气温较高,亦失哈等冒险抵达?还有一种推想,即碑记所说为永乐帝降旨之时,或是亦失哈等人离开京城的时间,由是也知每一次东巡都需要很长的筹备期。亦失哈等人这回驻留较久,深入各地方抚恤部民,还将已有的观音堂扩建为永宁寺。在前往奴儿干的途中,亦失哈也会宣抚省察,但最主要的还是继续建设和稳定这个地处偏远的都司。在永乐朝后来的十余年间,亦失哈大约还有过三次东巡,其中一次在十八年,第三次在二十二年。那一年的八月,明成祖于北征途中崩逝,皇太子朱高炽登基后,即降诏开列应停之前朝弊政,第一条便是叫停郑和下西洋,见即位诏第六款,曰:“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皆停止,如已在福建、太仓等处安泊者俱回南京,将带去货物仍于内府该库交收。”[4]而对亦失哈的东巡与奴儿干都司的设置,不仅未加限制,还于次年再派亦失哈率军前往。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仅十个月,能见出对辽东和奴儿干之地的关注,其间都指挥同知康旺派遣儿子进京贡马,照例受到奖赏。[5]
宣宗朱瞻基继位后,“敕辽东都司赐随内官亦失哈等往奴儿干官军一千五百人钞有差”[6],对奴儿干都司和东北海疆的重视程度不亚于前朝,亦失哈又有数次遵旨东巡,几乎是隔年一次。随行的军队仍由辽东都司选派,返回后也由该衙门代发朝廷赏赐。对于亦失哈究竟几次东巡,学术界说法不一,有七次、九次、十次诸说。最后一次应是在宣德七年(1432)春夏间,奴儿干都司都指挥使康旺以老疾辞职,请求让儿子康福代理,有旨任命康福为奴儿干指挥同知,仍由亦失哈带领前往莅任。根据《重建永宁寺记》的记述,可知此次东巡阵容宏大,“率官军二千,巨船五十再至”,随行将士与舰船都超过首次一倍。受命陪同亦失哈前往奴儿干的,还有辽东都指挥使康政,正二品武大臣,也只能列于他之后,可知其地位之尊崇。
有人说此后亦失哈还曾率舰队东巡,但无可靠史料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