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视角看科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构建艺术与科学的坚实基础

此文系为本书作者主编的『艺术与科学译丛』(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所写的总序。

“科学与艺术”成为跨越科学与人文领域的热点问题已经有许多年了。我们不时地看到有一些相关的活动、项目、展览等在举办,其中一些还有非常高端的人士参与。在基础教育、大学通识教育的改革中,对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来说,科学与艺术之关联和素养也成为被关注的焦点之一。然而,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这个议题成为热点的同时,其成果在表现形式和质量水准上,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例如,除了少数意识到其重要性的真正热心者,许多高端人士的参与,往往只是被临时拉进来,发表一些朴素的感想,或是做些基于其本职工作的联想和发挥,但这些参与、观点和言论,却并未基于扎实的学理性研究。许多相关的作品的完成,经常也只是在科学与艺术之间建构了比较表面化的关联,甚至于只有相对牵强的对接。这些不足的存在,使得“科学与艺术”这一领域的发展并不理想。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则是在此领域中深入、扎实、系统的学理性研究的缺乏。或者说,虽然已经经历了许多年的发展,但科学与艺术在国内现在很大程度上依然还只是一个被提出的问题,或者被关注的主题,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研究领域。

将近二十年前,本人曾主编了一套名为“大美译丛”的翻译丛书,在总序中,我曾写道:

广义的科学美学的内容,也即对于自然之美与科学之美的认识和审美提升,应属于科学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鉴于国内对此领域的深入研究之缺乏,我们选择了引进翻译国外有关重要论著的方式。不过,即使在国外,这些研究也是非常分散的,也还没有像其他一些相关领域——如一般美学和科学哲学等——的研究那样形成规模。因此,我们在策划此套丛书和确定选题时,对原著的选择余地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要从文献海洋的边边角角中将科学美学的重要代表作筛选出来,难免会有明显的遗漏,再加上获取版权的困难,又不得不再次对一些初选的佳作割爱,这使得本丛书涉及的范围和规模受到不少影响。尽管如此,在本丛书现有的选题中,还是涵盖了几个最重要的方面,如关于自然界和艺术之中美的典型体现之一——螺旋——的研究,关于美与科学革命之关系的科学哲学研究,关于人们对所认识的天体与音乐、数学与音乐共同之规律和美感的研究,关于艺术与物理学之关系的研究等。

这套译丛当时只出版了第一批五种,分别是《艺术与物理学——时空和光的艺术观与物理观》《生命的曲线》《美与科学革命》《心灵的标符——音乐和数学的内在生命》《天体的音乐——音乐、科学与宇宙自然秩序》。虽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译丛没有能继续延续出版下去,但已经出版的几种书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原本我们设想其主要读者应该是跨学科领域的科学人文研究者,后来却意外地发现在艺术领域中对此译丛关注的读者远远超出了我们原来的想象。这也说明,艺术与科学的问题,确实是一个会在更大范围内引起人们兴趣的话题。

将近20年后,艺术与科学仍然是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但如前所述,这些年来在此领域中更有影响的著作和研究工作依然还是为数不多。而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文化及与之相关的各领域的发展,例如像教育领域中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与数学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教育)的兴起,以及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对核心素养的强调、大学中通识教育的广泛开展等,更不用说在科学、艺术和科学人文教育中对跨学科研究的关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对艺术与科学这一主题(或者说研究领域)的需求却日益增长。而以前的“大美译丛”因系多年前出版,现在早已脱销。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敏锐地意识到这类选题的价值,找到我,希望能重出“大美译丛”并继续增加新的品种。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才有了新的这套“艺术与科学译丛”。有些遗憾的是,原来“大美译丛”中几种非常优秀的作品(如《艺术与物理学》等),多年后已经联系不上版权。现在在这套新的“艺术与科学译丛”中,我们除了重版可以解决版权的几部著作,将陆续组织翻译更多的新作品,而选择的标准,则是在广义的艺术与科学这一领域中有特色、有新意、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各类作品。我们将以开放的方式将这些译丛持续地做下去。

希望这套“艺术与科学译丛”能够为国内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转化应用提供有益的借鉴!

2020年1月20日于清华园荷清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