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骨”引出殷墟
关于殷墟的发现,还要从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出土的“龙骨”传说起。
小屯位于安阳市西郊洹河岸边,因这一带地势较高,自从战国特别是隋唐以来,一度被当作埋葬的理想地点;直到明朝时,才逐渐有人移居到此。所以,小屯村距今只有几百年的“村史”。
清代末期,小屯的村民在耕作时,经常会从地下挖出一些碎骨片。开始他们并没在意,将这些碎骨片顺手丢弃。直到十九世纪末,当地村民中忽然兴起了一个传闻,说这些碎骨是可以治病的所谓“龙骨”。人们听了这样的传闻,纷纷收集这些碎骨片,或留作已用,或卖到中药铺。从此,“龙骨”就被源源不断地从地下掘出。
一八九九年,官居清朝国子监祭酒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偶然患了疟疾,就派人到北京城内的药店购药。在购回的药中,有一味即是“龙骨”。
王懿荣平时较为细心,他亲自察看买回的各味中药,发现所谓的“龙骨”其实是龟甲或兽骨的碎片;而令他吃惊的是,在一些碎甲片或骨片上还刻著符号。由于王懿荣是个金石学家,他的文字学知识,让他立刻意识到这些“符号”的重要性。于是他一面派人到药店买回更多的“龙骨”,一面开始研究龙骨上的“符号”,结果认定这些符号是商代文字。由此,他成为甲骨文的第一位发现者以及第一位甲骨收藏家,被称为“甲骨文之父”。
商代甲骨文被发现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许多学者也加入到收藏甲骨的行列中。经考证认为,小屯就是文献上所说的殷墟。随后,考古学家又考据了这些甲骨文上的资料,进一步证实这里就是盘庚迁至的都城。
为了寻找更多的甲骨,在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三七年间,考古学家对殷墟进行了十五次发掘,后因抗战而中止;一九五〇年,发掘工作又重新开始。在此期间,考古人员在殷墟内共找到有字甲骨八百余片,铜、陶、骨、蚌等若干。
一九二九年,考古人员又对殷墟进行了第二次发掘,这也是首次对殷墟进行正式发掘。
一九三一年,中国首次在高楼庄后冈发掘中应用了地层学原理,使殷代、龙山和仰绍文化发展序列得以理清。
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五年,发现了墓坑棋布、文物丰富的侯家庄西北冈商王陵区,一时学界轰动。
一九三六年,殷墟第十三次发掘,在一处编号为YH127的窖穴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形状规整、数量庞大、积叠有序的甲骨,这也是殷墟发掘以来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
一九五〇年,武官村大墓发掘。
一九七六年,小屯西北地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商王武丁配偶妇好之墓;到一九八六年,对十几个点的挖掘已有二十多次,共获十五万片左右的刻字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