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弯腰是一种淡定
人们常说“后生可畏”。这句话有著年轻人前途无量和不可轻易得罪的两层含义,所以在为人处世时,人们都习惯于首先衡量对方的实力和潜力,来确定与之交往的行为界限和方式。但也有一些不聪明的人常常无视别人的实力和未来的发展,很不明智的用恶意的言行来对待别人,这样的人既不为别人的未来考虑,也不为自己的将来考虑,最后难免发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悔叹。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当一个人实力微弱、处境困难的时候,往往是最容易受到打击和欺侮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抗争力最差,如果能避开大劫就算很幸运了。假如此时面对他人过度的“待遇”怎么办呢?为人处世厚黑之道认为:最好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先忍下一时之气,立足于“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用“卧薪尝胆,待机而动”作为忍耐与发愤的动力。
当然,这里我们所说的“卧薪尝胆,待机而动”,应把握好以下行为界限:其一,目的应该是为了渡过难关,克服别人给你制造的麻烦,以免影响你的正事;其二,这种信念所针对的麻烦应是对抗性的矛盾和冲突,而不是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其三,著眼于远大目标,致力于成就大事,而不能采取卑鄙的报复行为;其四,这种信念的价值就在于以暂时之忍耐换取长久的不受气。
风一吹便低伏的草,其实是饱经风霜、经历过无数次考验的坚韧的草。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低头弯腰,保护了自己,而强硬只能夭折得更快。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会碰到不尽如人意的事情,需要你暂时退却,这时候,你必须面对现实。要知道,敢于碰硬,不失为一种壮举。可是,胳膊拧不过大腿。硬要拿著鸡蛋去与石头碰,只能是无谓的牺牲。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另一种方法来迎接生活─适时低头弯腰。
刘邦、项羽是历史上一对著名的对手,而刘邦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就在于懂得“弯腰”。楚汉战争之前,高阳人郦食其拜见刘邦,献计献策,一进门看见刘邦坐在床边洗脚,便不高兴的说:“假如你要消灭无道暴君,就不应该坐著接见长者。”
受到对方指责,刘邦不但没有勃然大怒,反而赶紧站了起来,收拾好衣著,请郦食其坐上座。交谈的过程中,他虚心求教,并按郦食其的意见去攻打陈留,将秦积聚的粮食弄到手。
而反观刘邦的对手项羽,其做法却恰恰相反。一个有识之士建议项羽在关中建都以成霸业,项羽不听,那人出来发牢骚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然!”结果项羽知道了,大怒,立即将那人杀掉。从这两件事上,我们就能看到两人的性格差异何等之大。
到了楚汉战争之时,刘邦的实力远不如项羽,但却比项羽捷足先登,率先入关。当项羽得知此事后,不由怒火冲天,决心要将刘邦的兵力消灭。
当时,项羽手握四十万兵马,远比刘邦的十万兵马强大。可以说,当时刘邦面临著人生最大的威胁。就在这个时候,刘邦厚著脸皮,低声下气,先是请张良陪同去见项羽的叔叔项伯,再三表白自己没有反对项羽的意思,并与之结成儿女亲家,请项伯在项羽面前说好话。第二天一大早,他又带著张良、樊哙和一百多个随从,拿著礼物到鸿门去拜见项羽。
见到项羽后,刘邦明知鸿门宴有诈,但并没有表现得愤怒异常,而是低声下气的赔礼道歉,化解了项羽的怒气,缓和了与项羽的关系。表面上看,刘邦忍气吞声,项羽赚足了面子,实际上刘邦以忍换来自己和军队的安全,赢得了发展和壮大力量的时间。
刘邦对不利条件的隐忍,对失败的暂时退却,对强大对手的弯腰,反映了他对敌斗争的谋略,也展现了他巨大的心理承受力,这是成就大业者必备的一种心态。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常常因光彩的事物而迷失了方向,以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精神坚持到底,结果输掉了自己。所以用平和的心态,学会低头弯腰,这恐怕应该是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吧!
学会向生活弯腰,学会融入生活,这是我们每一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在个性化、时尚化、特殊化泛滥的今天,或许很多人会对“向生活弯腰”嗤之以鼻,以为是陈年旧物。其实,学会向生活低头,就是学会了更好的融入周围的生活圈中,更快的适应生活。深谙“外圆内方”的处世之道,能够更好的和别人打交道,多为别人考虑,少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损害他人,如此也最容易赢得大家的欢迎。
学会向生活弯腰,就是学会“蓄势”,也是为将来“待发”做好充分的准备,懂得厚积薄发。余秋雨先生在《为自己减刑》一书中提到了他的一位狱中朋友,因受其启发,在监狱里苦学英语,并终有所成。刑满释放时,带出了一本六十万字的英译稿,且出狱时神采飞扬,丝毫不像受过牢狱之灾的人!他的这位朋友学会了向生活低头,学会了“利用”生活,学会了先“委屈”于生活,后“俘虏”了生活,并最终能够主宰自己的生活。
学会弯腰,是处世的一门基本学科,是为人的一种至高境界,是认真生活著和生活过的人的一种很好的体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