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能:如何成就一家上下同频的企业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01 身在红尘里,工作是最好的修行场

当今时代无疑是一个物质丰裕的时代,经过2020年的脱贫攻坚战,我国更是实现了全部脱贫的伟大成果。但对很多人而言,当今时代也是一个精神空虚的时代,消极悲观的“丧文化”逐渐流传,“打工人”“干饭魂”更是成为热词。

尤其是当每个人的微信里满屏都是同事与领导,生活总是离不开柴米油盐、房贷、车贷等问题时,人们逐渐迷失了生活的方向,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各种嬉笑玩闹中,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藏着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人为什么活着?

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与迷茫,使无数人开始接受冥想与修行,想要在出世的修行中提升心性、磨炼灵魂。面对这样的问题,作为企业管理者,我们则要在企业文化中为所有成员寻找答案,让企业成员在工作中完成修行,而不是激化工作与生活的矛盾。

在日本有“经营四圣”,分别是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松下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本田创始人本田宗一郎、京瓷创始人稻盛和夫。其中,稻盛和夫是唯一健在的传奇人物,他于27岁创办的京瓷公司如今已经成为拥有189家企业的“商业帝国”;但最令人吃惊的是,在他65岁那年,当被查出罹患胃癌之后,稻盛和夫决定在京都圆福寺剃度出家修行;在他78岁高龄时,他应日本政府的要求接手日航,并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将其扭亏为盈,重回世界500强。

稻盛和夫不仅是享誉世界的经营大师,他关于人生的经验和思索,也指引了无数人重新思考工作和人生的意义。而众所周知,中国儒家先贤王阳明先生又是稻盛和夫的精神导师。事实上,无论是稻盛和夫的“敬天爱人”,还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都为我们指出了在红尘中修行的道路。

1. 切莫为修行而修行

当修行成为人们关于磨炼灵魂的共同认知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寻关于“修道”“正果”“觉悟”“洗涤”的超脱之感,似乎修行就必须远离尘世,最好是在深山老林中静坐,在明寺古刹中读经,在西藏神山上朝拜……但用佛教的话来说,这样的认知无疑是“着相”了,不仅无法提升心性,反而显得矫揉造作。

即使是备受无数修行者推崇的王阳明先生,很多人因其一句“心外无物”而热衷禅定,但王阳明的心学核心却在于“知行合一”,在行为中践行认知、在认知中完善行为。

王阳明在拜访杭州虎跑寺时曾见过一位枯坐入定的僧人,据说他已经禅定三年,既不说话,也不看人,禅定功夫可谓一流。但王阳明听说之后却大声在旁说道:“这和尚每天念经不止、目不斜视,就算作真的开悟了吗?”那僧人听了大惊,与王阳明一个对视,自此破了三年的禅定功夫。王阳明又继续问他:“你家里可还有什么人?”僧人说:“还有一位年迈的老母亲。”“你想她吗?”听了这个问题,僧人犹豫地说道:“想啊,可我还要修行悟道……”

王阳明立刻大声斥道:“想念她,那就回家看她!佛让你一心向善,你却躲在这里,连年迈的母亲都不看一眼,这就是你的‘善’吗?”僧人恍然大悟,立刻泪流满面,收拾行李回家去了。

当有些修行者口称“心外无物”时,却执着于深山、古刹、静室、蒲团等外物,这无疑是对心外无物的极大讽刺。在这个地球上,客观世界只有一个,主观世界却有无数个,每个世界都因为个体的意识而存在,在每个个体的世界里,所有的事物也都是其意识思维分辨的结果。

当我们的心在修行时,那无论在怎样的场合、怎样的状态,我们的心灵都将得到磨炼;但如果我们只是为了修行而修行,那即使禅定三年,也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

2. 工作是万病的良药

很多人将工作看作一种“必要之恶”,认为工作是为了拥有美好生活而必须付出的代价、必须承受的苦难。对于这种看法,稻盛和夫曾提出一段诘问:“难得来世上一回,你的人生真有价值吗?你的人生价值如何体现出来?你的生活价值就是你忍受了多少不愉快的工作吗?你的工作价值就是你账户上有多少金钱吗?”

“工作是万病的良药。”这是稻盛和夫的观点,也是一句被无数员工视作“洗脑”的话语。但其实,工作其实是解决一切问题的良药,能治愈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病痛,因为只有在工作中,我们的人生才会获取源源不断的动力,我们的人格才能得以丰满、我们的命运才能走向美好。

为了重新审视工作的意义,我们不妨将视野拉回到我们一辈子与黄土地为伴的祖辈,我们或许都有这样的印象——那是一群闲不住的人,虽然农作物有自己的生长时节,但即使在农闲时,他们也总是会找些事去做,或是盖房加瓦,或是修葺堤坝,或是整修道路,这些事务或许并不会为他们带来收入,但他们却乐此不疲。

因为,在他们的思维中,人生并没有工作与生活之分,不找活干的人就是所谓“懒汉”,一旦懒下去了就再也勤快不起来,而只有当我们能够勤快地度过每一天,我们才会体验到人生的充实与美好。

3.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场

真正的开悟无须禅定,真正的修行也无须超脱,真正的道场其实就是红尘。

身在红尘里,工作则是最好的修行场。当我们能够正视工作的意义时,我们就能理解:身在红尘里,工作才是最好的修行场。

王阳明在江西讲学时,当地一位官员深受启发,时常去听讲学,甚至听得眉飞色舞。但如此过了一个月后,这位官员却遗憾地对王阳明说道:“您讲得太精彩了,但因为政事繁忙,我今后抽不出太多时间来修行了。”王阳明却不解道:

“我何时让你放弃政事来修行了?最好的修行其实就在工作中。”

所谓知行合一,任何修行都必须与行为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对这位官员而言,他的每一次判案其实都是在修行,即在判案时不带主观判断,只看客观证据,不因厌恶对方而存心整治,也不因同情对方而曲意宽容,更不因事务烦冗而草率结案。

官员如是,我们亦如是。修行就在于知行合一,我们认知的结果必然需要应用到行为当中,也只有在行为中我们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而工作无疑是知行合一的最佳场所。

若非工作中遇到的各种人、事、物,很多人永远不会脱离自己的舒适圈,他们所见所遇都始终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也无法检验自己的认知是否正确,更无法提升心性、磨炼灵魂。

毕竟,在回音壁构成的院子里,听似嘈杂的声音波动中,我们能听到的永远只有自己的声音。而在工作中,我们却能与这个世界进行深度交流,正如稻盛和夫所说的,“将作为人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以正确的方式贯彻下去”,通过明确人生的基本原理准则,造就人格、感悟人生、创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