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孤独对每个人来说也许都是一种不愉快的体验。我们害怕孤独,因为孤独就像一场看不见希望的漫长等待,让我们忧虑,让我们焦灼,让我们误以为自己被全世界抛弃。
然而,孤独却几乎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情感体验。孤独不单单是一个人的独处,很多人即使每天都被朋友环绕,过着充满烟火气的热闹生活,在夜深人静的夜晚也会感到深切的孤独。孤独是内心最直观的感受,而独处只是将这种感受变大而已。
作为群体动物,我们渴望与他人交往,渴望互相理解,我们以为亲密关系是治愈孤独的唯一解药。所以孤独时,我们渴望被关心,渴望被理解,以为哪怕一句简单的问候都可以把我们从孤独的深渊拯救出来。
然而外界的力量真的能够拯救我们吗?我们真的能做到互相理解吗?如果寻求理解的努力注定是徒劳无功的,为什么不尝试着转变一下我们对孤独的态度呢?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那么了解孤独,我们甚至没有那么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们在成长中学会了强迫自己去合群,去微笑,试图在人群中寻找安全的归属感。但是孤独也许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可怕,那些懂得享受孤独的人从来不会感到寂寞。而那些努力想把自己融入人群中的人,反而不容易和周围的人形成良性的互动。
如果你害怕孤独,可以尝试着与孤独和解。
与其勉强通过与人交往来消灭孤独,化解无奈,不如坦然面对自己的内心,正视孤独,找到“孤独”的真正意义。我们只有学会与孤独和解,才能够找回久违的幸福感、安定感。当我们学会了与孤独和解,就会发现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并不是获得幸福、找到人生价值的唯一要素。
如果你享受孤独,那么独处也是一种力量。
低质量的社交永远是浪费时间的无用功,只有高质量的独处才能帮助我们找到纯粹的自我。高质量的独处是我们建立新观念、养成独立习惯不可或缺的方式,也是我们了解自我内心的重要途径。当我们体会到高质量的独处后,更能明白独处是一种难得的能力,是培养非凡创造力、找到灵感、自我疗愈的良机。
每章的末尾都有一个心理小测试,能为我们提供多一个角度来认识自己;需要注意的是,该测试并非专业的心理测试,测试结果仅供参考。
最后,要对周晴老师表示感谢,是在她的一并努力下,本书才得以尽快写作完成。另外,于富荣、于福莲、曹烈英也对本书的写作提供过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