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古典文学名著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本书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和基本观点

1.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导论。主要包括学术研究史以及越南主体民族文化发展的几个特点。

第二部分,越南古典文学名著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包括越南剧烈的政治与社会动荡和越南民族文化独立意识的兴起。

第三部分,越南古典文学名著的产生。主要包括:喃字文学的萌芽和兴起;喃传的繁荣与古典文学名著的诞生;越南古典文学名著的语言艺术形式。

第四部分,越南古典文学名著的发展与繁荣。包括阮辉似与《花笺传》;阮嘉韶与《宫怨吟》;邓陈琨与《征妇吟》;阮廷炤与《蓼云仙》。

第五部分,越南古典文学发展的顶峰与衰落。包括《金云翘传》自“中”至“越”的移植;阮攸思想在《金云翘传》中的体现;《金云翘传》的版本流变;历代越南各家之相关评论。

第六部分,越南古典文学名著综论。包括越南古典文学名著的民族认可与民族文化认同;越南古典文学名著的共性与差异性;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观照下的越南古典文学名著。

2.基本思路

本书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思路,从当时的语境出发,勾勒18—19世纪越南历史、文化、社会及其中越文化关系的时代背景,从整体梳理至兼顾经典作家、作品的个案研究,最后得出18—19世纪越南古典文学名著在作者、语言、创作形式、内容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3.研究方法

本书主要运用文献学、社会学、历史学和译介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借鉴语言学、美学、哲学的研究成果,参考中越等国学者相关研究资料,尝试进行多角度的综合分析和论述。

4.重点难点

本书的重点在于对越南古典文学名著产生的条件及其形成与发展的论述。难点在于对以下四个问题的解决:18—19世纪越南古典文学名著多以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为蓝本的原因?同样是尊儒的越南皇帝、大臣,当时为何又能推崇越南这些“才子佳人小说”的改写本?18—19世纪越南古典文学名著为何多以“六八体”为诗歌形式?20世纪以来高涨的“去中国化”的越南民族主义为何没有影响到越南对包含着大量中国文化元素的古典文学名著的正面评价?

5.基本观点

第一,以存世文献而言,被越南奉为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作品并非仅仅是汉文作品,更多是使用本民族文字创作的“六八体”诗传。

第二,18—19世纪的越南古典文学名著无一不涉及汉文化,这是千余年来中越文化密切关系的体现,但越南古典文学作品之所以被奉为古典,是因为它们不仅接纳了汉文化的元素,又结合了本土文化的特色。这同时也是由于中越历史文化关系及越南的民族特性决定的。

第三,尽管越南古典文学名著或多或少借用了中国的故事蓝本,但作品其实也融入了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对家庭、伦理、国家等复杂的情感,这实际上也是给予了作品新的生命力。

第四,当《金云翘传》进入越南或者其他文化世界,它就获得了一种新的生命,要想理解这个新生命,我们需要仔细考察作品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如何被重构。否则我们很难理解阮攸《金云翘传》现象的深层次意义。正如大卫·丹穆若什所言,如果我们想把世界文学看成通向世界不同地方的窗口,就必须考虑它的形象进入跨文化性的过程会经历怎样的多重折射。4

6.创新之处

第一,选题的创新,至今国内尚未有以18—19世纪越南古典文学名著为整体研究对象的论文或专著或项目出现。

第二,对18—19世纪越南古典文学名著研究理论构建的创新。本书从越南历史文化、中越文化关系、越南社会思潮、汉字文学对越南喃字文学的影响、喃字文学的形成与发展等框架构建18—19世纪越南古典文学名著研究理论。

第三,跳出“越南中心主义”和“中国中心主义”,以第三者(旁观者)的视角审视18—19世纪世纪越南古典文学名著的产生、形成与发展,从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出发进行论述,试图从比较文学、译介学、民族主义等进行多维度的考察,这是国内对越南古典文学研究的一次新的尝试和努力。这种尝试和努力的初衷,是想去还原一些本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