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汉文化的影响
秦始皇征服岭南之后,越南一直为中原王朝郡县,直至宋代时独立,其仍与中国封建王朝保持宗藩或朝贡关系。历代越南文化“仰慕华风”体现在主体民族渊源建构、制度、文化、教育、文字诸方面。古代越南历经多年战争,相关图籍所存见少,特别是13世纪以前的相关史料,大多毁于兵灾。相关记载大多也只能依赖中国史籍或现存越南汉喃文献资料。有关汉文化对越南的影响,学界已经有诸多相关论著,陈玉龙等先生合撰的《汉文化论纲——兼述中朝中日中越文化交流》即为代表作之一。77尽管如此,汉文化对越南的影响仍需简明梳要。
在民族起源的建构上,越南官方也曾吸纳民间故事作为蓝本,如现存的最重要越南官修史籍、成书于15世纪的《大越史记全书》中叙述越南民族起源的《鸿庞纪》,则来源于民间传说《鸿庞氏传》:
无独有偶,以“卵生神子”模式建构历史记忆的形式,朝鲜与越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朝鲜王朝早期名臣金富轼(1075—1151)所撰的《三国史记》,成书于1145年,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也是朝鲜半岛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故被称为朝鲜第一部正史。《三国史记》卷一述及新罗始祖辰言王时记载:
越南官方史家吴士连对于鸿庞氏的传说持“姑述其旧,以传疑焉”的立场。在封建王朝时期,古代越南在信史之前的民族起源问题上,仍围绕与中国的联系而建构。尽管南越赵佗早就载入中国《史记》列传之中,现存较早的越南史籍《大越史记全书》(15世纪)仍把南越赵佗写入其正史外纪之列。史书褒扬赵佗“则知善为国者,不限地之广狭,人之华夷,惟德是视也。赵武帝能开拓我越,而自帝其国,与汉抗衡,书称老夫,为我越倡始帝王之基业,其功可谓大矣”。80
秦、汉时期,因政治动乱等原因,中国官方“颇徙中国罪人,杂处其间,稍使学书,颇似有效”,81汉风逐渐在越南兴起。越史记载:“(公元29年),锡光,汉中人,在交趾教民以礼仪,复以任延为九真太守。延,宛人,九真俗以渔猎为业,不事耕种,延乃教民垦辟,岁岁耕种,百姓充给。贫民无聘礼者,延令长吏以下省俸禄以赈助之,视事四年,召还。九真人为之立祠……岭南文风始二守焉。”82
三国时期,士燮(137—226)任交趾太守,在位四十年,士燮“学问优博,达于政事”。83越南独立后的官修史籍对士燮也评价颇高,认为士燮“宽厚谦虚,人心爱戴”。15世纪越南最著名的史官吴士连评价说,“我国通诗书,习礼乐,为文献之邦,自士王始”。84
科举对汉文化在越南的传播过程中又起到了制度性的作用。汉代时,察举已经泽及当时的交趾。据越南正史的记载,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交趾所举茂材、孝廉获准赴中原为官。越南史籍《大越史记前编》记载:
东汉开了当时安南与内地同举的先河,为后来唐代给予安南都护府和内地同等科考地位奠定了基础。察举制度,自汉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开始,“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86
唐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便参照隋代成法开科取士。87至上元三年(公元676年),岭南地区方得应科。《唐会要》卷七十五记载:“上元三年八月七日敕:桂、广、交、黔、等州都督府,比来所奏拟土人首领,任官简择,未甚得所,自今已后,宜准旧制,四年一度,差强明清正五品已上官,充使选补。”88至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唐改交州都督府为安南都护府。调露年间,唐朝还改岭南税制,安南在征收税收上与内地诸省无异。此外,唐时交州为南方对外贸易大港,与当时广州并驾齐驱,非秦、汉时所能比肩,安南文化与内地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当时,流寓安南的著名文人也不少,如杜审言、刘禹锡、宋之问之弟宋之悌等。此外,唐时内地与安南的佛教交流也非常频繁,两地之间的高僧互相往来,传经诵教,络绎不绝。这些为安南濡染“汉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时安南都护府属岭南道管辖,至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岭南“文儒之风”已名噪一时。《唐会要》记载:“天宝十三载七月,敕:‘如闻岭南州县,近来颇习文儒。自今已后,其岭南五府管内白身,有词藻可称者,每至选补时,任令应诸色乡贡’。”89
至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安南举格与福建等省一样。《唐摭言》记载:“公卿百寮子弟及京畿内士人寄客外州府举士人等修明经、进士业者,并隶名所在监及官学,仍精加考试。所送人数:……金汝、盐丰、福建、黔府、桂府、岭南、安南、邕容等道,所送进士不得过七人,明经不得过十人。”90此可证唐代在送举数额上,安南与河南、陕西、福建、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的地位一样。姜公辅即是唐时安南所贡进士,越裔元人黎崱撰《安南志略》卷十四谓:“汉唐时,尝贡进士明经者,李琴、张重、姜公辅是也。”91
越南于公元10世纪独立,但在体制上,仍然效仿中国。宋代史籍称越南为“安南国”或“交趾国”。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说:
宋至明史籍,对越南的记载,大都分别以安南(交趾)和占城记载。《宋会要》对占城文化的记载,则说“其俗与大食同”。但自公元2世纪立国至15世纪衰落,19世纪完全灭亡,占城文化先浸染印度文化,后受伊斯兰文化影响,是学界不争的事实。
元代曾三征安南(越南)不克,以致其民族主义情绪空前高涨,尽管如此,安南陈朝仍以官方名义求颁汉传《大藏经》,观表言所述,其慕汉风,可见一斑:
越南陈朝为了获得《大藏经》,其所进表言难免有政治外交辞令,但在当时“华夷秩序”大的时代背景下,汉文化在制度上的优势仍对越南具有不可替代的吸引力。
降至明代,越南曾内属明朝二十年,文化、体制更是一遵内地。明代严从简所著《殊域周咨录》记载越南说:
越南后黎朝尚书东阁大学士兼国子监祭酒知经筵事黎嵩于1514年奉御命撰写《越鉴通考总论》,其相关论述又可印证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明代朱元璋对于中外人才不拘一格进行招揽。洪武三年五月同时向高丽、安南、占城等国颁布科举诏,“诏高丽、安南、占城等国如有经明行修之士,各就本国乡试贡赴京师会试,不拘额数选取”。96至永乐九年,明朝科举乡试范围已经开始扩大到“两京十三藩”,其中包括交趾,97明初,科举对交趾的开放程度虽不如京师等省市,但选取国子生的额数、待遇和放假期限却与云南等省相仿。《明实录》记载:
国子生放假期限交趾与云南、贵州学生一样都是十个月。明朝于永乐十四年定交趾岁贡儒学生员充国子监,当时规定“府学每年二名,州学二年三名,县学一年一名,后又定府学每年一名,州学三年二名,县学两年一名”。100这些国子生也许是因为很难适应内地的学习生活,经常放假后托故不来,所以到了宣德时期,明廷定交趾国子生十月的假期。101
为调查明代交趾学生的情况,2009年2月,笔者曾赴北京国子监考察,正赶上国子监举办中国科举史展览,其中明代科举内容,专门提及明代国子监安排交趾学生单独住在国子监西南角的住处,当时称为“交趾号”,那条胡同又称之为“交趾胡同”。这条胡同后来被改名为北京现在的“公益巷”。
清朝于1905年废除科举,但越南则延续至1918年才明令废除。不可否认,汉文化对越南的影响,从历史上看,是中国国力强大、文化繁荣时期的必然产物。其影响之深,以至于科举制度在越南延续了一千余年,除此以外,越南也曾出现了大量的汉文文献,在主流建筑、官方服饰等方面也均稍稍改易,一遵华风。当然,在“华夷天下”与“朝贡体系”时代,不仅是越南,朝鲜、琉球等在文化上都曾出现类似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