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古典文学名著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汉文化的影响

秦始皇征服岭南之后,越南一直为中原王朝郡县,直至宋代时独立,其仍与中国封建王朝保持宗藩或朝贡关系。历代越南文化“仰慕华风”体现在主体民族渊源建构、制度、文化、教育、文字诸方面。古代越南历经多年战争,相关图籍所存见少,特别是13世纪以前的相关史料,大多毁于兵灾。相关记载大多也只能依赖中国史籍或现存越南汉喃文献资料。有关汉文化对越南的影响,学界已经有诸多相关论著,陈玉龙等先生合撰的《汉文化论纲——兼述中朝中日中越文化交流》即为代表作之一。77尽管如此,汉文化对越南的影响仍需简明梳要。

在民族起源的建构上,越南官方也曾吸纳民间故事作为蓝本,如现存的最重要越南官修史籍、成书于15世纪的《大越史记全书》中叙述越南民族起源的《鸿庞纪》,则来源于民间传说《鸿庞氏传》:

炎帝神农氏三世孙帝明,生帝宜,既而南巡狩至五岭,接得婺仙女,悦之,纳而归。生禄续,容貌端正,聪明夙成。帝明奇之,使嗣位。禄续固让其兄帝宜。乃立宜为嗣,不敢奉命。于是帝明立帝宜为嗣以治北地。封禄续为泾阳王,以治南方,号其国为赤鬼国。泾阳王能入水府,娶洞庭君女曰龙女,生崇缆,是为貉龙君,代父以治国。泾阳王不知所终。

貉龙君教民耕种衣食,始有君臣尊卑之序,父子夫妇之伦。或时归水国,而百姓晏然,不知所以然者。民或有事,则呼貉龙君曰:“逋乎,不来以救我辈(越俗人呼父曰吒曰布;呼君曰口)!”龙君即来,其灵威感应,人莫能测。

帝宜传帝来,以北方无事,因思及祖帝明南巡接得仙女之事,乃命亲臣蚩尤代守国事而南巡赤鬼国。见龙君以归水府,国内无主,帝来乃留爱女妪姬与部众侍婢于行在而周流天下,遍观形势……南国人民苦于烦扰不得安帖如初,日夜望龙君之归,乃相率扬声呼曰:“逋在何方?当速来救我。”龙君倏然而归,见妪姬独居,容貌艳美,龙君悦之,乃化作一好儿郎,丰姿秀丽,左右前后侍从众多,歌吹之声达于行在。妪姬见之,心亦悦从……

龙君与妪姬相处,其年而生得一胞,以为不祥,弃诸原野。过七日,胞中开出百卵,一卵一男,归而养之,不劳乳哺,各自长大,智勇俱全,人皆畏服,谓为非常之兄弟。龙君久居水府,母子独居,思归北国,行至境上,黄帝闻之惧,分兵御塞北,母子不得北归。(妪姬)日夜呼龙君曰:“逋在何方?使母子悲伤!”龙君忽然而来,遇于襄野。妪姬泣曰:“妾本北人,与君相遇,生得百男,无由鞠育。请与君从,勿相遐弃,使为无夫无父之人,徒自伤耳。”龙君曰:“我是龙种,水族之长,你是仙属,地上之人,本不相属。虽阴阳之气,合而有子,然方类不同,水火相克,难以久居。今为分别,吾将五十男归水府分治各处,五十男从汝居地上,分国而治,登山入水,有事相关无得相废。”百男各自声授,然后辞去。

妪姬与五十男居于峰胁(今白鹤县是也),自推尊其雄长者为主,号曰雄王,国号文郎国。其国东夹南海,西抵巴蜀,北至洞庭,南至狐孙国(今占成国是也)。分国中为十五部,曰交趾、朱鸢、宁山、福禄、越裳、宁海(今南宁是也)、阳泉、桂阳、武宁、伊骊、九真、日南、真定、桂林、象郡等部,命其群弟分治之。置其次为将相。相曰貉侯,王子曰官郎,女曰媚娘,司马曰蒲正,奴仆曰邹,奴隶曰精,称臣曰槐,世世以父传子曰父道,世主相传皆号雄王而不易……。78

无独有偶,以“卵生神子”模式建构历史记忆的形式,朝鲜与越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朝鲜王朝早期名臣金富轼(1075—1151)所撰的《三国史记》,成书于1145年,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也是朝鲜半岛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故被称为朝鲜第一部正史。《三国史记》卷一述及新罗始祖辰言王时记载:

始祖,姓朴氏,讳赫居世。前汉孝宣帝五凤元年甲子四月丙辰,即位,号居西干,时年十三。国号徐那伐。

先是,朝鲜移民分居山谷之间,为六村:一曰关川杨山村,二曰突山高墟村,三曰觜山珍支村,四曰茂山大树村,五曰金山加利村,六曰明活山高椰村,是为辰韩六部。高墟村长苏伐公,望杨山麓萝井傍林间有马跪而嘶,则往观之,忽不见马,只有大卵,剖之,有婴儿出焉,则收而养之。及年十余岁,岐嶷然夙成。六部人以其生神异,推尊之,至是立为君焉。辰人谓瓠为朴,以初大卵如瓠,故以朴为姓。居西干,辰言王。79

越南官方史家吴士连对于鸿庞氏的传说持“姑述其旧,以传疑焉”的立场。在封建王朝时期,古代越南在信史之前的民族起源问题上,仍围绕与中国的联系而建构。尽管南越赵佗早就载入中国《史记》列传之中,现存较早的越南史籍《大越史记全书》(15世纪)仍把南越赵佗写入其正史外纪之列。史书褒扬赵佗“则知善为国者,不限地之广狭,人之华夷,惟德是视也。赵武帝能开拓我越,而自帝其国,与汉抗衡,书称老夫,为我越倡始帝王之基业,其功可谓大矣”。80

秦、汉时期,因政治动乱等原因,中国官方“颇徙中国罪人,杂处其间,稍使学书,颇似有效”,81汉风逐渐在越南兴起。越史记载:“(公元29年),锡光,汉中人,在交趾教民以礼仪,复以任延为九真太守。延,宛人,九真俗以渔猎为业,不事耕种,延乃教民垦辟,岁岁耕种,百姓充给。贫民无聘礼者,延令长吏以下省俸禄以赈助之,视事四年,召还。九真人为之立祠……岭南文风始二守焉。”82

三国时期,士燮(137—226)任交趾太守,在位四十年,士燮“学问优博,达于政事”。83越南独立后的官修史籍对士燮也评价颇高,认为士燮“宽厚谦虚,人心爱戴”。15世纪越南最著名的史官吴士连评价说,“我国通诗书,习礼乐,为文献之邦,自士王始”。84

科举对汉文化在越南的传播过程中又起到了制度性的作用。汉代时,察举已经泽及当时的交趾。据越南正史的记载,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交趾所举茂材、孝廉获准赴中原为官。越南史籍《大越史记前编》记载:

庚辰(汉献帝建安五年),汉初选我国所举茂材、孝廉为县令各一人。先是,刺史李进上言于汉帝曰: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登仕朝廷皆中州之士,未尝奖劝远人,辞意感切,多所援引,汉帝诏我州有孝廉、茂材许除补属州长吏,不得任中州。进复上疏曰:“所举孝廉请与十二州博士以人才专对。”而有司恐远人虚诞,毁折中朝,不许。时我国人李琴宿卫在台,遂邀乡人卜龙等五、六人当正元朝会日,俯伏殿庭曰:皇恩不均。有司问其故,琴曰:“南越迁远不为皇天所覆,后土所载,故甘雨不降,凉风不飞。”辞意恳苦,诏慰劳之,乃以我茂材一人为夏阳令,孝廉一人为六合令,后立琴仕至司隶校尉,我越人才得与汉人同选者琴、进有以开之也。85

东汉开了当时安南与内地同举的先河,为后来唐代给予安南都护府和内地同等科考地位奠定了基础。察举制度,自汉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开始,“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86

唐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便参照隋代成法开科取士。87至上元三年(公元676年),岭南地区方得应科。《唐会要》卷七十五记载:“上元三年八月七日敕:桂、广、交、黔、等州都督府,比来所奏拟土人首领,任官简择,未甚得所,自今已后,宜准旧制,四年一度,差强明清正五品已上官,充使选补。”88至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唐改交州都督府为安南都护府。调露年间,唐朝还改岭南税制,安南在征收税收上与内地诸省无异。此外,唐时交州为南方对外贸易大港,与当时广州并驾齐驱,非秦、汉时所能比肩,安南文化与内地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当时,流寓安南的著名文人也不少,如杜审言、刘禹锡、宋之问之弟宋之悌等。此外,唐时内地与安南的佛教交流也非常频繁,两地之间的高僧互相往来,传经诵教,络绎不绝。这些为安南濡染“汉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时安南都护府属岭南道管辖,至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岭南“文儒之风”已名噪一时。《唐会要》记载:“天宝十三载七月,敕:‘如闻岭南州县,近来颇习文儒。自今已后,其岭南五府管内白身,有词藻可称者,每至选补时,任令应诸色乡贡’。”89

至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安南举格与福建等省一样。《唐摭言》记载:“公卿百寮子弟及京畿内士人寄客外州府举士人等修明经、进士业者,并隶名所在监及官学,仍精加考试。所送人数:……金汝、盐丰、福建、黔府、桂府、岭南、安南、邕容等道,所送进士不得过七人,明经不得过十人。”90此可证唐代在送举数额上,安南与河南、陕西、福建、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的地位一样。姜公辅即是唐时安南所贡进士,越裔元人黎崱撰《安南志略》卷十四谓:“汉唐时,尝贡进士明经者,李琴、张重、姜公辅是也。”91

越南于公元10世纪独立,但在体制上,仍然效仿中国。宋代史籍称越南为“安南国”或“交趾国”。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说:

(安南国)创为法制……母妻皆称后,子皆称太子。本族称大王,族长称承嗣,余族称支嗣。其官有内外职:内职治国,官之长约辅国太尉,犹宰相也;外职治兵,官之长约枢密使、金吾太尉、都领兵。其文移至边,有“判安南都护府”者,亦外职也。其入仕之途,或任子,或取士,或以资。有御龙、武胜等八军,皆有左右,每君二百人。横刺字于额,曰“天子兵”。其国最重科举……。92

宋至明史籍,对越南的记载,大都分别以安南(交趾)和占城记载。《宋会要》对占城文化的记载,则说“其俗与大食同”。但自公元2世纪立国至15世纪衰落,19世纪完全灭亡,占城文化先浸染印度文化,后受伊斯兰文化影响,是学界不争的事实。

元代曾三征安南(越南)不克,以致其民族主义情绪空前高涨,尽管如此,安南陈朝仍以官方名义求颁汉传《大藏经》,观表言所述,其慕汉风,可见一斑:

臣僻处炎荒,夙依皇觉,缅怀蒙教,传自中华。唐宋在时,曾驼来于白马;大兵至日,已化于死灰。嗟莫见于秘文,竞难寻于奥旨。如入暗室而无慧炬,如济苦海而失慈航。念此小邦,阙于大藏。若不请求于上国,何以开导于群生!钦惟皇帝陛下,虞舜为君,释迦生世,以济物渡人为念,以博施济众为心。幸不秘于玉音,冀大开于宝藏。自天而下,赐万五千余卷之经;遵海而南,救百万姓兆民之苦。以功德胜前功德,广大无边;今圣人即古圣人,流传有此。93

越南陈朝为了获得《大藏经》,其所进表言难免有政治外交辞令,但在当时“华夷秩序”大的时代背景下,汉文化在制度上的优势仍对越南具有不可替代的吸引力。

降至明代,越南曾内属明朝二十年,文化、体制更是一遵内地。明代严从简所著《殊域周咨录》记载越南说:

其三纲五常及正心修身齐家治国之本,礼乐文章,一皆稍备。乃制科举之法,定立文武官僚。本国(安南)自初开学校以来,都用中夏汉字,并不习夷字。及其黎氏诸王自奉天朝正朔,本国递年差使臣往来,常有文学之人则往习学艺,编买经传诸书,并抄取礼仪、官制、内外、文武等职,与其刑律制度,将回本国,一一访行。因此,风俗、文章、字样、书写、衣裳、制度并科举、学校、官制、朝仪、礼乐、教化,龛然可观。94

越南后黎朝尚书东阁大学士兼国子监祭酒知经筵事黎嵩于1514年奉御命撰写《越鉴通考总论》,其相关论述又可印证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臣闻《虞典》即《虞书》,自孔子删《尚书》以为《典谟》。而帝王修齐治平之道益彰。《春秋》本《鲁史》,自孔子修《春秋》以定褒贬,而天下典礼命讨之权益重。是以圣帝明王之治天下,有志于任君师之责,不可不究帝王之学。有志于究帝王之学,不可不明古今之理。然则诸史有作,所以为历代人君之龟鉴,意有在矣……臣闻《周易》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此纲常之道所由著也。《大学》曰:“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此治平之道所由行也。95

明代朱元璋对于中外人才不拘一格进行招揽。洪武三年五月同时向高丽、安南、占城等国颁布科举诏,“诏高丽、安南、占城等国如有经明行修之士,各就本国乡试贡赴京师会试,不拘额数选取”。96至永乐九年,明朝科举乡试范围已经开始扩大到“两京十三藩”,其中包括交趾,97明初,科举对交趾的开放程度虽不如京师等省市,但选取国子生的额数、待遇和放假期限却与云南等省相仿。《明实录》记载:

(永乐十五年三月丁亥)交趾北江等府、州、县选贡生元邓得等至京,命送国子监进学,赐赉如云南生例。初上既平交趾,即命郡县建学教养生徒。至是,始选贡焉。98

乡士取士额度交趾与云南各十人。“(洪熙元年八月乙卯)行在礼部奏定科举取士之额。先是,仁宗皇帝以为近年科举太滥,命礼部翰林院定议额数。至是奏议:凡乡试,取士南京国子监及直隶共八十人……广西二十人,云南、交趾各十人。”99

国子生放假期限交趾与云南、贵州学生一样都是十个月。明朝于永乐十四年定交趾岁贡儒学生员充国子监,当时规定“府学每年二名,州学二年三名,县学一年一名,后又定府学每年一名,州学三年二名,县学两年一名”。100这些国子生也许是因为很难适应内地的学习生活,经常放假后托故不来,所以到了宣德时期,明廷定交趾国子生十月的假期。101

(宣德宗十二月乙亥)行在礼部奏:“两京国子监生多给假还乡,经历年久,托故不来。请遣人提问。”上曰:“古云才难,诸生未及仕先负罪名,即为终身之王占。宜量地方远近,定与期限,如再于限外不来,皆发充吏。”于是礼部定限,自移文到日始,交趾、云南、贵州十阅月,四川、两广九阅月……。102

为调查明代交趾学生的情况,2009年2月,笔者曾赴北京国子监考察,正赶上国子监举办中国科举史展览,其中明代科举内容,专门提及明代国子监安排交趾学生单独住在国子监西南角的住处,当时称为“交趾号”,那条胡同又称之为“交趾胡同”。这条胡同后来被改名为北京现在的“公益巷”。

清朝于1905年废除科举,但越南则延续至1918年才明令废除。不可否认,汉文化对越南的影响,从历史上看,是中国国力强大、文化繁荣时期的必然产物。其影响之深,以至于科举制度在越南延续了一千余年,除此以外,越南也曾出现了大量的汉文文献,在主流建筑、官方服饰等方面也均稍稍改易,一遵华风。当然,在“华夷天下”与“朝贡体系”时代,不仅是越南,朝鲜、琉球等在文化上都曾出现类似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