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飘逸且朴素的短衣长裙、阔脚裤
一、中国襦裙装影响下的朝鲜高腰襦裙
襦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上衣为短款的服装形式。衣长到腰部,穿着时配以长裙,为上衣下裳服制。襦裙装最有特点的当属唐代,其造型为短衣长裙形式,上衣穿短襦或衫,下身为宽大长裙。这种服饰的造型特点是,裙腰提得非常高,一直高到腋下,用绸带系扎。
朝鲜半岛的服装统称为朝鲜服,女服常被称为朝鲜袄裙。因受到中国服饰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汉服、唐服和蒙古族服装的影响,其服饰形制可以看到外来的因素。朝鲜半岛的先民一直是崇尚上窄下宽的造型,起初是便于劳作的三角形服装式样。上衣腰部贴身,下身穿着的裤子短而紧。在上衣和下裤外面再罩一件长服,形成了特有的二重结构形态。(见图17)
图17 中国朝鲜族女裙(王家斌绘)
朝鲜的三国时期后,贵族女装出现了与唐朝襦裙装相似的短上衣背心长裙。其外形像唐襦裙装,但结构及穿着方法是有区别的。唐朝襦裙装穿着方法是把短襦系于下裳里,用丝带扎住。朝鲜袄裙则是短上衣穿在背心长裙之外,裙子褶皱采用死褶的处理方法,使其造型从整体上看上窄下宽,裙摆从腰部慢慢打开。唐代裙的式样是散开的活褶,从腰部开始展开,整体造型更为饱满。朝鲜高腰襦裙的裙腰在胸点之上。线条简洁而优美,深受当时妇女喜爱。
朝鲜袄裙衣襟的长短,因不同时期、不同家族,服饰都有相应的变化。有一种说法是其变化经历了三国时代、高丽时代和李朝时代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A字形的袄裙下摆越来越大,短上衣的底边逐渐上升,调整上衣用的衣带变长成为装饰物,最终形成近代的袄裙式样。具体说,早期上衣襟的长度约66厘米,已经超越腰节线长度。中期是56厘米左右,到了后期时,前襟长度短至16厘米,与袖子的位置形成直线结构。在集安高丽古墓壁画中出现的人物,男女上衣长度至胯部,用腰带系扎。壁画中服装利用右侧前襟与左侧前襟两个飘带,系于右襟处系成蝴蝶结。女款以短袄长裙为主。当时的这种款式有礼服和常服的区分。短上衣看似简单,结构却十分严谨。如衣襟、衬领、飘带、下摆,这些部位不论男女式样,都要求左衣襟和右衣襟均无纽扣自然妥帖地加以连接,既美观大方,又有保暖的功能。服式整体造型线条流畅,肩部处理的方式类似现代的连袖衫,造型坚挺又不失女性柔美,且有通风功能。
朝鲜王朝统治时期,政治文化道德准则受汉儒学的影响,以“仁”治国,以“礼”治民,并形成自己国家的礼仪制度如《国朝礼仪》,对不同官品等级、服制规格、颜色及配饰都有严格的规范。朝鲜半岛服饰与中国传统服饰一样,追求自然优雅和朴素大方的求实风格。20世纪50年代后,韩国称其女服为韩服。朝韩两国袄裙在式样上相差无几,后在细节上有所不同,如韩国袄裙多用发光的绸缎制作,而朝鲜袄裙多用硬纱等材料制成。韩国袄裙追求典雅,装饰上呈西化倾向,而朝鲜袄裙相对传统,还喜欢在袄裙上绣花或撒上亮粉。总之,朝鲜半岛的高腰襦裙或称袄裙,最常用的色彩是淡绿、嫩黄、深蓝、玫红等。传统上未婚少女裙略短,而且可以上下装同色,后来逐渐形成不分年龄段的女性都可以这样穿了。以前的新娘喜服是绿衣红裙,后来受西方婚纱影响,也出现了白色的裙摆加皱褶的袄裙了。
二、东南亚及中国傣族的短衣筒裙
短衣筒裙是东南亚及中国傣族等民族特有的服装式样。其造型为窄袖紧身短上衣与长筒裙搭配。东南亚很多国家都有这种服饰的搭配方式。中国云南的傣族,缅甸的掸族,老挝的老族,泰国的泰族和越南的岱族、侬族有着共同的族源关系。历史上也有着密切的经济贸易往来。受地理因素和自然气候影响,天气温热,雨量充沛,这一区域人们的穿衣方式都很相似。这些地区的妇女其实身材不是很高挑,但是穿上这种短袄长筒裙,再加上高盘的发髻,显得身材姣好而又婀娜。
筒裙,也称“统裙”或“桶裙”。因其少褶或无褶成为筒状故而称为筒裙。当然因地域不同,短衫筒裙的穿着也有所不同,如在中国,穿短衣筒裙的花腰傣、汉傣、水傣都穿着筒裙但款式不尽相同。其中花腰傣的上衣是短身长袖,对襟直领短至露腰,下身的筒裙修长。在裙子的下摆处有层层的彩色绣条,颜色和装饰非常丰富也很华丽。(见图18)
图18 中国傣族男女服饰形象 (王家斌绘)
汉傣的服装有汉人清末时的造型遗韵,短袖而口宽,有绲边。上衣造型是偏襟圆领。汉傣短衣的另一种造型是对襟立领,下着长裙则分三段拼接,在裙腰的处理上是把多余的布左右都向前中捏褶,形成了活褶开衩造型。这样便于大幅度肢体活动。
水傣的衣裙,有越南奥黛的特征,同时又呈现出明显的汉化特点。右衽的上衣款式,上衣为窄衣窄袖,收腰效果明显,圆弧形衣摆。裙子的造型已经脱离了傣族筒裙,有省但是也有捏褶的重叠量,筒裙明显有上紧下窄的效果。
这套服饰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关,适宜在地面平整、少山路、少荆棘的环境下穿戴,否则是很难迈腿行路的。
三、马来西亚的“娘惹衫”和“可峇雅”
“娘惹”一词是新加坡、马来西亚一带对土生华人中女性的称谓。东南亚地区,由于受到中国、印度、伊斯兰的服饰影响,服饰风格多元化。娘惹衫是一种混合服饰,造型多采用鸡心领,对襟形式,不用纽扣,而用扣牌,下身配萨龙长裙。20世纪初,从印度群岛引来荷兰服装上的蕾丝花边。从那时起,这种服装被称为“可峇雅”。早期的可峇雅是用蕾丝花边直接缝在长衫上,慢慢地长衫衣长缩短,裁剪也更加合体。长衫使用透明的纱和蕾丝镶嵌缝制,女性体态美显露无遗,配以萨龙长裙更显优雅。穿着可峇雅曾是一种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因为它既有华服特征,又有西式蕾丝花边的镶嵌,显得格外华贵。可峇雅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保守对襟的中式风格与华丽可爱的蕾丝花边的完美结合,成就了这种特有的衣衫。(见图19)
图19 东南亚娘惹装 (华梅著《多元东南亚》)
这种服装的衣身和现在合体衬衣很接近,袖子的长度在八分至九分长度之间,有时会出现七分袖的特点。前襟对襟处加长和下摆成为贴合腹部的斜角状。下摆的地方有大面积的刺绣,在平滑的纱或丝绸上产生凸起的彩色效果。从刺绣的图案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手绣和镂空法。西式的腰身剪裁又打破了中国传统服装的平面造型,使之成为西方元素和东方审美的有机结合。
四、中国东南沿海民族的短衣阔脚裤
沿海民族的服饰有着浓郁的海洋风格和奇特的服饰结构。其短衣区别于云南窄袖短衣,它的造型相对放开,形制也比较宽松,整体造型错落有致。其裤子为阔脚裤,裤口是普通宽腿裤口的双倍,与上身短衣形成了视觉上的强烈反差。这种装束便于劳作,特别是对于长期在水边生活的人来说,衣服经常会被汗水和海水浸湿,上衣宽松而长度短小,容易在短时间内被风吹干,而且劳作出汗时也不会贴身。裤子的阔脚也具备这种功能性。(见图20)
图20 中国京族男女服饰形象 (王家斌绘)
福建泉州惠安县惠东半岛崇武、小岞、山霞、涂寨四镇一带的汉族妇女——惠安女,即穿着这种短衣阔脚裤。短衣为右衽斜襟,四粒四合扣和两副花色盘扣,在其左侧缝底部,缝有一副花色盘扣。采用传统平裁法,没有省道的设计。款式造型为翻领,弧形衣摆。小岞地区有别于崇武地区,短衫下摆夸张地起翘,衣身较长,衣身宽松。小岞衫相对于崇武地区的短衫而言,胸围松量较大,袖子造型为连肩接袖式。崇武地区的更紧小些,这是为适应海边的生活特点所致。小岞地区主要以内陆农耕为主,所以服式区别于以捕鱼生活为主的崇武地区。
崇武人捕鱼时,为了避免弄湿衣袖,不佩带袖套,因而在崇武地区惠安女服饰上没有贴边袖套。蓝色的短衫与蓝色阔脚裤相搭配。阔脚裤的造型,长度不长,裤脚很宽,长度在八分裤长之间。一般浅水的地方都不会弄湿裤脚。即使湿了裤脚,也因其裤口宽大而很快被海风吹干。
制作方法是,把布料朝经线、纬线方向各对折一次之后,采用丈量法,通常将旧的裤子在前门襟处对折,四层重叠的面料裁剪出裤腿裤片。裤头为双层结构,需要选取另一湖蓝色面料,裁出裤头布片。裆部为两个三角形,与我们衬裤的裁剪方法相似,以适应劳动时肢体大幅度活动。然后缝合裤头和裤腿,拼合裆部的三角形面料,在裤头处缝上系带,即完成了裤子的制作。短衣阔脚裤这种服制的形成,首先是适于劳作,再就是适于所在的自然环境,在此基础上又追寻着艺术美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