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本次课程改革要致力于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确定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在《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根据现代社会人际交往频繁的要求,在口语交际方面要培养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强调文明交往和合作精神,改变了过去大纲“听”的能力与“说”的能力分离,缺失了双向交流的问题。《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把口语交际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体和关键,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对教师的语言素养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中说:“教师的嘴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产生知识的溪流。”2004年4月,世界上最大的私立教育测试和测量组织,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简称ETS),发表了“教师质量的系列报告”。其中第一份报告《教师质量是教育的基础》,对教师的质量做出了界定:“优秀的教师培养优秀的学生。这既是教学的基本目的,又是评价教师的基础。ETS超越‘内容——教学技能’谁者为王的争论,认为这是一种不恰当的二分法,是一个错误的选择。有效的教学需要四种类型的知识和技能:基本的学术技能、所教学科的内容知识完全、普通的和内容具体的教育学知识、面对面的教学技能。”1只有具备这四类知识和技能的教师才能成为优秀的教师。其中“面对面的教学技能”,应该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面对面的教学时,与学生对话、讨论、交流与共同探讨中的语言技能。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语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我们也可以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和技能是教师素质的基本内容,这里的“基本”强调的是教师必备素质的 “底线”,达不到这一“底线”要求,就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普通话是教师语言素养的基础,是一名合格教师必备的基本职业技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则规定,凡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应教师资格。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是公民获得教师职位、从事教师工作的必备条件。全国教师资格考试报考条件中明确规定报考者“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以上标准,并取得相应等次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把普通话确立为教师的职业语言,意味着所有教师在一切履行教师职责的活动中都必须使用普通话。不仅中小学教师要使用普通话,高等学校的教师也要使用普通话;不仅语文教师要使用普通话,数理化音体美等各科教师也都要使用普通话。
口语艺术是教师语言素养的核心内容,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从人与人的关系看,语言是交际方式和交流思想的手段;从人与世界的关系来看,语言是人认识世界的工具,人们既用语言进行思维,又用语言调节行为;从人与文化的关系看,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是人类保存、传递、领会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艺术成就的手段。因此,语言是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最主要、最经常的一种手段,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媒介。教师的口语表达,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着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课堂上可能会成为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习的“兴奋剂”,也可能成为让学生昏昏欲睡的“催眠曲”。优秀教师的语言表达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力求准确规范,形象生动,诙谐幽默,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做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教育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双方共同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的对话过程,“教师不仅仅是讲述者,其本身也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接受讲述,而学生在接受讲述的同时,也是讲述者……师生相互讲述,由世界和可认知客体加以调剂”。2教师与学生围绕“可认知客体”相互讲述,平等对话,共同探究,在讲述中得到提升,在倾听中获得理解,在对话中拥有平等。语言成为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师生沟通的桥梁。
基于以上对教师素质与教师语言素养的认识,我们编写了这本《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艺术》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我们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理论性与可读性
教科书不同于一般的通俗读物,它需要理论上的总结与提升,建构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突出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与系统性,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内在逻辑结构。其中,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结构尤其需要讲清讲透。但讲清讲透并不意味着要面面俱到,事无巨细,而是力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为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我们在编写中尽可能注意增强教材的可读性,语言平易,深入浅出。我们追求的是理论前提下的可读性,可读性基础上的理论性。
2. 应用性与针对性
本课程是一门学习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艺术的应用语言学课程,又是一门培养教师口语技能的课程。在教材的编写中我们充分关注内容的应用性与适用性,在“术”的层面上着力突出“有用”的价值追求。同时,我们还力图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方言特点和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在富有针对性的基础上增强应用性和适用性。
3. 实践性与主体性
口语艺术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方面。实践性知识具有个体性、经验性、情境性和缄默性等特点,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可以通过观察、模仿、体悟等方式学习并获取有益的知识和信息。因此,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更多的是依赖于作为主体的学习者的主动建构,外在的情境、协作和对话等是完成学习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在内容上我们着力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的阐述尽可能结合具体的案例和情境展开。在形式上强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采用课堂教学、课堂训练、课外指导、课外训练、课外活动、课后作业等方式进行。在实践性知识的学习与获取中,突出学习者作为主体的主动建构意义。
4. 继承性与创新性
没有继承就无所谓创新,人类文化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创新。关于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艺术,此前已有比较多的研究成果,本书是在继承和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编写的。另外,缺少创新的继承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在教材的编写中力图能够比较紧密地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对教材的内容体系进行重新建构,努力反映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领域的最新成果,争取使教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用新材料,借鉴新观点,呈现新思路,展示新面貌。
以上几个方面是我们在教材编写中的目标追求,但是由于水平所限,可能与我们的目标要求相距甚远,书中肯定也会存在一些缺点和错误,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编者
2010年7月
1 郭元婕:《教师质量:美国教育改革的下一个工作重心》,《中国教育报》2007>年3月12日。
2 Freire, P.(1972)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Harmondsworth: Penguin. p.53,转引自邓友超:《与师生言说有关的三个问题》,《教师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