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厦门大学文化生态的实践探索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生态的建设,文化自信的树立,不仅与国运民魂紧密相连,同时也和大学的前途息息相关。在一所大学里,促使决策者作出决策的原因或者动力主要有三个:首先是来自法律法规及各类规章制度、上级主管部门的指令要求等;其次是来自自身运行的必然要求,或者说主体生存的一种使然;第三个是来自管理者的文化认知,是一种文化的使然或者追求。通常,只要把前面的两种做好了,就能够生存和发展。第三种决策做或是不做,通常取决于决策者对文化的感悟与认知。但是,第三种决策常常会对一个组织或一所大学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成为这个组织或这所大学能否卓越、能否一流的关键。近年来,厦门大学以文化道路、文化能力以及文化精神三个关键性维度为基本着力点,积极培育文化自信,创建良好的文化生态。
(一)坚定自己的文化道路
厦门大学为学生提供了免费的米饭,这没有上级主管部门强制的要求,没有法律法规上的要求,也并非学校运行或生存所必须的。为什么要提供免费的米饭?这就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带有自身文化特色的道路选择。厦门大学要给学生提供免费的米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保护贫困学生的自尊心,免费米饭可以让所有的贫困生不再为那一点点的钱去伤害自尊。学校给学生怎样的帮助最好,能不能给同学发补助金,能不能给贫困生一个月三五百块困难补助?答案是“可以”!现在中国绝大多数的学校都是这么做的。然而,学生要获得困难补助金并没那么容易,程序上需要证明自己经济贫苦,经历学校各种审核和询问,这样有的学生就干脆不提交申请,因为他认为这是很伤自尊的事。在帮助同学的同时,又不伤害他们的自尊,这才是最值得做的事情。这件事情能够把它做成,关键在于不能有浪费。在实行免费米饭的制度之后,厦门大学的学生工作做得很好,在食堂里面组织了学生自己的督导组,提倡吃多少打多少,不要剩饭。第一年实施下来,整个学校免费米饭上仅花费了800多万元,比预算的1200万元节省了33.4%。原来一个食堂一天要处理剩饭剩菜好几桶,实行了免费米饭以后,剩饭剩菜明显减少。原来学生认为打饭用的是自己的钱,吃不了扔了无所谓,现在是学校免费提供的,学生反而很珍惜。
(二)培养和提升创新的文化能力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是厦门大学又一种追求的一种文化生态,集中体现了文化创造主体创造新文化能力的自信。高尔夫练习场的建设就是根据厦门大学实际而决定的一件事,这也是一种基于文化上的认知所作的决策。厦门大学和其他学校的校区情况不一样,校区内山地很多。当年,在厦门大学漳州校区的后山上有片地要绿化,买树木等需要一笔费用。当时学校领导班子在讨论时就有个设想,能不能增加些投入,建设个高尔夫练习场。学校相关部门做了调查研究,咨询有关专家,根据厦门大学漳州校区那块地的实际情况修建一个高尔夫练习场,只要投资200多万元就够了,比专门种树搞绿化增加的投入并不多,于是便修建了厦门大学第一个高尔夫练习场。高尔夫运动是很健康、大众化的一个运动,很受同学们的喜爱。现在厦大选修体育课中最热门的课程之一就是高尔夫练习课。而且从经济上看,比起修建游泳馆、羽毛球馆等,高尔夫练习场的修建也非常划算。
强大的创造能力是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力量。厦门大学的每个学院都建咖啡厅,从文化认知角度出发,是为了促进沟通交流。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尤其是在信息发达的时代,现代信息技术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许多便捷的途径。然而,最好的交流形式,还是面对面的交谈,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创造了许多虚拟空间的情况下,要更加注重让师生有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基于这样的认识,厦门大学意识到应该要创造更多的机会、更好的条件让广大师生面对面交流,好而且可行的方式就是建设咖啡厅。“咖啡”这个词来自希腊语,原意是力量与热情。而喝咖啡最大的益处就是使人们的思维更敏捷、更愿意交谈。大学是最适合咖啡文化的地方之一,在大学里面要产生思想,要有思想的碰撞,咖啡就像催化剂,能够促进教师与同学碰撞出更多的智慧的火花。厦门大学的校园里现在有二十多个咖啡厅,各有特色,多由学生自己管理或自我服务,很受师生的喜爱。
(三)传承与弘扬优秀文化精神
对游客免费开放参观校园,这也是一个基于文化认识所做的决策。大学是教化之地,开放校园,能够让更多人感悟到大学之美、感悟到教育之美。游人愿意进校园是对校园文化的一种认可,是对大学文化的一种喜爱,甚至是对大学文化的一种尊重。教育是大学的使命,游客参观校园同样能够起到受教育的效果。美好的校园环境,让家长带着孩子切身感悟,鼓励孩子用功学习;校园内的公共厕所都能提供免费的卫生纸,急人所急,让游客们感受之后,他们回去后可能就会积极改善生活环境;免费开放,分文不取,让游客更加爱护校园环境,变得更加文明,等等。当然,校园开放应该既能够做到对外开放,又要尽可能不影响教学、科研和生活,这是管理者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作为厦大精神的时代性转化和升华,建设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也是一种文化的认知与决策,更是一种文化的使命。马来西亚纳吉布总理上台以后,就计划把马来西亚建成东南亚的教育中心之一。2009年6月,纳吉布总理访问中国时便向温家宝总理提出,希望能有一所中国的大学到马来西亚去建分校,当时温家宝总理就答应了。接下来,两国的教育部就开始磋商。2011年底,中国的教育部、马来西亚的高教部正式向厦门大学征求意见,邀请厦门大学到马来西亚创办分校。在教职工代表大会上,赴马来西亚办学的规划得到了教职工代表的一致通过。为什么厦大的师生员工如此认同学校作出的在马来西亚建立分校的决策?关键就是文化的因素。因为大家都知道,厦门大学是由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捐资兴办的。校主陈嘉庚早年赴南洋谋生,他在马来亚成长,事业有成后回到家乡兴办了厦门大学。可以说,建设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既是厦门大学感恩情怀的必然回应,也是厦门大学爱国情怀的自然流淌,更是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中国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积极探索。
所以,厦门大学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是厦门大学能不能拥有一个多元、包容、文明、精致、先进的文化生态。当形成这样的文化生态之日,也就是学校实现自己“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