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语形与语用
5.0 从“从X到Y”的语表形式和语用功能的关系看,相互之间存在着既对应又不对应的对立统一关系。也就是说,相同的语表形式,出于说话人的不同需要,就可以显示不同的表达效果。
5.1 同类与异类。为了追求不同的表达效果,说话人在“从…到…”格式中既可以嵌入语义相似的“X”和“Y”,也可以嵌入语义相对的“X”和“Y”。前者是为了显示一种过程,后者是为了表达一种变化。试比较:
(89)从纺线到织布都学会了。(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90)从伟大到可笑相差只有一步。(谢德林《创业记》)
再比如,同样是社会形态变化,可以循序渐变,也可以突然改变:
(9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毛泽东选集》五卷)
(92)西藏自治区早已完成了从封建农奴制到社会主义的伟大变革。(粟裕《激流归大海》)
同样是指人,“X”和“Y”可以是同类,也可以是异类,同类表列举,异类表转变:
(93)一百多年来,先进的中国人,从洪秀全,康有为到孙中山,为了国家的富强,都曾向西方寻求武器。(王福如《四个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民主》)
(94)从军长到伙夫,职位变了,可是为人民、为国家尽职尽力的思想作风不能变。(魏崇《十月》)
“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都是“先进的中国人”,而“军长”和“伙夫”在该部队中则处在职别的最上层和最下层。
总之,语用目的不同,所选的“X”和“Y”也不同。
5.2 客观与主观。一般情况下,“X”和“Y”之间的语义关系不外乎三种类型:对称义、类别义、顺序义。例如:
(95)丘陵地带是比较贫瘠的部分,大自然在那里的储藏最少,却把各种好东西从浅山到深山一路藏过去,越是云深不知处的地方宝贝也最多。(侯金镜《漫游小五台》)
(96)从土建图、设备安装图,到工艺流程线,都是他搞出来的。(刘富道《南湖月》)
(97)《荷塘月色》则以“一路行去”为行文线索,从小路到荷塘到伫立环顾到神往遐想,形成明显的空间顺序,使各层情景得到步步深化,……(何以聪《朱自清早期散文的艺术特色》)
上面三例中“X”和“Y”的对称义、类别义、顺序义都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说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然而,有时,为了特定的表达需要,说话人完全可以利用“从…到…”这一格式,在其中嵌入特定的“X”和“Y”,从而构成主观的对称义、类别义、顺序义。先看主观对称义:
(98)这里头可以倾注无限量的心力,从一个孩子的一啼一笑到全体孩子的长育进步;这里头可以得到无限量的愉悦,从每时每刻的努力工作到三年两载的颇有成绩。(叶圣陶《搭班子》)
(99)从少年犯到老教师,从残疾人到大明星,从大花脸到刘宾雁,从普通农民到国家总理,都以不同的心态从他的镜头里涌现。(《中国青年报》通讯)
上面两例中的“X”和“Y”脱离了这一格式,本来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对称义,是作者为了表达需要而组成的临时对称义。
同样,类别义和顺序义也可以是临时的。例如:
(100)从故乡山村最早的夜校灯光,到秋收起义的烈火都是父亲和革命先辈们亲手点燃。(毛岸青、邵华《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
(101)15岁的段迪芳早早托起了家庭重担,从当家理财到只身一人四处为患病的二姐筹集医疗款。(《现代家庭》)
“夜校灯光”和“起义烈火”,“当家理财”和“筹集医疗款”都是由于作者的安排而有了类别义。再看顺序义:
(102)从蒋信伟身上,我看到了中国中年知识分子从沉沦到奋斗,到走出困境,到迈向光明,以及业余爱好,夫妻生活苦涩和欢乐的一个侧面。(1996年11月《现代家庭》)
(103)从门前的石狮子到相互间的礼让到社会上的“师道尊严”均被打倒了。(《中国青年报》通讯)
上述顺序义也都是作者根据需要而安排的,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需要指出的是,主观义并不是凭空编造的,它们都必须具有潜在的客观语义基础。
5.3 状态与变化。由于表达目的的不同,同一个“从X到Y”,既可以表示状态、性质,也可以表示发展、变化。试比较:
S1从门到窗子,一共有七步。
S2从门到窗子,都擦洗过了。
S1从古猿到人类,都离不开空气和水。
S2从古猿到人类,经历过好几个阶段。
S1从长沙到丹东,处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S2从长沙到丹东,差不多整整走了三个月。
S1从建立新中国到粉碎“四人帮”,都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S2从建立新中国到粉碎“四人帮”,正好是二十年时间。
上面S1所表示的都是性状,都属于静态的;而S2所表示的都是变化,都属于动态的。这两者的不同,同“X”和“Y”本身的语义无关,关键就在于说话人的表达方式和语用需要。再看实例:
(104)从开花到果子成熟,大约得三个月,看来我是等不及在这儿吃鲜荔枝了。(杨朔《荔枝蜜》)
(105)农作物从种子发芽、成长到开花结实,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农作物抗病品种的培育》)
同样是开花结果,前句指的是一种状态,后句指的是一种变化。
5.4 自由与黏着。从表达功用看,“从X到Y”还有一个小小的特点,那就是:特定的语境和语用需要可以使黏着的“从X到Y”转化成为一种自由的成句形式。譬如下面这些“从X到Y”本来都是黏着的联合格式,一旦将它们用作篇名、书名,那么,它们就会获得一定程度的自由——可以单独充当文章的标题。例如:
(10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朝花夕拾》)
(107)“从讽刺到幽默”(鲁迅《伪自由书》)
(108)“由冰心到废名”(沈从文《沫沫集》)
(109)《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
总之,同样是使用“从X到Y”,但作者可以通过对“X”和“Y”的选择以及对整个格式的调整,以适应不同的表达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