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词的演变、转化及其句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 交互动词的鉴别与范围

1.0 我们鉴别交互动词的依据是动词的语义基础,但同时也必须具有一定的功能特征和形式标准。

1.1 鉴别框架。凡是在语义上要由两个方面的人或物同时参与才能实现或实施的动词,称之为交互动词。交互动词所构成的事件(event)一般需要两个论元角色同时参与,即主体成分“N1”和从体成分“N2”。例如:

(1)魏连殳相识一场,回想起来,倒也别致,竟以送敛始,以送敛终。

上面“我”是主体成分,“魏连殳”是从体成分,句中的“和”是“跟2”。当然这两个论元角色也可以以联合、并联、替代、复制等方式合成一个合体成分“SNs”,再同交互动词共现。例如:

(2)终于分手了,我们最终还是分手了。

上面“我跟她”和“我们”都是合体成分,句中的“跟”是“跟1”。例(1)和例(2)的区别还表现在:从结构关系看,例(1)的“我”是主语,“和魏连殳”是状语,而例(2)的“我跟她”“我们”都是主语。从表达角度看,例(1)的“我”,而例(2)的“我跟她”“我们”都是表达重点,是话题。

有时,交互动词所构成的事件需要三个论元角色同时参与:主体成分“N1”,从体成分“N2”,客体成分“O”。例如:

(3)已经跟老李商量过这件事了。

上面“这件事”就是客体成分。同样,前两个论元角色也可以合成一个合体成分“SNs”。例如:

(4)英国和伊朗重新建交,两国互换了大使

根据交互动词的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我们确定了辨析交互动词的两个鉴别框架。

框架一:N12N2-(O);

框架二:SNs-(O)。

凡是既可以进入框架一,又可以进入框架二的动词都是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交互动词(见附录一和附录二)。

对于上述框架,还需要补充说明如下:

(一)客体成分“O”的有无、隐现,不影响对交互动词的确定。例如:

(5)我和惠芬同居一室共事多年。

(6)他和老伴和睦相处互助互让共享天年

上面“共事、相处、互助、互让”没有带“O”,“同居、共享”则带了“O”,但它们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都是含有交互义的交互动词。

(二)“SNs”作为一个合体成分,主要包括“N11N2”“N1N2”“N们”及“N俩”等多种组合形式。例如:

(7)这样算来,我跟她已经有三年没有共事了。

(8)敌人只顾逃命,骑兵步兵搅在一起,狼狈逃窜。

(9)经过多年分离之后,他们终于团圆了。

(10)姐妹俩唇枪舌战相持不下。

(三)现代汉语中有相当一些动词具有两个以上的义项,当它表示A义时,可以进入上述两个框架,是交互动词;表示B义时,则不能分别进入上述两个框架,又不是交互动词。例如:

(11)明天晚上我有事,我跟你一下好吗?

(12)这双鞋太小,请您再一双大一点的好吗?

前句的“换”是“对调、交换”的意思,含有交互义,后句的“换”是“替换、变更”的意思,不含有交互义。严格的研究方法自然应该首先将这些动词加以分化,然后再按照义项分别处理。不过,由于本章只讨论交互动词,不涉及其他义项,所以为了行文和称说的方便,我们姑且就直接把含有交互义项的动词称之为交互动词。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设计两个鉴别框架呢?这是因为我们可以据此剔除一些似是而非的伪交互动词和准交互动词。

1.2 伪交互动词。交互动词在表示交互义时,常常可以接受副词“相互、互相、交互、相、互”,代词“彼此、各自”等的修饰。例如:

(13)一听这话,我和二姐互相对视一眼,会意地笑了。

(14)主裁判匆匆走到场边,同巡边员彼此交换了一下各自的看法。

在这些句子中,“互相、彼此”等都是一些羡余(redundancy)成分,去掉以后完全不影响表达。

问题是上述副词和代词也可以修饰一般的非交互动词,从而使得这些动词带上了临时的交互义,并可以进入框架二。例如:

(15)你和他都相互谦让点,不就没事了吗?

(16)因此可以说,在句子里,动词和名词互相依赖互相制约

很显然,上面的“谦让、依赖、制约”虽然都可以表示交互义,但却不是真正的交互动词。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将这类伪交互动词从交互动词中剔除呢?其中的一个方法就是直接将修饰成分副词或代词提取,凡是副词、代词提取后,动词的交互义随即消失的都不是交互动词。提取法的局限是,有些句子提取副词、代词后,句子就不自足,难于成立,因而也就不存在有没有交互义的问题。所以,有时必须使用鉴别法。我们发现,凡是由于接受了副词、代词修饰后才表示交互义的伪交互动词都只能进入框架二,不能进入框架一。例如:

(17)我和弟弟先是互相批改,再一起核对答案。→?我先是和弟弟互相批改,再一起核对答案。

(18)新干部和老干部应该彼此尊重互相学习。→?新干部应该和老干部彼此尊重,互相学习。

伪交互动词之所以不能进入框架一,是因为这些受副词、代词修饰的动词所表示的交互义一般都是对等的,而不像本身含有交互义的动词,通常都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或表示对等交互义,或表示主从交互义。总之,框架一可以帮助我们剔除那些虽然也能表示对等交互义,但一般不能表示主从交互义的伪交互动词。

1.3 准交互动词。在现代汉语中,有一部分动词在实行或实施时,尽管“N1”和“N2”所处的地位并不相等,但也需涉及两个方面的人或物,所以这些动词也含有一定程度的交互义,也可以进入框架一。例如:

(19)玉芬就是不肯跟她母亲道歉

(20)她居然跟多年的老朋友翻了脸

那么,“道歉、翻脸”类动词究竟是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交互动词呢?我们认为不是的,它们只是一些准交互动词。因为这类动词在实行或实施时,只有“N1”将“N2”作为行为的对象,而“N2”并没有将“N1”作为行为的对象。换句话说,“N1”只充当行为的发出者,而不充当行为的承受者;而“N2”只充当行为的承受者,而不充当行为的发出者。也就是说,“母亲”根本就不存在跟女儿“道歉”的事,而“老朋友”也压根就不存在跟“她”“翻脸”的事。正因为这类动词的语义作用方向都是单向的,所以它们都不能进入框架二。譬如“顶嘴”和“吵嘴”,“斗智”和“斗法”看似意思很接近,但“顶嘴”和“斗智”是准交互动词,而“吵嘴”和“斗法”则是真交互动词。它们的区别通过下列变换式可以清楚地看出:

S1 N12N2顶嘴≠N22N1顶嘴。∵→*他们顶嘴了。

S2 N12N2吵嘴≈N22N1吵嘴。∵→他们吵嘴了。

S3 N12N2斗智≠N22N1斗智。∵→*他们斗智了。

S4 N12N2斗法≈N22N1斗法。∵→他们斗法了。

总之,凡是只能进入框架二而不能进入框架一的动词,或只能进入框架一而不能进入框架二的动词,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交互动词,因此也都不在我们讨论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