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学思想的内涵和生成机理
将文学与思想两个关键词勾连起来,而不是简单组合而成,这是理解文学思想的基本态度。也就是说,文学思想不是文学与思想的简单相加,而是文学与思想的内在相互契合和交融。正如安德烈·纪德评论陀思妥耶夫斯基时说的那样:“如果他不是一个小说家,而是一个哲学家的话,他可能会更有条理地把自己的思想理顺,但那样一来,我们就会失去最好的东西了。”[7]纪德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了不起的思想家、哲学家,可是这种哲学毕竟不是从概念上来的,而是在他的文学中呈现出来的。
“文学思想”有两种基本指涉。一指“文学作品中”的思想,也即文学作品是文学家观念和思想的直观呈现,如沃侬·路易·帕灵顿(Vernon Louis Parrington)对美国清教主义、自由主义等的论述;二指“关于文学”的思想, 是指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中, 具有较广泛的影响, 或在当时影响甚微、而在文学思想发展史上对后世却具有较大影响, 对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学观念和文学思想意识, 包括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两方面在内。此外,文学思想也可能是“与文学相关的思想”,一般而言,文学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潮以至哲学思想的兴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具有较鲜明的文学价值选择倾向, 并且常常给当时的文学创作以直接或间接的深刻的影响。所谓文学思想史, 则是对各个历史时期文学思想和观念意识的史的发展考察和论述。[8]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关于文学”的思想,如文学作品中涉及此类思想亦纳入考察范围。文学思想涉及作者、作品、读者、文学创作、文学传播、文学欣赏、文学批评、文学研究、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组织、文学媒介、文学报刊、文学作品的改编等等多个方面。
文学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于文学的理性思考上。“文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对于文学的本质、使命、价值、内涵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和言说上,也体现在关于文学的形式因素、创作方式、发生发展规律、读者接受、社会传播、历史影响等各个环节和要素的思考上。文学思想除了体现出文学主体对于文学自身构成和发展现状的认识,同时也反映出一个社会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各个方面的情形,而且深受后者的影响。
敏泽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一书中指出:“文学本体之实践与运动所折射出的文学观是间接的文学思想;而对文学主体的批评所反映的文学观则是直接的文学思想。从文学思想的生长而言,间接的文学思想固然在前而直接的文学思想在后,但是一当文学创作成为一种无意有意的主体活动且成为批评的对象时,文学思想间接和直接的反映就汇合在一起,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依靠、相互发明、相互砥砺,有时泾渭分明,有时却又融汇混沌,汩汩滔滔一往无前,形成具有鲜明的民族审美特色的文学思想洪流。”[9]敏泽先生从“文学思想”的生长机理出发,将文学观分为间接的文学思想和直接的文学思想,而且在时间逻辑上将间接的文学思想放在直接的文学思想之前,在内容逻辑上将两者视作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实际上,这里谈到了文学思想生成的两个机理:即所谓“间接机理”和“直接系统”。前者侧重从文学创作即文学本体之实践与运动出发,是由文学作品生成的文学思想;后者则侧重从文学批评即对文学主体的批评而呈现的文学思想。一旦将这两者汇合,就能对文学思想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起着“隐性”的规范、制约和驱动作用,而促使这两个不同的机理发生积极互动与协同共振效用的是“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并不仅仅代表批评家的艺术观和价值观,它实质上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时代条件下对文学价值、功能意义、发展走势的一种社会判断和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