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点
(1)本书将“规则”划分为两种理解方式:一种是将规则理解为与相机抉择相对的一种货币政策决策方式;另一种是根据规则“简单”的特点,将其理解为具体的规则种类。以这两种理解分类为问题辨识点,本书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概述了货币政策规则的演变过程。通过对上述历史事件与理论的回顾,我们不仅避免了对某一问题的孤立认识,而且可以更好地理解本书即将展开研究的泰勒规则产生的理论基础:它是建立在规则战胜相机抉择、利率规则取代货币供应量规则(以及其他规则)基础上提出来的。
(2)本书对泰勒规则研究涉及的两大问题——测量问题与变量扩展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具体而言,本书在考虑测量问题的基础上,运用最新的数据扩充样本区间,依次考察了简单形式的泰勒规则,分别添加利率平滑项、汇率变量和资产价格变量的泰勒规则扩展形式的中国适用性。
(3)本书利用泰勒规则规范研究进行中国“政策偏离”的首次尝试。无论是在学术论文中还是在实际决策中,货币政策规则在制定货币政策行动基准方面都非常有用(Bullard, 2018),而存在规则就意味着存在偏离。因此,将货币政策规则作为一种经验法则或基准,在此基础上比较实际情况与规则所提出的建议,查看是否一致或存在偏离,就可以对货币政策立场进行评价。国外相关研究比较多,但国内文献以“政策偏离”为出发点的研究还不多见。
(二)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中国还未确定基准利率的种类,而基准利率的备选种类又不止一种,因此本书基于文献中较常用的Chibor数据进行的研究只能是一家之言。
其次,本书多采用线性分析方法,仅在第三章中利用Chow检验对中国货币政策的结构转变进行了简单描写。鉴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货币政策制度不断完善、关键经济变量表现特征变化,对中国货币政策进行非线性泰勒规则研究是可行的。
再次,本书采用的是事后修正数据,而非实时数据,而这可能会给结论带来影响。
最后,对“政策偏离”的研究还比较浅显。
泰勒规则研究是一个宏大的、关联性强的主题,本书会以上述问题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1) 这分别对应于对货币政策“规则”的两个不同层次的理解,具体见第二章“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2) 关于时间不一致的讨论最早出现在Strotz(1956)的一篇论文中,该研究分析了购买者偏好变化对其决策的影响。
(3) 正是因为这一点,Barro和Gordon(1983)的论文也被看作强调央行信誉(credibility)的文献之一。
(4) 关于“中央银行如何才能做到可信”的讨论,除了实施政策规则之外,还有Rogoff(1985)对保守中央银行行长的任命提议,以及Walsh(1985)提出的激励合同来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等讨论。
(5) [法]阿格尼丝·贝纳西-奎里,等。经济政策[M].徐建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254.
(6) 2006年,美联储进一步停止了M3的数据公布,这是因为“M2已经包含了经济活动的大量信息,而M3无法传递更多的额外信息,并且M3已经多年没有在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作用”。另外,2017年7月美联储《货币政策报告》首次增加的“货币政策规则”专栏中,也可以发现其对“货币政策规则”的定义明确利率规则的重要性,其随后详细介绍的五个政策规则也都是基于利率规则——泰勒规则的原式及变体。
(7) 参见Asso,Kahn和Leeson(2010)对泰勒规则在美联储的早期应用相关内容。
(8) 关于泰勒规则修正与扩展的详细介绍,参见第二章“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9) taper-tantrum起源于2013年夏天,当时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宣布美联储将会逐渐削减购债规模,这导致美国贷款利率飙升,资本从新兴市场撤离。
(10) Gust等(2015)认为,简单泰勒规则在零利率条件下仍然稳健;而对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原因,一些研究认为不能由泰勒规则来背锅(Taylor, 2008;IMF, 2008;Kahn, 2010;Ahrend, 2010;Nikolsko-Rzhevskyy et al.,2014)。
(11) 截至2019年1月,美联储共发布三个包含“货币政策规则”专栏的《货币政策报告》。虽然每次专栏所介绍的货币政策规则并不完全一样,但是根据《货币政策报告》开头对“货币政策规则”的定义,它们都属于利率规则。
(12) 参见Clarida,Gal和Gertler(1998)对德国、日本、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研究;Lubik和Shorfheide(2007)对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英国的研究;Schmidt-Hebbel和Werner(2002)对巴西、智利和墨西哥的研究。另也可参见Aizenman,Hutchison和Noy(2008)的参考文献,能够获得更多关于新兴市场中泰勒规则研究的内容。
(13) Taylor(2007)认为,2003—2005年美国联邦基金利率较原始形式泰勒规则建议的利率水平低了3个百分点,由此导致了房地产泡沫,继而Taylor(2008,2010)认为其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发生。
(14) Nikolsko-Rzhevskyy和Papell(2013)也表达过类似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