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 研究不足
虽然居民碳排放的相关研究取得了诸多新的进展,但是仍需在以下方面进行深化。
从研究对象来看,一方面,居民碳排放的研究以省域和城市为单元进行不同地区比较的研究较为丰富,而在城市内部精细尺度上的研究相对薄弱;另一方面,在城市空间格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方式等方面,自身特点突出且在城市数量上比重较大的中小城市缺乏关注。
从微观研究的内容来看,一方面,城市内部居民碳排放的研究以居民出行碳排放居多,家庭住宅内生活用能碳排放和居民消费碳排放缺乏关注;另一方面,对居民碳排放存在争议的影响因素(如关于经济因素对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的作用如何,不少学者的研究证明居民收入对居民碳排放产生正向影响,但也有一些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经济状况对居民碳排放并没有显著影响,而节能意识等更为重要)需要在相同尺度、相同背景和科学核算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并得出因地制宜的结论,不可一概而论。如在纬度高的地区,人口密度或建筑密度的增加可以通过形成局部热岛效应降低碳排放,但对于夏季较长的地区未必需要采用同样的对策。此外,在探索居民碳排放的影响机理方面,不少学者将生活用能、出行或消费碳排放的某一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但是同一地区的同一因素对各类碳排放以及总居民碳排放的影响难以明晰,如何通过政策约束构建既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又能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低碳消费模式,同时抑制高收入阶层家庭的奢侈型能源消费,是仍需深入研究的课题。
从微观研究的方法来看,第一,城市内部居民碳排放空间分异的研究使用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的居多,使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探索规律和阐释机理的较少;第二,社区尺度居民碳排放的研究选择少量典型社区调研并分析的居多,采用适当方法进行所有社区估算及比较的较少;第三,城市居民碳排放影响机理的研究以全部调查样本为对象分析的较多,而针对不同类型居住区分别进行阐释的较少;第四,以社会经济因素为主要驱动力研究居民碳排放差异的较多,而社区形态或居住区建成环境对居民碳排放的影响关注较少;第五,以所有样本进行均值层面机理探讨的较多,对不同碳排放水平下及不同局部空间进行机理探讨的较少;第六,学者们对城市形态应该包含的内容和量化方法未能形成一致的看法,故而相关量化研究中所使用的建成环境指标五花八门,虽然富有新意,但是并不利于不同经验研究之间比较讨论。
从数据获取来看,若能建立个人和家庭的用能和消费系统,使研究者能获取更为全面且有时间序列的数据,将能更深入和精确地研究城市空间形态、家庭社会经济因素、居民生活方式等对居民能源消耗碳排放的作用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