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鄱阳湖湿地水位变化过程研究
鄱阳湖受上游“五河”来水和长江来水的双重影响,水位年内变化剧烈,一般从每年春季水位开始升高,夏季达到最高值,秋季回落,至冬季达到最低值。4—6月为“五河”主汛期,湖泊水位逐渐升高,6月之后,“五河”来水减少,但在7—9月长江进入主汛期,受长江洪水的顶托作用,下游湖口出流量减少,有时甚至出现江水倒灌现象,鄱阳湖继续维持着高水位;10月之后,随着流域及长江来水大幅度减少,水位迅速下降,至次年1—2月达到最低。水位在年内的变化幅度可达10m以上,这与太湖、巢湖、洪泽湖等国内淡水湖泊的水情动态大不相同。
然而随着气候的波动和异常变化以及流域上大型水利工程修建等强人类活动干扰,鄱阳湖水文情势已发生很大程度的改变,湖区洪涝和极端干旱水文事件频发,水位波动加剧(郭华等,2012;李鹏等,2013)。尤其是近十余年,鄱阳湖退水时间提前,水位连续多年偏低(闵骞、占腊生,2012),导致出现洲滩出露时间延长、湿地植物群落分布高程和范围变动、渔业资源下降和候鸟觅食困难等生态问题(齐述华等,2014;郭振天等,2020),这给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发挥带来较大影响,许多学者开始逐渐关注鄱阳湖水文变化及其产生的生态效应,从不同角度对鄱阳湖湿地展开研究。如戴雪等(2014)研究了鄱阳湖水文节律变化特征及其与长江之间的水量交换关系;闵骞等(2012)、张永飞等(2016)对鄱阳湖秋季枯水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探讨;陈炼钢等(2020)利用生境数值模拟模型研究了鄱阳湖水位变化对苦草生境的影响;胡振鹏等(2010)、叶春等(2013)研究了鄱阳湖湿地植物分布和生长过程对水文变化的响应;谢冬明等(2011)则研究了水位变化对湿地景观格局的影响。
基于水位变化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产生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本章对鄱阳湖水位变化进行系统性研究,并对水位变化的趋势和突变状况进行分析,以期认清鄱阳湖水位变化的特征及规律,从而为鄱阳湖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湖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