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地区扶持政策效应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4 可能的创新与研究的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本研究将政策扶持着力点与民族经济要素禀赋和结构相连接,建立扶持政策效应评价标准。将新结构经济学内生发展理论实证化,是本次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所在。这有助于拓宽新结构经济学的运用范围,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

(2)研究视角创新。政策减贫效应的研究多是分析政策对贫困人口数量与规模减小的作用与影响,而本次研究是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出发,重在分析政策对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产业结构及其变化的作用与影响。

(3)提出新的观点。主要有: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提出最优的政府干预政策的特征;在分析减贫效应时发现扶持政策的减贫效应产生了区域性差异;在分析扶持政策减贫效应不佳的原因时也提出了新观点,即各地要素禀赋的异质性与政策同一性的矛盾是减贫效应不佳的主要原因。

1.4.2 研究的不足

本次研究较为翔实、深入地调查与研究了滇西边境人口较少民族聚居乡的政策效应问题,但仍存在以下不足:

(1)因为本研究以乡为基本研究单位,乡一级的数据资料较难收集,本研究的调研工作在2014年与2015年暑假已完成,所以,数据资料大部分为2005—2014年的,时效性稍差。

(2)由于数据资料的欠缺,以及笔者能力的局限,本研究在对滇西边境人口较少民族聚居乡政策效应的量化分析上略显薄弱。

(3)本研究力求运用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对人口较少民族扶持政策效应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但因此前相关可借鉴的研究成果较少,加上笔者才疏学浅,所以,这个方向的研究仍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化。

第一,如何运用新结构经济学中的最优政府干预政策理论分析人口较少民族扶持政策,并对该理论在现实情况中的运用进行深入有效的总结与完善。

第二,如何运用内生经济发展原理解决政策效应不佳与差异化问题。


(1)马毓彤.精准扶贫背景下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7(2):250-251.

(2)云南省民委,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和省扶贫办.云南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 [Z].

(3)根据中国第六次人口统计数据整理所得。

(4)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5)数据来源: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经济工作手册[Z].2014.

(6)数据来源:德宏年鉴[M].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2014:29.

(7)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8)数据来源: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2014年民族经济工作手册[Z].2014.

(9)数据来源:德宏年鉴[M].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2014:29.

(10)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11)数据来源: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2014年民族经济工作手册[Z].2014.

(12)数据来源:德宏年鉴[M].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2014:29.

(13)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14)数据来源: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2014年民族经济工作手册[Z].2014.

(15)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16)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17)数据来源: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2014年民族经济工作手册[Z].2014 .

(18)数据来源:德宏年鉴[M].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 2014:123.

(19)数据来源:德宏年鉴[M].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 2014: 93.

(20)数据来源:德宏年鉴[M].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2014:93.

(21)数据来源:《2014年河西乡党委、政府工作总结》。

(22)数据来源:独龙江乡政府.2014年独龙江乡基本乡情[Z].

(23)福贡县地方志办公室.福贡年鉴[M].2014:29.

(24)托马斯·戴伊.理解公共政策[M].台北:韦伯文化事业出版社,1999:2.

(25)沈桂萍,石亚洲.民族政策科学导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20.

(26)宁骚.民族与国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318.

(27)周平.民族政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5.

(28)维基百科:http://wc.yooooo.us/w/index.php?search=效果&title=Special:搜索&full text=搜索。

(29)维基百科:http://wc.yooooo.us/w/index.php?title=Special:搜索&profile=default&search=政策&fulltext=Search。

(30)郝云宏,吕志胜,等.经济政策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53.

(31)张可云.区域政策项目评价的基本问题与分析框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