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旅游用地多维变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山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生态安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山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孙然好等,2009)。地球表面大约1/4的面积是山地,全世界大约有1/10的人口居住在山地区域,而且约1/2的人口的生活依靠山地资源,山地是地球生命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系人类生存与发展以及改善人类生存环境质量起着重要作用(钟祥浩,2006)。中国是山地大国,山地面积占陆地面积的46.11%,山地生态系统构成了中国最重要的生态系统(方精云等,2004),山地资源开发和生态建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钟祥浩刘淑珍,2010)。山地拥有强烈的环境梯度和高度异质化的生态环境,是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的集聚区,蕴含了丰富多样的生态和地理环境信息。山地具有复杂的能量体系、物质体系和人类生存环境体系,具有平地所没有的能量和坡面物质的梯度效应(钟祥浩,2006),具有生态系统脆弱性和生态环境的不稳定性与敏感性(李文华,2002;吴艳宏周俊,2011)。山地地质构造和沉积环境复杂,无论是由内力岩浆活动形成的内生矿产还是由外力风化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外生矿产及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矿产,在山区均有较丰富的储藏量。山区水资源丰富,是河流的源头,落差大,水能资源富集,山地作为世界天然“水塔”的重要作用广为人知(吴艳宏周俊,2011)。山地十分复杂的生境造就了山地生物的多样性,是森林、草原等各种动植物群落系统的集中分布地。山地具有优美和多彩的自然景观,加之长期较为封闭的环境和历史发展,使山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解晶,2012)。

山地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相关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全球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和人口的高速增长,尤其是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山地环境已成为在迅速的全球变化中受影响最强烈和最敏感的地区(李文华,2002),高山冰川积雪和冻土快速消融与退缩,山地特有生物种类面临损失危险,在山地森林植被受到破坏的地区,由原来的碳汇变成碳源,山区土地裸土化、裸岩化以致荒漠化速率加快,全球许多山地正随着土壤流失、山体滑坡、生物物种锐减及基因多样性减少而退化(Sitarz, 1993;钟祥浩,2006)。据Luckman和Kavanagh(2000)的研究,在20世纪左右(1888—1994年)加拿大落基山(Canadian Rockies)地区年平均温度升高了1.5℃,冰川覆盖面积至少减少了25%,冰川前端已退缩至3000年前的位置。世界自然基金会在2012年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中指出,过去4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大约下降了30%,从1970年到2008年,全球山地物种减少了25%。2015年FAO发布的《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指出,过去25年间,虽然全球森林面积减少速度下降了一半,但减少的森林面积依然可观(FAO, 2015),1990年,世界有41.28亿hm2森林,全球覆盖率为31.6%,而到了2015年,森林面积下降到了39.99亿hm2,全球覆盖率只有30.6%,森林面积减少了1.29亿hm2,其中,相当大的部分来自山地森林。因此,山地资源环境的管理已成为目前人类面临的当务之急。

随着国内山地资源开发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山地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新中国成立以来,山地人口快速增长,人口密度也持续增加,我国东部山地丘陵区的人口密度已经超过100人/km2,一些地区已超过300人/km2袁国强郭红玲,1998),加剧了山地地理环境的脆弱性。长期以来,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山地发展主要依赖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初级开发来实现,具有粗放开发和掠夺性利用的特征。由于忽视人与自然的协调,生态问题和生态灾难频繁发生,陡坡开荒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和气候恶化,矿产资源的无序过度开发导致地表覆被变化和自然景观的破坏。据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00万km2增加到现在的294.91万km2左右(李彪,2015),全国近1/3的耕地土壤受到各种级别的污染侵蚀,每年水土流失所破坏的土壤多达50多亿吨,山地旱涝灾害和地质灾害面积增加和扩大与全球冰川消退相对应,我国山地冰川也呈现快速消退的趋势,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据对我国5020条、14424 km2冰川近40年的研究发现,冰川面积缩小了654km2,占比为4.5%(施雅风,2007)。一些山区过度的旅游开发和建设用地的过量增加,以及超负荷的游人涌入,加剧了本就十分脆弱的山地生态环境的压力,并带来了生物多样性损失、景观破坏、水土流失、水污染、固体垃圾污染等问题。我国已有超过22%的自然保护区面积因为旅游业开发不科学而造成对保护区域的毁坏,已有11%的保护区表现出资源退化(王丰年,2003;梁留科曹新向,2003)。

山地旅游的崛起对环境的影响凸显。山地旅游资源是以山地为载体的各种旅游资源的集合,既包括山地本身,也包括与之相关的生物景观、水文景观、天象景观、人文景观等(冯德显,2006)。山地旅游产品主要包括山地观光旅游产品、山地科普教育旅游产品、山地体验旅游产品、山地疗养度假旅游产品、山地运动旅游产品、山地文化旅游产品、山地特色旅游产品(王军等,2009;谭宏鹰,2015)。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和旅游业的持续发展,目前旅游业已开始出现转型,未来旅游业发展方向将由目前的单一观光旅游向复合型旅游发展,休闲游和度假游即将成为未来旅游业的主导趋势。而山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将使其成为今后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区域。

然而,在山地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忽视旅游业的环境影响问题。近年来,顺应旅游大发展的潮流,许多山区也大力发展旅游业,并将其上升到支柱产业的地位,旅游景区建设如火如荼,旅游道路、宾馆酒店、娱乐休闲等配套基础设施也纷纷“上马”,形成山区旅游大发展的格局。据统计,225处国家风景名胜区中山地旅游风景区132处,占58.67%(截至2012年);48处中国的世界遗产中(截至2015年),与山地相关的遗产18处,占比37.5%(国家旅游局,2015);国家旅游局批准的前四批4A级旅游风景区中,山地型旅游地数量多达到190个,约占总量的49.1%;全国5A级旅游景区数量为201个(截至2015年7月),其中,山地旅游地数量达到69个,约占总数的34.33%(国家旅游局,2015)。山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GDP的增长和就业,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旅游产业发展和山地旅游景区建设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和破坏也是事实。例如,景区建筑设施的建设破坏了当地原先的自然生态,改变了自然土地利用的平衡格局,游径的开辟和游人的活动不可避免地破坏了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景区和游客中心大量的污水和固体废弃物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对河流的污染和对景观的破坏等。

山地旅游业环境影响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旅游业发展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在山区,旅游业的环境影响从地理环境要素的角度看,主要包括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对水环境的影响、对地表及植被覆盖和动物的影响、对土地资源的影响等。其中,对大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相关企业和运输工具的废气排放的影响;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游客中心排放大量生活污水和配套产业污水排放的影响;对地表及生物的影响主要是旅游交通建设和景区建设对地形的改造、对地表植被覆盖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土地资源产生的影响主要在于改变了土地利用结构和自然生态平衡等。在这些环境影响中,最重要的且在较短时间段内难以改变的是对地表土地利用结构和植被覆盖的影响。土地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任何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都会引起地表结构、土地、土壤、植被的改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土地利用的变化。正是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才造成附着于土地上的植被、动物、土壤等自然要素的变化,而其他的环境影响,如废气、废水等污染源的控制和治理则相对容易。所以,研究山地旅游用地的变化和环境影响,是研究山地旅游业环境影响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我国旅游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山地旅游用地发展出现了新态势,也产生了新的问题,需要关注和解决。第一,旅游业快速发展对土地规模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随着旅游景区景点数量的迅速扩张,旅游用地规模越来越大,而土地资源的供给有限性使得许多景区的开发规模受到严重制约。同时在由“观光游时代”迈向“休闲游时代”的过程中,舒适、环境、生态、低碳等休闲游对土地规模有更高的要求,然而土地总量的有限性,使得耕地占补必须达到平衡,旅游用地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第二,随着旅游产业升级和汽车的大众化,自助游和自驾游数量激增,其对交通设施和服务设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对旅游用地产生了较大压力。第三,一些地方一方面存在旅游景区盲目扩张,甚至侵占耕地农田现象,导致土地供应紧张;另一方面还存在旅游用地浪费严重、景区内旅游用地综合效益低下现象。第四,一些地区在旅游开发中,土地不能持续利用,存在较为严重的景区环境污染等问题。有新闻报道,在我国许多旅游景区,如无锡太湖、长江三峡、昆明滇池、杭州西湖及其他旅游景区,都存在环境质量下降问题,如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的未处理排放,生产和生活废渣等固体污染,导致景区水质逐年下降,产生了沿河流两岸分布的污染集中区,严重影响了景区的发展。第五,一些地方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土地流转不合理,产权关系模糊,农民利益受损,景区发展受到制约,还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社会问题。第六,一些地区在旅游用地开发中存在过度开发、建设用地过大及盲目扩张、用地结构和土地覆被恶化等问题。因此,如何实现旅游用地的可持续利用、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保持旅游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值得研究的重大实际问题。

土地是众多产业发展和依赖的基础,在山区,尤其是耕地,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山区是山地辅以丘陵的地形分布区,其显著特点是地面起伏度大,平地很少且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这种特点决定了山区耕地等优质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尤其是经过长期的开发,耕地的人口承载量大多处于超饱和状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以土地为基础载体的,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本质上就是对土地开发和利用的过程,同时也客观上促进了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旅游开发不仅是对各种旅游资源开发和相关服务设施的建设,同时还促进了旅游景点景区及沿线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引起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类型、土地用途等的变化,从而也对土地利用和管理、城市发展及生产力布局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建设旅游交通设施、修建宾馆酒店、游客中心、停车场等使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改变,而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往往受到地区资源结构、产业构成、旅游消费方式等地区发展要素的制约。山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尤其是风景观光类资源的开发,虽然往往拥有充裕的土地,但可用于人工设施的建设用地十分稀少,且常常与居民点等人口密集分布区相重合,如何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科学合理且稳定的旅游用地结构,在山区旅游业发展中意义重大。

近年来,尽管土地利用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然而关于旅游用地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关于山地旅游用地的研究成果更是少见。从已有的山地旅游用地研究成果来看,大多集中于旅游用地的变化特点及其驱动力、山地旅游对山地环境和旅游用地变化的影响及旅游用地优化等方面,这些研究多是以某一景区为研究对象,而对某区域多个景区的综合研究则很少见,同时在研究内容上缺乏对旅游用地从山地自然地理特点的高度、坡向、坡度等方面的分析。此外,在山地旅游用地优化方面也主要是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较为少见,在驱动力研究方面也同样存在定量分析不足的问题。总之,目前仍较缺乏关于快速旅游化和全域旅游化的山区旅游用地演化、形成、发展趋势、结构优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因此,开展山地旅游用地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理论层面上,本书通过对河南省栾川县快速旅游化和全域旅游化典型地区的分析,了解山地旅游用地的发展过程和动态机制,明确山地旅游用地在当地PRED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山地生态脆弱区人地系统中旅游产业的作用机理与环境的耦合过程,搞清楚旅游用地演变、发展、优化的科学原理和一般规律,从而不仅可以丰富区域人地关系理论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理论,还将丰富旅游地的土地利用理论和旅游资源开发理论,更可以弥补学界在山地旅游用地理论方面的不足。在实践层面上,通过对案例区旅游用地的深入解剖和分析,可找出在旅游用地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困惑和不适行为,为今后科学调控旅游用地结构和整个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提出参考建议,并为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创新旅游用地管理体制、统筹区域发展等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