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山地旅游地为我国旅游业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截至2021年1月,我国5A级旅游风景区中有山岳型旅游风景区128处,占比约45.7%,分布于全国一半以上的省份;国家旅游局批准的前四批4A级旅游区中,山岳型旅游地数量达到654个,约占51%。此外,截至2019年7月,中国世界遗产已达55项,其中山岳型自然旅游风景区共14个,约占25.5%。可以看出,在中国旅游目的地构成中,山地型旅游目的地占有重要地位。另有数据显示,在世界旅游市场不同旅游类型收入构成中,休闲旅游产业产值占比最高,高达62%,远超其他旅游类型,而休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是山岳型旅游地。
旅游用地作为旅游供给侧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旅游业的发展和繁荣息息相关。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用地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旅游地的发展,亟待解决。山地旅游地特殊的地形地貌决定了山地旅游地山地多、平地少,用地条件差,可利用土地少,生态环境脆弱,供需矛盾更为突出,严重影响了山地旅游的发展。在当前生态红线管理约束越来越强的背景下,山地旅游用地受到的刚性规范会影响用地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旅游扶贫的强力推进,乡村旅游成为乡村经济的重要载体,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同时,对土地的使用和管理而言也是严峻的考验。基于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和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持续推进,围绕旅游业及乡村旅游用地的各项政策相继出台。政策关注由初期的宏观指导到近几年的严格落地执行,明确表示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对旅游建设用地要多方面供应,对旅游用地的管理要采取多方式进行,体现了从土地供给走向“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供给,继而实现“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目标。因此,在我国山地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开展对山地旅游用地多维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共分为九章。第一章为本书的引言部分,包含了本书主要问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综述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了书中涉及的主要的相关概念和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四章对所选案例区和所用数据来源进行介绍。第五、六、七、八章为本书的专题研究,分别从山地旅游用地的多维变化及驱动因素、山地旅游用地的发展预测、山地旅游用地的结构优化展开。第九章为本书的展望。
本书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关注前沿;注重层次性和完整性;书中有大量图表,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本书可以作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读物,也可作为旅游行业爱好者的读物。
本书中参考了旅游用地领域相关专家及同行的论著,从中汲取了非常宝贵的知识和经验,相关内容已在参考文献中一一列出,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同时,也特别感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在本书写作过程中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差错和不足之处,恳望得到专家、同行以及读者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