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国际价值规律的经典解读与当代价值
宋数理(1)
(浙江外国语学院)
一、国际价值规律的比较优势
不可否认的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经济学对揭示资本主义国际经济运行规律做出过努力。自16世纪“地理大发现”之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在西欧萌芽、兴起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作为富国裕民的一种途径,就已经受到西欧谋求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的普遍重视,这也引起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理论兴趣。其中,以托马斯·孟、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为代表的古典重商主义把对外贸易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亚当·斯密则把工场手工业中的劳动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原则应用到国际经济领域,提出了绝对利益学说,鼓励自由贸易。大卫·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并提出了比较利益说,支持扩大自由贸易。之后,随着对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进一步研究,西方主流经济学在价格理论基础上构建的逻辑日益严密的国际经济理论体系对于完全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市场如何最优化配置各国的资本、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从而实现世界经济的一般均衡发展,提出了诸多有益的讨论。尤其是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欧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开始流行的新自由主义思潮,逐渐影响了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多数国家。到了90年代,该思潮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也开始发挥作用,并引起我国学界关于西方主流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范式之争。
但是,事实证明,这种基于比较优势而不是劳动价值的国际分工理论只会不断强化资本原始积累较早的国家的比较优势,而使资本原始积累较晚的国家可能产生难以跨越的路径依赖,也就是所谓的“比较优势陷阱”。而且,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多数工业制成品,尤其像飞机、汽车和电脑等资本密集型商品基本上实现了零部件采购、生产和营销的国际化。国际生产中的劳资关系既有本国劳动和本国资本的关系,也有本国劳动和国际资本的关系,同时包含本国资本和国际资本的关系,这种复杂化的演变趋势进一步掩盖了资本剥削劳动的本质。更重要的是,国际垄断资本利用垄断优势采用控股、参股和合作合资等多种形式占有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的剩余价值。而国际交换的不平等也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剧。国际交换不平等也进一步恶化了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贸易条件,导致这些国家长期难以摆脱贫困化的发展路径。理论模型越来越“漂亮”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对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这些严重问题,并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以及应对之策。
比较而言,受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深刻剖析在欧美国家再次受到重视。但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学理论根基的国际价值理论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自马克思提出国际价值思想之后,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形成之前,关于国际价值基本理论问题的论战并不激烈。到了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立时期,法国、西德、日本和中国等马克思主义学者才集中讨论国际价值的基本理论问题,但是,分歧较大,流派较多,而且还存在对马克思国际价值思想的误解或误读。遗憾的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国际价值的研究几乎停滞不前了。而我国学界则一直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并积极探索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对外开放发展战略,所以,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关于国际价值理论的讨论就未曾中断。20世纪90年代受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我国学界关于国际价值研究的分歧进一步深化,甚至很多学者直接转向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路径。直到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扩展和深化,新经济条件下关于国际价值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基于国际价值理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开放等问题再次成为研究热点。
二、国际价值规律的《资本论》解读
国际价值规律主要有两个构件:一是国际不平等交换;二是劳动决定价值。先来讨论国际不平等交换。马克思指出,“比较发达的国家高于商品的价值出售自己的商品,虽然比它的竞争国卖得便宜。在这里,只要比较发达的国家的劳动作为比重较高的劳动来使用,利润率就会提高,因为这种劳动没有被作为质量较高的劳动来支付报酬,却被作为质量较高的劳动来出售”。这里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的不平等交换。生产要素不会在市场自由竞争的调整下流向生产效率最高国家的相应行业或者部门,以至于不同国家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很难趋向于平均化,而国别间的生产率差异将持续存在,两极分化现象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于是在自由贸易过程中,超额利润从发达国家逐渐流向欠发达国家,而所谓的国际等价交换,实际上掩盖了不同国家劳动量的不平等交换。所以,马克思从工人阶级的立场上批判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倡导推行的自由贸易模式,因为交换过程虽然是平等的,但是生产过程却是不平等的,这就决定了交换过程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平等。进一步来看,马克思对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也有深刻的理解。马克思并不否认市场竞争机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而是强调市场竞争机制并不决定经济运行,因为发达国家出售的商品价值只要高于本国生产的价值而低于世界范围内的平均价值,就可以实现超额利润,至于在本国价值和平均价值间的哪个位置实现交易,则由市场竞争机制决定。此外,马克思在《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中明确表明,他是支持自由贸易的,但是并不是因为自由贸易可以实现互赢互利,而是它可以推动欠发达国家生产方式的变革,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从而使社会向更高级阶段进化发展。另一方面是发达国家的资本家与雇佣工人间的不平等交换。发达国家的资本家在国际交换中占有的其他国家的剩余价值,并没有与本国雇佣工人实现共享,没有进一步减少对本国雇佣工人的剥削,故国际交换中资本剥削具有双重性,追求利润最大化则是唯一属性。正如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就在于资本家在流通领域等价地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才能无偿占有这种劳动力在超出自身价值的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即“资本自行增殖的秘密归结为资本对别人的一定数量的无酬劳动的支配权”。所以,即使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劳动生产力可以实现平均化,但是只要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关系,就存在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就能持续地生产出不平等交换关系。于是,国际不平等交换实质上是国内不平等交换的进一步展开和发展,而且,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这种不平等交换只会在等价交换的表象下存在。
再来讨论劳动决定价值。无论是在封闭经济条件下,还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马克思都一以贯之地坚持劳动决定价值,弥补了李嘉图在国际交换中放弃劳动价值论的不足。马克思继承和发展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从生产领域探求社会财富形成的根源,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但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对马克思的批评更多地集中在劳动对价值的决定领域,认为这种劳动还原的方法对于发现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没有多大价值,所以为供求决定的价格理论进一步创造了发展的空间。换言之,是劳动决定价值还是供求决定价格才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成为不同经济理论范式争论的基础。
劳动决定价值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
一是价值决定价格,但抽象的价值分析必须借助具体的价格分析。马克思的价格主要有两种,分别是交换价格和生产价格。其中,交换价格是交换价值,是价值形式;而生产价格是利润平均化条件下的价值,也就是说,它们本质上是价值形式与价值实体的关系。
二是劳动决定价值,但是决定价值的是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马克思认为,价值是“不仅在每个商品上只使用必要的劳动时间,而且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类的商品上”。其中,社会总劳动时间按照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类商品上,形成的就是任意种类商品的行业国际价值量,也就是第二含义必要劳动时间的作用,即马克思说的另一种意义的劳动时间,“社会劳动时间可分别用在各个特殊生产领域的份额的这个数量界限,不过是价值规律本身进一步展开的表现,虽然必要劳动时间在这里包含着另一种意义”。容易发现,第二含义必要劳动时间的作用是发生在不同行业之间或者不同部门之间,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总量按照行业之间或者不同部门之间的供求均衡要求,分配相应的比例和份额,从而才形成各行业或者各部门同种商品的行业国际价值量,正如马克思强调的“事实上价值规律所影响的不是个别商品或物品,而总是各个特殊的因分工而互相独立的社会生产领域的总产品”,即这个各个特殊生产领域的总产品所内含价值总量。进一步来看,所谓第二含义必要劳动时间与第一含义必要劳动时间一样,是对象化在商品中的世界劳动量,是凝结在商品体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第二含义必要劳动时间是国际价值的内在尺度,决定的是行业国际价值量。那么,这个行业国际价值量的大小,必须满足劳动总量按照均衡要求确定的不同行业之间的比例份额,而这个劳动份额的比例系数是由社会必需总量来实现的。第二含义必要劳动时间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故社会可以按照社会必需总量提供相等的商品产量,即均衡产量,进而确定均衡价格。
三是市场供求不能决定价值,但是价值的实现由市场供求来调节。在市场供求均衡条件下,社会需求满足社会必需总量的要求,可以确定劳动总量按照社会必需总量的要求直接确定分配的比例系数,然后再通过这个比例系数,间接影响劳动总量分配在各个行业的劳动份额,即第二含义必要劳动时间。在价值决定过程中,社会需求和第二含义必要劳动时间的作用不同,两种含义必要劳动时间的作用也不同,而且,供求关系的均衡变化只能影响劳动总量的分配份额的比例系数,间接影响劳动总量的分配份额,但是,不能替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劳动总量的分配份额。
三、国际价值规律的当代价值
综上分析,国际价值规律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有助于增进我们对资本主义制度演化的理解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政策分析。
从国际不平等交换来看,在国际交换过程中遵循的是市场经济的自愿和利益两大原则,这在表象上体现了自由市场经济的机会平等主义,但是,结果表明利益分配是绝对不平等的,其根源在于生产过程的资本积累起点不平等,所以,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的贫富两极分化现象不断加剧。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具有资本积累的先发优势,进而形成资本的垄断优势,从而可以在国际交换中获得超额利润。对于欠发达国家,其失去了资本积累的先发优势,导致在世界市场上处于竞争的绝对劣势地位,并由此产生恶性循环积累,即使具有了一定的比较竞争优势,也是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环节,且因为路径依赖而进入比较优势陷阱。
进一步来看,在国际不平等交换中,发达国家的资本获得了相对较多的超额利润,但是工人阶级并没有出现日益贫困化的发展趋势,表明工人阶级与资本共享了这些超额利润,从而工人阶级的福利水平不断提高。这并不是说明马克思预言的工人阶级绝对贫困化失效了,而是表明资本主义制度为了应对劳资矛盾冲突激化带来的消极影响而进行了福利保障体系的改革,直到今天,资本主义的福利制度改革仍然不断在深化创新。这正是受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深刻剖析的影响,通过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制度改革来约束资本的过度扩张,缓解劳资冲突,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所以,发达国家的工人阶级相对收入水平更高,消费能力也更强。与之相比,欠发达国家的工人阶级不仅受到本国资本的剥削,而且也受到国际资本的剥削,所以,在资本的双重剥削压力下,收入水平相对更低,消费能力也更弱。这说明国际不平等交换对于国内贫富收入差距的调节具有重要的影响,贸易利益的国际分配对于国内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也能产生显著的经济效应。
从劳动决定价值来看,价值的决定与两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市场有效需求都密切相关。其中,第一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强调的是社会平均生产条件,主要作用于同一行业内的不同企业,决定商品的单位价值;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强调的是社会必需总量条件,主要作用于不同行业,决定商品的行业价值。而市场有效需求与两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价值的决定作用不同,它只能影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凝结为商品价值的比例变化,进一步来讲,当市场的均衡条件发生变化时,在新均衡条件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形成新的商品价值。按照社会劳动按比例有计划分配的思想,社会总劳动按照市场有效需求决定的比例先分配一定的劳动份额形成行业价值,再按照行业的生产总量分配给每个商品一定的劳动份额形成单位价值。
(1) 宋树理,浙江外国语学院国际经贸系,经济学博士,副教授,兼职研究员,系主任,浙江科技专家,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