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收入分配、劳动者收入结构对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但是中国经济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深感忧虑的问题,如经济结构失衡、收入与财富差距加大、产能过剩、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深入分析后发现,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中国经济在过去的数量型增长模式下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失衡,近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推动,而消费需求并未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强大动力(1)。如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过度依赖于投资需求与净出口需求推动的数量型经济增长模式已经暴露出许多弊端,使国民经济已经累积了许多深层矛盾:过分注重经济增长的数量而忽视经济增长的质量;过分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而忽视劳动者收入的提高与生活质量的改善;过分注重经济增长的结果而忽视经济增长的代价。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的严重影响更加凸显出中国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面临许多发展的困境。因此,为了使中国经济获得持久、强大的增长动力,当前亟须进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使经济增长从过度依赖投资需求与净出口推动的数量型经济增长模式向以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推动的质量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型。

而深入探究发现,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根据经济学理论,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劳动者的收入问题与居民消费需求密切相关。近年来,中国劳动者的收入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劳动者的持久性收入比重偏低,尤其是劳动者的持久性收入中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总体水平较低。并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经济周期的不断波动,不同所有制和不同类型企业的经济效益变动较大,由劳动者非稳定性就业所引起的持久性收入的不稳定性特征明显增强。此外,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现阶段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劳动者在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大,传统的依靠国家和劳动者所在企业提供的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福利化政策正逐步取消,而改由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来负担,因而劳动者的持久性收入中有相当大的比例要用于储蓄,以保障未来劳动者及其家庭的需要,劳动者持久性收入的预防性特征也明显增强。因此,劳动者持久性收入的不稳定性特征和预防性特征导致劳动者对未来收入预期并不乐观,从而使劳动者增加现期储蓄,抑制了当前消费需求的增加。此外,当前除少数国有垄断企业外,大多数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仍然受到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而面临不确定性,因而这些企业劳动者的奖金、加班费和津贴等暂时性收入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了劳动者现期的消费需求。因此,如果能够通过大幅增加劳动者的持久性收入,使劳动者形成对未来收入的稳定性预期,增强他们消费的信心,对于提高中国劳动者收入、改善劳动者的生活水平、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和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将为中国和谐社会的最终建立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要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使国民经济进入协调、健康的发展轨道,关键在于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优化劳动者的收入结构,扩大劳动者的消费需求。因此,从劳动者的收入结构视角研究劳动收入水平及其结构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和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

1.1.2 选题的意义

消费需求作为总需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生产的规模、范围和发展方向。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增强国民经济自生发展的能力。此外,消费需求的增加还意味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生活质量的改善,因而反映了居民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状态。但是,近年来中国居民消费需求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下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收入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而国民收入分配状况又是影响居民收入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当前由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和企业倾斜,政府的转移支付分配力度又尚显不足,导致居民获得的国民收入分配份额下降趋势明显,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不断增大,居民消费的能力和水平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当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是造成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需求长期难以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2)。此外,近年来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随着市场经济成分的逐渐加大,劳动者的收入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劳动者收入结构的不稳定性特征日渐增强,因此,分析劳动者收入不同组成部分的性质、水平及其同消费需求的关系,对于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