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变迁
一、制度变迁理论与路径依赖
(一)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力在于制度的当事人能够从中获取更多的利益。制度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该制度能够给当事人带来利益,但在不同的制度之间,这种利益的大小往往会存在差异,因此,人们出于自身利益不断增加的要求,不断地寻求能够带来更高利益的制度安排。如果一项新的制度能够比原有制度带来更多的利益,就意味着这些利益在原有制度安排下是无法获得的,对于原有制度而言,这种“多余的”利益来源于“外部利益”。因此,如何寻找这个“外部利益”,以及如何通过新的制度安排满足“外部利益”的获取,是制度变迁的主要内容,也是制度变迁的目标,决定了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分析制度变迁过程需要对以下三点进行分析。
(1)制度是否达到均衡。当制度的“外部利益”为零时,或者人们对制度可以进行改进但要付出比获得的“外部利益”更大的成本时,人们对制度进行变迁的动力就会消失,这时候的制度处在一种均衡的状态,即实现了制度均衡。但是制度均衡通常会被外界的力量打破,例如,人们寻找到了更大的新的“外部利益”,或者减少了制度变迁成本,或者原有的制度环境发生了变化,等等,都将打破制度均衡状态,使得制度进入变迁状态。
(2)制度变迁的收益是否大于成本。人们一般会在衡量收益与成本后才会作出相应决策,如果制度变迁的成本大于即将获得的收益,人们就会失去对制度进行变迁的动力,制度变迁也就不复存在。另外,制度变迁会有多种途径可供选择,人们往往会对这些途径进行综合考量,选择变迁成本较小但是收益相对较大的变迁路径。
(3)制度变迁的时滞效应是否减少了人们对制度变迁带来的期望利益。制度变迁的效果不是制度一制定或改进就能够马上得到显现,而是要经历一段时间之后才会显现。一般来说,人们预期外部利益越大,制度变迁的动力就越充足,制度变迁的时滞就越短;人们预期获得外部利益越小,制度变迁就越慢,而且在漫长的制度变迁过程中,可能会由于其他外部力量的冲击,使原有设计的制度变迁途径发生改变,制度变迁的时滞就被延长。
(二)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规律
“路径依赖”的特定含义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好坏,都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路径依赖”问题是由保罗·大卫于1985年首先提出的,而后马兰·阿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技术演进中路径依赖的系统思想。1990年,道格拉斯·诺思将其思想拓展到社会制度变迁领域,用“路径依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道格拉斯·诺思认为,经济生活的“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世界,事物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经济制度的“路径依赖”,存在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人们一旦选择走上某一路径,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不断地自我强化。也就是说,人们在某一历史时期作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即人们现在的决策要依赖于过去曾经作出的决策,所以过去的选择十分重要。如果经济和政治制度历史的选择是正确的,那么现在的变迁沿着既定的路径,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如果历史的选择是错误的,那么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路径往下滑,这时就要借助外部效应,引入外生变量或依靠政权的变化,才可能实现对原有方向的扭转。“路径依赖”规律存在于制度变迁过程中,并且对制度变迁产生巨大影响。
诺思研究发现,决定制度变迁路径的力量来自两个方面:不完全市场和报酬递增。“不完全市场”决定制度变迁路径的机制是由于市场本身存在复杂性和信息不完全性,制度变迁在信息不完全的市场下有可能偏离原有的制度设计轨道和最初设计的方向,从而改变制度变迁路径;“报酬递增”决定制度变迁路径的机制是由于人们在决定路径变迁方向时总是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如果在变迁过程中出现了更大的利润来源,人们就会转变原有设计的制度变迁路径,转而寻求更优的能够获得新利润的路径。
“路径依赖”规律对制度变迁具有极强的制约作用,并且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如果路径选择正确,制度变迁就会沿着预定的方向快速推进,并能极大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来从事收益最大化的活动,促进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这反过来又成为推动制度进一步变迁的重要力量,双方呈现出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局面。如果路径选择不正确,制度变迁不能给人们带来普遍的收益递增,而是仅有利于少数特权阶层,那么这种制度变迁不仅得不到支持,而且会加剧不公平竞争,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和经济衰退,这种局面一旦出现,就很难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