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表现为:信息科学和技术发展方兴未艾,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迅猛发展,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不断升温等。一系列新科学技术不断孕育,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经济面貌。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与地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把强化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把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并超前部署和发展前沿技术及战略产业,实施重大科技计划,着力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如德国制定了《“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美国成立了工业互联网联盟,英国发布了《英国制造2050》,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来源于生产力的发展,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其本质是科技进步的历史。工业革命时期,蒸汽动力的使用使得机器代替了人工劳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开启了近代历史。在当代,随着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1)的来临,科技进步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加毋庸置疑。一方面,信息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生产方式和交通方式变得更加快捷,世界经济逐渐走向一体化。经济发展趋向全球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越来越多。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使人们对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资源中蕴含的经济效益被全面开发,经济发展方式也由原来的粗放型转型到集约型,由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转变到追求低能耗、高效益、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方式,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面对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争夺科学技术的制高点,已成为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战略选择。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发起贸易战、技术战,并对华为等企业大肆打压。要破解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大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迫在眉睫。同时,2019年底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也对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应对这一局面,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创新发展的重大文件,明确了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任务举措和实施路径,形成了系统、全面的改革部署和工作布局。2006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力争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提质增效的“新常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将“创新发展”置于国家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之首。《“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也明确提出,到2020年,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进入前15位,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与2015年相比,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3%提高到60%,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5.6%提高到20%;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专利申请量比2015年翻一番,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另外,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制定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强调要“坚持双轮驱动、构建一个体系、推动六大转变”(2),并要求企业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要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实现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这一主体的创新能力,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在于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国际上有6万多家跨国企业,世界技术研究开发投资的80%、技术创新的71%,均由世界500强企业投入和创造,62%的技术转让在世界500强企业之间进行。美国60%的研发、85%的应用研发在企业进行。美国政府投入的经费在全部研发经费中占29%,而企业占66%,日本则分别为19%和72%(中国企业联合会,2006)。近百年的世界产业发展的历史表明,真正起巨大推动作用的技术几乎都来自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具有其他各类机构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千千万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才能使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增强。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市场中各类企业间的竞争更为激烈,企业更应着眼于充分利用“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做好新变革,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自身竞争力,以便在强手如云的市场中做大做强。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深刻影响着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这种影响体现在企业技术创新的质量与数量方面。为营造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推动企业成为市场技术创新的主体,世界各国纷纷加大科学技术投入,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我国亦然。近年来,我国陆续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这对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提升技术创新水平产生了重要作用。如我国“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大飞机C919的研发、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无不体现着企业科技进步的巨大成就。但是应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我国技术发展基础相对落后,技术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面对来自国外企业的严峻挑战,企业技术创新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具体体现为:我国的技术在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微笑曲线价值链(见图0-1)中低端,(3)企业研究与实验发展(R&D)投入(4)水平较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整体较弱,对企业收益贡献率不大,企业对关键技术和设备的获取,仍侧重于国外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改造。对外技术高度依赖导致大量的企业经费支出,又丧失了参与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图0-1 微笑曲线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下的另一个体现是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集中于传统制造业,表明中国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迹象并不明显。当前较权威的《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百千万排行榜(2017年)》数据显示,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前1 000强最集中的5个行业分别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5.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9.2%),专用设备制造业(7.2%),仪器仪表制造业(7.1%),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5.8%)。全部80 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最为集中的5个行业依次为:仪器仪表制造业(10.8%),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10.5%),通用设备制造业(9.3%),专用设备制造业(9.0%),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7.0%),这些行业大多为传统制造业。而第四次工业革命将重点分布在人工智能、清洁能源、量子信息以及虚拟现实等行业。
导致企业技术创新水平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财税政策的角度来看,政府现有的财税政策体系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形成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制度障碍。主要体现为,财政对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较弱,还存在风险投资发展整体滞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融资难、技术中介服务发展滞后、政府采购制度存在缺陷、税收法制化进程缓慢、税收支持政策缺乏系统性和指导性、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以及财政科技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抑制了财税效力的发挥。因此,重新梳理我国政府现行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财税支持政策,检视现行财税政策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方面的优劣得失,既关系到如何制定优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体系,又关系到企业未来技术创新提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创新型国家的实现。
(二)研究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5)对于企业而言,“创新是企业的动力之源,质量是企业的立身之本,管理是企业的生存之基,必须抓好创新、质量、管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掌握主动。”(6)对于财政而言,“要从健全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全社会创新能力的高度,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把财政投资形成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让它们更好地为科技创新服务、为社会服务。”(7)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企业创新和财政创新在创新中的作用的系列重要论述中,可以窥见本书研究的意义所在。
1.企业技术创新对促进社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企业创新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基石
从价值链的角度看,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从研发到产业化的系统工程,其中技术创新资源的投入、创新成果产权的形成和市场利润的获取及占有等是关键环节。企业是实现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应该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成果转化的主体,只有千千万万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才能使国家整体的创新能力得到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了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中后期的历史性跨越。今天,中国不仅能生产满足国内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消费品,如钢铁、汽车、纺织品和各种家用电器,而且很多产品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如轨道交通、信息技术、国防技术和卫星通信等,这些都和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提高有莫大关系。
(2)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
任何企业都是一个由多种技术支撑起来的有机组合体系,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技术创新。企业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技术发展的产物,技术创新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其作用可从产品竞争力、管理效率和营销能力方面予以体现。
一是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成本优势和产品优势。技术上的发展在提高产品的工艺水平和降低产品成本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生产制造技术,可以减少能源、资源的使用,并提高生产要素产出效率,即从每一单位的投入中获得更多的产出,产品转移到价值链的更高端,提高产品附加值,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先进设备和工艺降低成本。
二是信息技术促进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善和管理效率的提高。通过信息技术进行企业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协调各个生产要素,降低交易成本,有利于开拓市场,并形成企业独特的品牌优势。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环节和领域,可充分开发企业内外部的信息和知识资源,应用信息系统,调整或重构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服务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等方面的效率和水平。
2.财税政策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意义
实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完善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对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方面,有利于扩展深化财税政策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依据和理论体系。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需要财税政策的支持,本书运用规范的经济学工具和分析方法,阐述财税政策介入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可行性、有效性和适度性,揭示我国财税政策体系对创新主体行为的影响机理与现实政策效果,构建兼具“国际化”和“本土化”特点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体系,有利于深化财税政策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8),对于企业来说,充分了解、掌握政府支持技术创新的相关政策,可以帮助企业适时调整经营行为、模式以及发展方向,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财税政策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多项政策的出发点在于营造良好的企业技术创新环境,降低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本与风险、拉动市场需求以及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可以说财税支持政策体系能有力地激发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本书对技术创新支持政策特点、方式及效用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政策对企业的支持效率,更有利于企业调整技术创新活动争取政策支持,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