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仍处于较低水平
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断增长的同时,投入强度的增长也可圈可点。还是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例,R&D经费投入总额在2004年为1 104.5亿元,到2015年则首次超过万亿元大关,提高到10 013.9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从2004年的0.46%增加到2017年的1.06%,提高了一倍有余(见表2-9)。但由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时间晚、技术创新基础薄弱,以及企业管理层对技术创新的重视度还不够等,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R&D投入总量及投入强度、企业R&D人员平均投入强度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表2-9 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支出总额及支出强度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8》。
(二)投入结构亟须优化
在企业整体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不高的同时,还存在较严重的结构不合理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R&D经费投入超过500亿元的行业大类有8个,这7个行业的经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的比重为61.1%;研发经费在100亿元以上且投入强度超过了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的行业大类有11个(见表2-10)。
表2-10 2014年分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情况
续表
注:表中工业行业分类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标准划分。
二是规模结构不合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我国R&D投入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中小企业对R&D的投入严重不足。中小企业是我国市场的主力军,占企业总数的99%,但其中高新技术企业的比重不到10%,R&D经费支出占全国企业投入的比重不到30%,中小企业在我国技术创新中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是活动类型不合理。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基础研究是激发原始性创新的源泉,对一个国家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影响很大。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长期偏低,R&D投入结构很不合理。2017年,我国企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占R&D经费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0.09%、2.41%和97.50%(见表2-11)。而美国企业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比重为7.4%(2008年)、日本为8.8%(2008年)、韩国为6.1%(2008年)、俄罗斯为5.8%(2009年)。2010年全国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中,只有1.33%源自企业。相对于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基础研究前期投入大,研发周期长,市场转化的速度较慢,导致很多企业对其投入的积极性不高。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中科学研究比重偏低意味着企业将主要经费用于模仿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再吸收创新,意味着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不足,这是制约企业创新能力提高的结构性缺陷,要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如何增加企业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就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表2-11 2017年我国企业R&D经费支出额及结构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7》。
四是区域发展不合理。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差距甚大。从东中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情况来看,拥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数、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以及有R&D活动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均呈现较大差异,其中东部地区远高于其他地区,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见表2-12),这与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活力相一致,需要国家加强区域平衡,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
表2-12 2014年我国拥有研发活动的企业状况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5》。
(三)企业R&D的人力资源投入不足
研发人员的数量和素质是衡量一个企业R&D能力的关键因素,包括从业人员中R&D人员的比重、受高等教育人员的比重、R&D人员的知识结构等。2013年,我国每万人劳动力中从事R&D活动的人员为45人,而美国为187人,日本为132人,法国为147人,德国为142人,英国为113人(见表2-13)。与此同时,在2010年我国46 648个大中型工业企业从事R&D的175.85万人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仅69.45万人,仅占大中型工业企业全部从业人员的1.29%,平均每个企业不足15人。从企业技术创新人员质量来看,2013年我国R&D研究人员占R&D人员总量的比重为50.3%,发达国家这一指标普遍高于60%。说明我国研发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表2-13 主要国家R&D活动的人员情况(2013年)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4》《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4》。
(四)企业对外技术依赖度高,技术创新层次不高
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不多,层次不高,企业的发明专利比重较低。发明专利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技术成果,是反映其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核心指标。虽然我国企业近年来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与授权量在不断攀升,但相对来看,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与授权数在三种类型专利(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中的比重仍较低。2014年,企业国内职务三项专利申请受理数与授权数分别为1 306 466件、770 330件,而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与授权数分别为484 747件、91 874件,仅分别占37.10%和11.93%。这说明:一是我国企业R&D投入向自有技术成果的转化能力不足。企业对于技术的获取,仍侧重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改造。二是企业重大科技成果和主持完成项目比重较低。在全国完成的省部级重大科技成果中,企业完成的不到30%;在我国有技术开发机构的大中型企业每年开发的6万多项新产品中,能达到国际水平的不足2.5%;在技术创新项目数量上,2010年,全国共有204 520项R&D项目,其中工业企业只占到22.4%,而美国工业企业的R&D项目占全国的70%以上。
(五)缺乏完整的技术开发与转化体系
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的技术成果向有形产品及市场转移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转移途径和规则,因此,较多企业将重点放在生产链下游的技术创新,而缺乏对生产链上游的基础技术创新,造成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基础力量的不足。同时,法律保护和规范极不完善,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具有较大的外溢性,社会其他成员很容易享受到创新企业的技术成果,法律保护制度不完善,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同时,企业过于注重技术引进,而忽视技术的消化吸收,说明我国企业二次创新能力非常缺乏。
综合可见,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在财力、人力上都还不足,支出结构不够合理,对技术成果的转化能力不够等。这就需要我国政府完善政策机制和财税政策环境,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及成果转化的激励和引导,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