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业失败成本及其相关概念
(一)创业失败成本
Ulmer和Neilson(1947)最先提出了有关“创业失败”(Entrepreneurial Failure)的概念。他们从企业终止运营的角度认为,为了避免效益不佳而造成大量损失,创业者对公司进行清算或出售,那么就视为创业失败。后来,随着各国经济的增长以及创业活动的蓬勃开展,更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创业失败做出了不同的界定。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由于创业失败活动本身复杂多样,研究者关于创业失败的概念界定并没有达成统一的看法。本书将采用Ucbasaran(2010)对创业失败做出的界定:创业失败不仅是由于破产、清算或应对破产而出售或关闭企业,也包含未能满足创业者的期望而出售或关闭企业,即将企业是否关闭作为判断创业失败与否的主要标准。创业失败必然伴随着一定的成本损失,例如,创业者经济利益受损、社会地位滑落和自尊心受创等。这种遭遇对于创业者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创业失败成本的有效管理一方面可以使创业者有效止损,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创业者对创业过程进行深刻反省,引发高水平学习。
据估计,我国私营小企业的失败率很高,约60%的私营小企业会在5年内倒闭(王俊峰、王岩,2012)。小微企业投资少、成本低,特别是借助于网络的便利,小微企业在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小微企业规模小,资金有限,抵御风险的能力低,失败率更高,因此聚焦小微企业的创业失败成本研究更有现实意义。
(二)社会比较
社会比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大众心理现象。因为相比动物而言,人类具有显著的社会性。在社会生活中,人类对自身各个方面的特征(如能力、观点、思想、智力等)具有认识和评价的动机和驱力。1954年,Festinger最早提出了社会比较的概念并提出了“经典的社会比较理论”。他认为,社会比较是每个个体在缺乏客观标准的情况下,利用他人作为自己比较的尺度,来进行自我评价。
此后,国内外的学者继续通过不断地开展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对社会比较的概念进行了深化和扩充。Schachter(1959)从情绪这一视角扩充了社会比较的适用范围,他认为当个体处于一种新的或模糊的情绪状态,且无法对其进行判断时,就很有可能通过社会比较来评价这一情绪状态;Gilbert(1995)提出,社会比较不仅仅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个体也会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自发地将自己的情况、处境与他人进行比较;俞国良和邢淑芬(2005)将社会比较的界定从自我评价扩展到了情感行为等多方面动机的比较,他们认为个体与他人进行比较的这一过程,除了对比了能力和观点,还包含了情感、认知、行为等不同方面,这些信息对人们的进化发展有着基本的价值。
学者们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比较会产生两种相反的效果:对比效应(Contrast Effect)和同化效应(Assimilation Dffect)。①对比效应,是指个体面对社会比较信息时,认为自己和比较对象是不同的,即个体面对上行比较信息时会降低其自我评价水平,认为自己比他人差;或面对下行比较信息时会提升其自我评价水平,觉得自己比别人做得好(Moskowitz, 2001)。②同化效应,是指当个体面对社会比较信息时,把自己和比较对象归为同一类,即面对上行比较信息时,个体会朝向比较目标的对象,提升其自我评价水平;或面对下行比较信息时会降低其自我评价水平,害怕自己的未来会和比较对象一样糟糕(Moskowitz, 2001)。
(三)应对方式
心理学对“应对”(Coping)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1962年,美国学者Murphy最早提出,如果某种心理活动是一种适应过程,那么这种心理活动可以被视为应对。随后,心理学家根据自己的研究分析不断地赋予它新的含义,提出了各自侧重点不同的概念。
Folkman和Lazarus(1984)将“应对”定义为当一个人判断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可能会为自己带来负担,甚至超出自己拥有的资源时,他为处理(减低、最小化或忍耐)这种交互作用的内、外需求而采取的认知和行为上的努力。Lazarus(1966)还提出,应对可以分为问题指向应对和情绪指向应对。问题指向应对就是指向改变应激引起问题的应对,情绪指向应对就是指向调节对问题的情绪反应的应对。
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应对及应对方式的界定也各有不同,但其本质却是相似的(如表1-1所示)。根据本研究的需求,我们采用黄希庭、余华等对应对方式的概念界定,即个体面临压力时为降低其负面影响而做出的认知与行为的努力过程。
表1-1 应对方式的定义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