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创新、产业集群发展及特色小镇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创业人才及创业人才行为研究

一、人才及创业人才的界定

人才是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名词,英文“Talent”一词是指某一方面具备一定才能技能的人,与我国所讲的人才的内涵并不完全相同,人才主要是从培养的角度来描述。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6月6日印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可见,“能力和素质较高”是人才的核心特征;文件中虽然并未直接提及创业人才,但是将创业与人才培养紧密联系起来,如“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评价、使用、激励措施”“对科技农业创新创业人才的扶持,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等。

目前,创业人才的研究大多与高校的创业创新教育紧密相关,如白冰(2008)在研究“三区”联动培养体系中认为创业创新人才具有5个特征: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自学能力和自主意识、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出众的实践能力和判断能力、优秀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刘丽君等(2009)认为创新创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包括创新思维、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业能动性;杜永红(2006)在研究大学生创业人才培育策略中提出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知识、创业准备是创业型人格特质和知识结构及技能的基本要求;刘印江(2003)、何进军等(2009)认为高职教育培养创业人才主要是培养知识应用能力,这种“应用型人才”就是创业人才;虞耀君等(2010)在构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评价体系时,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评价主要从知识水平、心智素质和能力结构等3个指标出发;何进军等(2009)认为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形成创新创业人格,掌握创新创业的本领、方法,学生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结构得到优化,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增强。

周婷(2010)在其创业人才培养研究中认为,创业人才是指开创新事业的人才或能将某一个产业推向实质性进步的人才,其基本特征是创新性和产业性,创业人才以实践为取向综合运用所有资源将科学文化或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载体,按不同层次划分为思想型创业人才、管理型创业人才和技术型创业人才。

叶忠海(2005)认为,高层次科技人才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某领域某方面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并处于领先地位、正在发挥引领和带头作用的高级科技人才群体,并建议从内在素质的特征、创造实践及成果的特征、人才成长过程的特点来分析;高层次经济管理人才是指具有现代经济管理知识以及较强的组织能力的高级人才,且其应具有现代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知识结构以及能力素质(刘纯,等,2000)。孙芬等(2009)认为,高层次科技创业人才是指既掌握高科技知识,又具备一定创业能力的高层次科技创业人才,他们将自己的知识和资本进行结合,主导或者主要参与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建立。

姚新建(2010)在对泸州市龙马潭区农村的创业人才研究中认为,农村创业人才是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某个领域从事产业创业并具备一定规模,或者开始着手进行创业活动的农村实用人才;方骥贤(2008)认为,农业科研单位创新创业人才是指在农业科技发展领域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理念,同时能够应用到实践中,灵活运用其掌握的知识去进行科技创新活动,且具有极强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科学技术管理能力,积极参与富有创造性的科研活动并能取得一定创新型成果的人的总称。他们是人力资源中较为优秀、突出的一部分。

还有学者研究了产业集群背景下创业人才的特征,如蔡弘(2012)认为创业人才是更高层次的创业者,并认为集群环境下的创业人才是通过其行为来提高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并为集群带来可持续发展的人;陈芳(2011)认为产业集群背景下的创业人才不完全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创业者,并认为产业集群内的创业人才是指集群区域范围内创办新企业的人,以及产业集群中新创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不仅具备吃苦耐劳、敢冒风险等创业者的基本素质,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开拓创新能力、识别和把握机会的敏锐性以及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不仅能够开创新的事业,同时还能够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且产业集群的创业人才所具有的技能与集群长期工作、学习和积累的过程有密切关系。

综上所述,现有的关于创业人才的研究主要强调其知识和专业技能、创新、实践等特征,整体来看创业人才的层次较高,具有创建新企业以及产业特征,具备这些条件的都可以叫作创业人才。但是在研究宏观层面的问题时,基本不区分高层次与低层次,因两者是互相转换的动态关系,因此本研究认为创业人才是指能够开创新的企业或者事业,具备一定技能和较高素质的人。目前理论界主要将创业行为分为机会拉动型创业与贫穷推动型创业两种,分别描述机会驱动与旨在谋生的创业行为。从本研究的界定来看,生存驱动型的初级创业并不属于本研究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