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草原生态系统为牧户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所需的物质基础,它集多种功能于一体,既具备为牧户供给基本生产、生活资料等经济功能,又发挥着保障牧户生计与养老、传承草原文化以及发展草原生态旅游等社会功能,还兼具生物多样性维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侯向阳等,2015)。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可利用的草原面积日渐缩减,草原生态系统面临严峻考验。自2011年起实施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不仅关系到草原生态平衡的维持和草原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开发,而且对于实现内蒙古牧区的草原增绿、牧户增收以及牧业增效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推进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过程中,如何确保牧区牧户的福利不降低、差距不扩大,对于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牧区经济的稳定及社会可持续的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主要以福利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对草原生态补奖机制下牧户家庭的福利变化进行理论分析,据此提出研究假设。而后,以可行能力理论为基础,构建草原生态补奖机制下牧户福利测度的理论框架。
第二,在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的推进过程中,草原资源被限制开发利用,这使原本就严重依赖草原资源、生计策略较为单一、生活水平不高的牧户,由于受到其特有语言、宗教信仰、民族文化、情感交流、民族心理等社会生活行为习惯的影响,不得不面临较大改变。因此,需要考察牧户在现行的草原生态补奖机制下所开展的各项功能性活动(罗良国等,2015)。
第三,基于草原生态补奖机制下牧户福利测度的理论框架,展开两方面的研究。一方面,结合内蒙古牧区牧户的实际情况,试图确定草原生态补奖机制下影响牧户多维福利的功能性活动,以及在实施草原生态补奖前后补奖牧户福利绝对水平的变化;另一方面,在对实施草原生态补奖前后牧户整体福利绝对水平变化研究的基础上,对补奖前后牧户福利的相对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第四,基于牧户在草原生态补奖过程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可以通过对贫困弱势群体的关注、利益的调整实现社会公平。因此,健全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尊重弱势群体的发展权利,保障其能力和功能的实现,不仅可以提升牧户参与补奖机制的积极性,而且更是促进草原生态保护、提升牧户社会地位、减少社会不公的有效途径。从这个角度而言,草原生态补奖机制能够成为提升牧户福利、减少贫困乃至缩小牧户间贫富差距的重要机制。因此,本研究对福利水平最低的牧户群体进行定位,只有采取一定的措施改善这类牧户群体的福利状况,才是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所在(B.Yu, 2017)。同时,在补偿资源既定的约束条件下,探寻实施草原生态补奖后实现福利改进机制、缩小牧户间福利差距的方向,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体系和相关制度,以促进在草原生态补奖机制长期决策中社会总福利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1.2.2 研究意义
为遏制内蒙古牧区草原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国家实施了包括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在内的一系列草原生态治理工程,以期促进牧区的生产、生活、生态三者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恢复和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对于巩固草原绿色生态安全屏障、维护边疆牧区安定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进步、实现乡村牧区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是在草原生态补奖机制下,基于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框架,围绕草原生态补奖前后牧户福利水平的变化、福利差异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结合内蒙古东、中、西部牧区牧户在补奖机制实施前后功能性活动改变的实际情况,定性研究了牧户福利测度理论模型及其评价指标,定量分析了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实施前后牧户福利状况的绝对总水平、牧户福利的相对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本研究关注在草原生态补奖机制下牧户的能力与功能的变化,正视牧户间的福利差距,对福利水平最低的牧户群体进行定位,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确保这类牧户群体福利水平的提高,在补偿资源既定的约束条件下,探寻在实施草原生态补奖后缩小牧户间福利差距、实现牧户福利改进机制的方向,通过调整包括政府在内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在实现草原生态补奖长期决策中社会总福利最大化目标的同时,为促进内蒙古牧区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的顺利实施、牧户生活与福利水平的提升以及畜牧业稳步发展三者协同推进,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
1.2.2.1 理论意义
(1)为分析牧区牧户家庭的福利问题拓展新的研究视野
牧户以“家庭”或“户”为单位向嘎查集体承包草场,在某种意义上其所承包的草场就是牧户从嘎查集体中无偿得到的一种福利资源。本研究将牧户不计任何成本得到的这种福利产品与牧户的家庭福利研究相结合,这本身就拓展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现行的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已然对牧户的家庭福利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然而,现有的学术研究成果却较少从牧户这一微观主体出发,运用福利经济学、农村经济学、自然资源环境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综合分析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前后全部样本牧户福利总水平的变化、福利差异和影响因素以及牧户的福利改进等一系列问题,这就给本书留下了研究空间。此外,本书在研究过程中所选取的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可以为分析其他生态补偿机制下当地居民的福利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研究依据。
(2)为完善牧区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的研究内容做出一定的贡献
虽然国内对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的研究已形成一些较成熟的研究成果,但鲜有将草原生态补奖机制与家庭福利二者结合起来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忽视了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对牧户福利的绝对水平、牧户内部福利差异等方面带来的诸多影响。然而,牧户的生活质量、福利状况恰恰是当前中国牧区经济政策分析中最为基础、最为重要,也是最为突出的课题。因此,草原生态补奖机制下牧户家庭的福利差异问题还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这对于丰富和完善牧区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的研究内容意义重大。
(3)为实现牧区各利益主体福利的最大化进行有益的尝试
理性人假设的存在,决定了人类在对生产生活行为进行决策时势必要追求自身福利的最大化。行为主体由于目标和利益诉求不同,会表现出个体福利与社会福利的不一致。如何实现草原生态补奖过程中各相关主体的福利最大化,并达到一种帕累托最优状态,就需要对相关主体利益分配机制,即福利补偿与改进制度进行深入研究。理论界关于福利补偿方法的研究虽然较多,但是对草原生态补奖机制下牧户福利的补偿与改进制度的研究较鲜见。本研究正是基于已有的福利研究文献,运用福利经济学、农村经济学等学科中关于福利补偿与改进的方法,尝试在草原生态补奖机制推进过程中进行研究,试图在政策制度的健全方面有所突破。
1.2.2.2 现实意义
(1)有助于完善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在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实施过程中,补奖牧户的福利问题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更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实现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世代以传统畜牧业为生的牧户,特别是对于那些被禁牧的牧户而言,草场使用受限将给牧户的福利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部分牧户有可能因此面临更多的风险冲击。虽然草原生态补奖机制能够对此给予相应的补偿,但是如果补偿不到位、不充分考虑差异性、配套的福利制度不健全,则结果必然会拉大牧户间的福利差距,引发牧户对社会和政府的不满,挫伤牧户参与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关于实施补奖后牧户福利问题的研究,对于顺利推进草原生态补奖机制、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将发挥积极作用。
(2)有利于缓解牧区贫困、推动牧户福利的改进
本研究依据可行能力理论,综合前人关于家庭福利测度的研究成果,根据内蒙古牧区的实地调查数据,基于草原补奖机制下牧户福利测度的理论框架,全面、系统地建立内蒙古牧区牧户家庭福利评价指标体系,从微观视角考察草原生态补奖机制下内蒙古牧区牧户的家庭福利状况,并对牧户福利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给出改进牧户福利、缩小牧户福利差距的对策和建议,以全面了解内蒙古牧区牧户在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实施过程中的经济行为,缓解牧区的贫困状况,促进牧区人民福祉的增长,乃至推动牧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