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草原生态系统为牧户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所需的物质基础,它集多种功能于一体,既具备为牧户供给基本生产、生活资料等经济功能,又发挥着保障牧户生计与养老、传承草原文化以及发展草原生态旅游等社会功能,还兼具生物多样性维系、水土保持、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可利用的草原面积日渐缩减,草原生态系统面临严峻考验。由于草原生态环境恶化,草原生态系统服务随之发生改变,这将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乃至福利状况。自2011年起实施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不仅关系到草原生态平衡的维持和草原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开发,而且对于实现内蒙古牧区的草原增绿、牧户增收以及牧业增效,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理论界对包含补偿主体、补偿方式、补偿标准和补偿依据等在内的草原生态补偿机制本身,以及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的研究较为多见,而关于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对牧户福利影响的探讨却鲜见。事实上,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实施后,草场的使用受限客观上会使牧户的组织生产与家庭收入、教育培训与发展机遇、社会保障和身体状况等方面发生改变,主观上会使牧户闲暇交往、草原生态环境评价、社会公平及心理感受等层面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又会进一步影响到牧户的福利水平。那么,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对牧户的福利状况、牧户间的福利差异的影响究竟如何?又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围绕这些关键问题,按照研究内容的逻辑关系,本书分五部分8章内容,简述如下。
第一部分是理论部分,包括第1~3章内容。第1章为绪论,概述了本书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并从生态补偿、农牧户福利、生态补偿机制等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之后介绍了本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结构以及研究的创新点。第2章是对本书相关理论基础的梳理,主要对福利经济学理论、外部性理论、公平理论、可持续生计理论进行了详细梳理与全面回顾,为下文展开牧户补奖福利水平测度、福利差异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等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3章是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实施过程中对牧户福利测度的理论分析。首先,对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对牧户福利影响的研究进展加以阐述。其次,分别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埃奇沃斯盒状图分析法,对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给牧户福利乃至社会福利带来的影响进行理论解析,并据此提出本书研究的核心理论假设,即草原生态补奖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补奖牧户的福利提升。最后,构建了草原生态补奖机制下牧户家庭福利测度的理论框架,该框架包括牧户组织生产与家庭收入、教育培训与发展机遇、社会保障、闲暇交往与环境评价、社会公平以及身体状况与心理感受等6个福利维度。
第二部分是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实施现状以及调查实施后的基本信息统计,包括第4章内容。在该部分首先详细说明了调查区域的选取及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的实施情况,以及本书相关的调查实施概况、所获取的基本信息等内容;其次介绍了调查问卷的设计、数据来源与调查方法、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测以及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三部分是对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实施前后牧户福利的绝对水平和相对差异的测度,包括第5章和第6章内容。第5章是对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实施前后牧户福利绝对水平的测度。一是描述了研究地区补奖牧户家庭福利的功能性活动,以及相关指标的选取和统计性描述等基本情况;二是基于第3章中草原生态补奖牧户福利测度的理论框架,构建草原生态补奖机制下牧户福利测度的理论模型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涵盖牧户的组织生产与家庭收入、教育培训与发展机遇、社会保障、闲暇交往与环境评价、社会公平以及身体状况与心理感受等6个福利维度,包含20个因子;三是利用模糊综合评价分析方法,计算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实施前后牧户福利的隶属度,实证分析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实施前后牧户福利绝对水平的变化情况。从内蒙古东部、中部、西部9个牧业旗县中选取449个牧户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前牧户总福利值为0.438,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后牧户总福利值为0.455,福利变化方向为正,这表明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后牧户福利的绝对水平虽有所提升,但总体福利水平依然不高。总体上看,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前后牧户的总福利变动仅为0.017,变化并不明显,表明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对提高牧户福利的贡献并不突出,实施补奖机制后牧户的总体福利水平依然不高,处于中等偏低水平,草原生态补奖机制下牧户福利的改进仍有一定的空间。第6章是对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实施前后牧户福利相对差异的分析。主要从两方面展开研究:一方面,对实施补奖机制前后牧户整体福利差异的测度。首先,通过福利各功能性活动隶属度的牧户分布情况可知,牧户的福利总指数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类正态”分布趋势。其次,在不同异质性因素影响下对补奖牧户的福利差异进行扩展分析。结果显示,与禁牧型样本牧户相比,草畜平衡型样本牧户的福利水平更高;牧户的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计多样性指数越大、人均草场面积越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牧户的福利状况越好。另一方面,对草原生态补奖前后牧户内部福利分配差异的测度。利用洛伦兹曲线、福利基尼系数等指标分析后可知,实施补奖后牧户间的福利分配差距正在扩大。研究结果表明,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实施前后牧户福利的相对差异趋于加剧。
第四部分是对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实施前后牧户福利变化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包括第7章内容。在该部分运用OLS回归和分位数回归的对比分析,研究草原生态补奖机制下牧户福利的影响因素。其中,为考察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对牧户福利的影响,选取牧户当年获得的草原生态补奖资金量、牧户对于补奖机制的总体满意度指标作为解释变量,选取反映户主及其家庭基本特征、区域经济特征指标作为控制变量。实证结果显示,上述2个解释变量均对补奖牧户的福利变化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第五部分是研究结论与展望,包括第8章内容。本章总结了本书的研究成果与研究结论,构建了草原生态补奖机制下牧户福利改进、福利差距缩小的政策制度框架。提出以下措施:适当提高补奖标准,逐步建立补奖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完善牧户的补奖参与机制,提高牧户的补奖参与积极性;福利改进的程序要公平与效率兼顾,福利改进的方式应合理适度;改变牧区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机制,由单中心供给体制转向多中心供给体制;改善牧户的生计资本状况以实现牧户生计的可持续。这些措施将有利于调整包括政府在内的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实现牧区牧户福利的最大化,并为实现内蒙古牧区草原生态补奖机制顺利实施、牧户福利水平稳步提升以及牧区全面振兴三者协同推进发挥关键性作用。最后,针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讨论,以探明未来的研究方向。
当然,本书的研究成果只是阶段性的。由于笔者研究能力有限,加之牧区研究数据的获取与整理难度较高,而且在整体上我国微观主体的福利测度理论研究还有待完善,本书仍有诸多后续研究需要完成。希望本书的研究成果能为我国牧区草原生态补偿机制以及对牧民的福利政策研究提供一种积极尝试和有益补充。更希望国内学界同人、各位读者不吝赐教,共同推进我国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牧区牧民福利政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