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服务现状
近年来,在京津冀一体化趋势下,三地不断加强农业区域合作,北京充分发挥首都农产品市场优势、农业科技优势、农业企业优势,市农委、市农业局等单位先后与河北省农业厅、张家口、秦皇岛、曹妃甸等签署了农业区域合作框架协议,重点加强蔬菜产销合作、环京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业信息交流与经济技术合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的务实交流和合作,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农业区域合作格局。区域间农业科技协同服务初见成效,具体的协同服务形式包括:联合攻关、科技培训、技术指导、示范基地技术推广、展会合作、科技咨询服务等。
(一)实施战略合作,强化区域联动
科技战略合作是协同服务的主要路径之一,是指合作双方互相利用对方的人才、智力和技术优势,并与政府联合,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开展项目协作,就解决区域农业问题达成意向性战略合作。在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引导下,京津冀三地在农业科技协作方面达成一系列战略合作协议。
1.签署框架协议推动政策联动
区域协同服务要求各方携手解决本区域面临的共性问题,京津冀区域内农业专业机构加强联合,为实现区域农业科技协同服务创造条件。2014年6月,在京津冀供销社协同发展座谈会上,三地签署《京津冀供销社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太行山、燕山浅山区共同推进供销社主导的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区建设。京津冀三地以种业、休闲农业等为突破口,加强区域农业合作。2015年9月,由天津市牵头,京津冀三地共同研究制定《京津冀休闲农业协同发展产业规划》,并将推出“京津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三地将实现市场、信息、资源、线路共享,打造京津冀休闲农业旅游圈,开创京津冀休闲农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2014年10月,北京农商银行、天津农商银行与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共同签署《京津冀金融服务一体化战略合作协议》,以此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广度和持续性,构建覆盖三地的全面、立体化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2019年4月,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科协联合签署了《京津冀科协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提出将在合作开展重点决策咨询项目、共同举办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全面开展全域科普工作、建立市(省)会合作工作交流机制、推动京津冀学术交流共同体建设、探索建立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载体联盟、建设京津冀科普资源互动联盟、建设区域特色智库联盟、推进科协组织建设协同、开展科协信息化建设协同等方面加强合作,推进中国科协与京津冀科协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一体化协同发展。
2.加强专业化合作迎接共性挑战
水资源短缺是京津冀面临的共同挑战,农业作为用水大户,在节约用水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早在2004年以前,北京就与承德进行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共同落实《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联合推进首都水资源的保护以及水环境治理。自此之后,京津冀三地连续多年围绕节水用水安全、生态修复一体化等问题开展技术研讨。如,2018年论坛主题是“水资源安全保障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治水一体化”,2019年论坛主题是“京津冀水资源健康与示范”,为保障京津冀地区水资源安全共同商讨对策。为推进三地休闲农业协同发展,2017年5月在天津滨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举办“京津冀休闲农业一体化发展高端论坛”。来自三地休闲农业企业的负责人,围绕规划建设、开放合作、政策保障等方面,共谋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二)搭建服务平台,促进资源共享
1.运用“互联网+”整合区域科技服务资源
搭建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能够促进农业科技供需双方的畅通交流,实现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的相互促进和有效对接,是提高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服务能力的重要环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京津冀打造多个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推广。2009年北京市科委联合中国科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农林科学院等多家高校院所,共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研发实验服务基地,促进共享首都科技资源。目前平台已聚集了科技管理与技术专家379位,聚集了省部级以上资质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与检测机构28家,汇集了近百种的科技成果和700余项知识产权,为京津冀多家院所和企业提供科技服务。2015年北京农信通集团正式启动电商推广及综合服务平台“聚农宝”。平台融合物联网实景体验、质量安全追溯、O2O电商、农业众筹、线下活动、特色旅游等手段,以信息服务、农业众筹服务、农产品电子商务为主要业务支撑,打造中国“互联网+休闲农业”的第一品牌。
2.项目联合攻关促进科技资源良性外溢
联合攻关是共同在技术研究、开发、应用、技术市场化等方面进行实质性协作与联合的一体化合作服务,京津冀三地通过项目合作、共建研究中心等方式,在共性问题关键技术方面加强联合攻关,促进了科技资源良性外溢。
在相关政策的引导带动下,京津冀陆续开展了一大批农业科技联合攻关项目,通过实施科技推广项目的形式促进农业科技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及协同创新。自2006年开始,廊坊市先后引进清华科技园、中国科学院(廊坊)产学研基地和中科廊坊科技谷等大型科研产业化项目,通过北京“科技因子”的注入,进一步加快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0年以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与天津、河北开展如“京津冀种植业高效用水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京津冀蔬菜全产业链质量安全保障与科技示范工程”等技术联合攻关18项,共建科技示范基地40个,面积26万余亩。2014年8月,京津之间签署多项协议,充分挖掘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天津现代制造中心的优势,发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作用,以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等园区为重点,鼓励开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中试基地、科技孵化机构等资源,在30个重点领域深化合作,共同推动双方创新链深度融合,协同推进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
3.举办展会加强合作交流
展会具有展示、交易、交流、推广和示范带动的功能,是近年来兴起的科技推广服务新载体。在产品展示、品种推介方面,2014年召开京津冀玉米良种京农科728推广交流会,致力于实现京津冀玉米良种京农科728在三地的共同推广,以促进京津冀种业协同发展。2015年8月,由北京农信通集团、北京顺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北京农科城优质农产品电商对接会”,来自北京市科委及相关政府单位,以及京津冀地区的65家农产品生产企业参加展会,深入沟通农产品电商共建思路,共同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生鲜农产品运营模式。
(三)加强示范引领,实现协同发展
1.以园区及基地建设为核心增强协同服务
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科技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及示范推广的载体,以技术集约和资金集约为特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的研发试验、展示示范和技术培训于一体,为农民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服务,是农业科技服务的有效方式。京津冀三地通过共建科技园区、示范基地等方式加强农业科技服务。
2011年8月,北京市决定在津冀两地筹建3个园区,分别是天津宝坻的北京科技园,天津蓟县的健康科技产业园和河北承德的中小企业科技园,积极将创新资源引向周边地区,推动区域间科技合作与产业对接。
2014年4月,天津宣布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合打造具有世界创新影响力的京津创新共同体,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关村)科技创新中心和5大创新社区,发挥中关村科研与产业的溢出效应和示范效应。
2015年顺义区与威县合作,建立“威县·顺义产业园”,以承接顺义区外迁的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和商贸物流等产业项目,同时,发展特色农业,建设籽种产业基地、花卉苗木基地和农产品加工生产基地,以提高两地现代农业管理和科技服务水平。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小麦中心在唐山、廊坊、高碑店、徐水等地建立小麦良种繁育基地,繁殖品种京冬8、京冬22等。2014年繁种面积约5000亩,收获小麦良种约200万千克,为繁种户直接增加收入60万元。并在河北沧州等盐碱地块试种,发掘杂交小麦在低产田的优势及潜力;草业中心为天津、河北企业提供观赏草在盐碱地的绿化技术服务,在北京、天津、山东、河北等地沿海滩涂推广示范能源草10000亩以上,实现边际土地治理与生物质原料生产双赢局面。在天津团泊洼建立能源草示范基地,示范种植柳枝稷、芒草、芦竹、杂交狼尾草等4种能源草共20个品种,示范总面积10000亩;畜牧所拟与河北畜牧兽医研究所合作建立优质鸡养殖模式示范基地;玉米中心在河北、天津两地针对京科糯928、京科糯2016等甜糯新品种进行广泛试验示范。
2.共同协作加强科技培训与指导
科技培训与技术指导是专业技术人员运用各种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农户、农业经济组织或中介机构介绍、示范、推广、培训并应用技术的服务形式。2008年以来,北京市级财政共投入资金约1.87亿元支持河北省的蔬菜种植、畜禽养殖、农业信息平台搭建和农业人才队伍建设等。与张家口市共同建设供京蔬菜专业合作社60个,建立京张农业协作蔬菜专业技术培训学校8所,培训农民共计2.5万人次,共同打造了“坝上蔬菜”品牌。据统计北京市农林科学院2014年在天津、河北两地开展技术培训50次,共培训1000人次,为农户提供水产、畜牧养殖、蔬菜、小麦、玉米种植等多项技术。河北谷子所也与北京市密云区展开合作,指导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