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的70年:新疆经济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4 区域产业布局的调整

区域层级的产业布局,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与聚集经济,重视人力资本与信息网络的作用,积极建设枢纽—网络空间;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发挥区域政策优势,协调区际关系,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区域产业布局受到来自生态承载力、自然资源禀赋、产业结构规模以及技术等条件的制约。

3.4.1 区域产业布局的约束条件

从静态的角度看,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发展所依赖的各生产部门、各生产资料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和区域上的组合;从动态的角度看,产业布局则是指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源要素、生产企业为取得最大经济效益或最佳区位而形成的要素在区域空间上的流动、集聚、扩散、重新组合的配置与再配置。由于各地区资源禀赋、环境状况、人口分布、产业政策等不同,导致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即使在同一地区,也由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不尽相同,因此各产业部门在空间上表现出不同的分布形态而形成不同类型的产业布局。

3.4.1.1 生态承载力的约束

美国的Park和Burgess于1921年提出“生态承载力”概念,即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组合),某种生物个体存活的最大数量。它是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在自我调节以及人类的积极作用下健康、有序地发展,生态系统所能支持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纳污能力,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强度和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生态承载力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以及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为生态承载力的支持部分;第二层含义是指生态系统内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为生态承载力的压力部分,生态承载力的大小决定了一个地区的产业类型以及产业布局的形式。因此,如何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与生态承载力的提高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基于生态承载力的产业空间布局,是以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环境要素的整合能力和协同效应为基础,追求适合区域发展的产业空间组织的最佳形式,对区域产业定位、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4.1.2 自然资源禀赋的约束

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等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一方面支撑着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自然资源状况又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产业类型、产业布局模式等经济活动,一个国家或地区规划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如何调整产业布局必须遵循生态经济规律,需要统筹考虑资源和环境约束条件。特别是在工业化初期,产业布局必将优先考虑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禀赋有优势的地方。因此,资源和环境条件是影响产业规划和布局优化的基本因素,区域的经济社会活动都不能超越生态承载力极限,只有适宜地域生态环境特点、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与经济资源优势的产业布局才具有较强的生存力、拓展力与竞争力。

3.4.1.3 产业结构和规模的约束

产业布局是生产力在空间的分布与组合,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区或一国的产业结构和规模,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有适应于它的产业布局才能促使其合理运行。由于技术进步不断地改变着产业结构,特别是随着一种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一系列产业部门的诞生,这些产业部门都有不同的产业布局指向性,这就必然对产业布局的状况产生影响,而且如果产业结构调整失误,也会导致产业布局的失调。因此,产业布局是随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变化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演变对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会产生极大影响。

3.4.1.4 技术水平的约束

从原子经济到信息网络时代,人类经历了蒸汽技术、电力技术、信息技术三次科技革命,技术进步改变了交通、通信等条件,压缩了时空距离,扩大了商品交易和人们交流的范围,成为长时间尺度上影响产业布局的决定性力量。一个地区所处的技术层次,决定了该地区产业布局的空间形态。在铁路和高铁时代,快速的交通扩大了经济要素聚散的空间范围。与此同时,铁路与高铁网络建设的非均衡性,导致各个区域的“相对区位”发生改变,对时间、信息、技术、面对面交流等要求较高的产业进一步向核心区域和网点城市聚集,而对物质成本要求更高、对时间成本要求较低的产业则向边缘城市和外围区域布局,从而产生不同产业在不同网络节点布局的宏观格局。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出现了一种新的空间形式——流动空间。流动空间能对区域资源进行快速动态的优化配置,跨国公司成为控制地方产业布局的重要力量,产业在全球尺度上按照在产业链条中承担的功能进行布局。

3.4.1.5 历史路径的依赖

历史继承性是产业布局的基本特征,历史上形成的产业基础始终是新的产业布局的出发点,产生路径依赖。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在产业布局中,这种“惯性”最初来源于工业区位论中所论述的集聚因子。正是这种路径依赖性的存在,使得一个地区一旦符合规律地选择了某个产业,无论以后它所具有的区位因素是否更具有比较优势,发展该种产业是否更有效率,都很难从这种最初的选择中摆脱出来。产业布局战略性调整的目的,就是要打破已经无效率的路径依赖,并营造新的集聚因子,进行制度创新,创造新的有效率的路径依赖,从而形成新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资源禀赋及配置格局的变化,必然要求交通条件和交通格局的适应性调整,并共同引致产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交通方式或工具的革命式改进,对某一地区或城市的经济位势会产生较大影响。另外,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影响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调整的各个因素,将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3.4.2 产业布局的调整与规划

3.4.2.1 产业布局的调整

2009年以来,新疆加快产业布局调整,北疆地区突出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层次进一步优化提升。根据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情况,在天山北坡经济带优先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乌昌地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行区。其他地区重点发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资源深加工产品,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新兴产业。北疆工业企业依托各地的特色资源,工业行业的产业布局逐渐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区域特点。其中,克拉玛依市、巴州、吐鲁番市三地依托石油资源,全力打造石化经济圈,引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哈密市、阿勒泰地区和吐鲁番市,各类金属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是新疆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工业矿产相对集中的区域,成为新疆的金属矿产基地。乌鲁木齐市、昌吉州两地利用区位优势,大力推进乌昌经济一体化,推动了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发展,成为新疆最大的制造业基地。

南疆地区突出发展特色农业,增强农业发展基础。从南疆三地州的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看,2009—2017年,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与新疆全区相比,仍然高于新疆平均水平;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和田地区的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均在25%以上,而新疆全区的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在17%左右波动。从反映相对差距的极值比看,2009年,南疆与新疆全区第一产业占GDP比重的极值比为2.28,2017年为2.03,差距虽有所缩小,但变化较小(见表3-4)。这表明南疆地区第一产业发展稳定,围绕番茄、葡萄、香梨、石榴、油料、乳、肉等特色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副食品加工业和绿色食品工业,依靠基地化、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建成了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全疆番茄制品出口加工基地、红花油生产基地、果蔬饮料基地和肉制品、乳制品深加工等产业基地。特别是林果产品发展潜力大,番茄酱产量居全国第一。2017年,新疆林果种植面积1856万亩,其中南疆地区林果业面积1564万亩,林果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个别主产县市突破了50%,特色林果业已成为南疆覆盖范围广、惠及人口多、发展潜力大的富民产业。

表3-4 南疆与新疆全区第一产业占GDP比重的比较 %

资料来源:根据《新疆统计年鉴》各年数据整理所得。

注:极值比=样本最大值/最小值。

3.4.2.2 产业布局规划

2017年,新疆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建设3条产业带:天山北坡产业带、天山南麓产业带和北疆沿边产业带。

天山北坡产业带:重点发展石油化工下游、新型煤化工、电力、装备制造、有色金属下游、轻纺、现代中药民族药和生物制药等优势产业,加快乌鲁木齐、奎屯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要增长极。哈密市、吐鲁番市重点发展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绿色食品健康产业等,成为新疆面向内地市场的资源产品深加工基地和能源大通道。

天山南麓产业带:重点支持纺织服装、果品精深加工、电子产品加工组装、专用机械加工组装、民族医药等产业。在油气、煤炭、黑色金属等矿产和光热资源富集区,加快发展石油天然气化工、钾肥、光伏、新型建材等产业,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向西开放的加工制造业产业基地和商贸物流集散中心,使之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南通道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增长极。南疆四地州以吸纳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能够带动南疆地区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增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北疆沿边产业带:着力构建塔城地区新型煤化工、煤电、风电产业集聚区和阿勒泰地区有色黑色金属、水电产业集聚区。积极发展优势农牧产品精深加工业,使之成为新疆沿边经济的重要带动区。

2018年,在产业布局上,新疆重点打造创新资源集聚、转换效率高、产业效益好的8~10条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推动建设8~10个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产业集聚区。在空间布局上,新疆积极培育打造各具特色的乌鲁木齐、昌吉、克拉玛依等七大制造业基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发挥园区特色优势,培育特色鲜明、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3.4.3 产业园区的建设

改革开放40余年来,新疆产业园区从无到有,发展越来越快。特别是2005年自治区新型工业化建设工作会议和32号文件出台以后,新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主动承接内地产业转移的需要,工业园区创办模式逐步多样化,新建项目逐步向园区集中、向加工中心聚集,重点园区核心产业、支柱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园区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石油天然气化工园区、地方特色资源加工园区、外向型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及对口援疆工业园区等各具特色的园区已初步形成。

新疆经“两级政府”(国务院和省级政府)审批的产业园区由1992年的1个发展到2007年的32个,其中,国家级有8个,自治区级有24个。2016年新疆产业园区达到95个,其中,国家级有23个,自治区级有72个;产业园区比2007年增加63个,分布在全疆17个地州市的70个县市区。新疆有9家工业园区创建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8家工业园区创建成为自治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9家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实现工业总产值972.81亿元(见表3-5)。

表3-5 新疆产业园区的发展 单位:个

资料来源:根据《新疆统计年鉴》各年数据整理所得。

新疆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逐年上升,各类产业园区日益成为新疆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和有效平台。2007年,新疆已批准的产业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193亿元,占新疆工业增加值的13.7%,比2006年增长37%,高于新疆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2014年,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由2007年的193亿元上升到984.4亿元,占新疆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3.7%提高到30.9%,入驻企业由8150家增加到23924家。园区规模以上企业有1008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有62家,中国500强企业有170家在园区投资建厂。工业总产值超过百亿元的园区有17个,其中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新疆首个产值突破千亿元的园区。2017年,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达到1580亿元,占新疆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7.2%,园区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210家。新疆产业园区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断上升,表明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明显加强。(见表3-6)

表3-6 新疆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的发展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新疆统计年鉴》各年数据整理所得。

未来两年,新疆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以发展促稳定,加大对各类产业园区的支持力度。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园区承载重大项目的能力;通过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体制机制创新发展,使各类产业园区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向西开放合作的平台作用更加凸显,成为新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倍增器”。2020年,新疆将建成一批具有一定经济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园区,其中创建年产值达1000亿元的园区5个,500亿元的园区5个,100亿元的园区30个,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个,“两化”融合试验区15个。

综上所述,新疆产业园区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助推器,经济增长的引擎,培育产业集聚、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和规模经济效益的重要平台,改善民生、促进就业的载体作用日益明显,对加快新型城镇化,带动农牧业现代化和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带动示范作用日益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