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贵州70年经济发展总体概况
1.2.1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发展进程与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前,贵州各族人民历尽艰辛使得经济社会有一定的发展,但与中原地区相比,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23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以下相同),仅占全国总值的2%。其中,农业5.17亿元,占到了82.99%,贵州是典型的农业省;第二产业为0.78亿元,占比12.52%;第三产业0.28亿元,占比4.4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44元,在同年度有统计的10个省市(4)中排名最后一位。可以说,新中国贵州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在满目疮痍、贫穷落后的基础上艰难起步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共贵州省委和省人民政府面对如此萧条的经济局面,领导贵州各族人民开展了以清匪、反霸、减租、退压、征粮“五大任务”为中心的反封建斗争,在政治和经济上打击封建地主阶级,在此基础上分期分批地开展农村土地改革,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把建立和恢复经济正常秩序作为当时一项重要的中心任务。为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贵州省根据党中央的方阵政策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取如下措施:①通过军事接管、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全民所有制经济;②整顿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打击投机资本、稳定物价;③扶持民族工商业恢复和发展生产;④减轻农民负担、发放农业贷款、组织农民兴修水利等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⑤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积极组织城乡物质交流、促进山区资源的开发和商品经济发展,并在1950年9月至1952年,贵州全省开展减租退押、土地改革和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等系列工作,通过以上措施使全省国民经济较快地恢复和发展起来。经过3年的不断努力,1952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到8.55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37.24%,年均增长率为11.29%。其中,第一产业5.8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4.20%,占当年贵州省国内生产总值率的68.42%,农业占比明显下降,相比1949年下降了14.5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1.59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6.79%;第三产业1.1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58.27%;第二和第三产业占比明显增加。人均GDP虽然增加到58元,但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19元,在当年公布人均GDP的29个省(区、市)中依然排名最后一位。
根据国家“一五”计划部署,贵州省1953年开始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由于国家对贵州投资较少,苏联援建我国156项重点项目中贵州一项也没有。贵州省委确立了立足于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国家支援为辅,坚持实事求是,把农业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重点和指导方针。通过对农业、手工业、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57年,公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提高到74.2%,并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快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大力发展支农工业;扩大国营与合作商业网络,缓解物资供需矛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发展环境。通过以上措施使得贵州省“一五”计划各项经济指标大都提前或超额完成,促成了贵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到1957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到16.30亿元,比1952年增长了90.64%,年均增长率为13.77%,高于全国的年均增速9.51%。其中:第一产业9.73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0.71%,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9.69%,第一产业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进一步下降;第二产业3.49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7.03%;第三产业3.08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2.64%;第二和第三产业占比明显增加。人均GDP也增加到99元,但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68元,在当年公布人均GDP的30个省(区、市)中依然排名倒数第二位,但是1952—1957年贵州省人均GDP年均增速达到11.29%,高于全国的7.14%。
但是,1958—1960年,在全国“左”倾思想的影响下,贵州省不顾客观条件,盲目追求“一大二公”(5),急于求成、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思想的盛行和引导,严重脱离了贵州经济发展基础,出现了高积累低消费,过多地集中于生产性建设,忽视了主要的非生产性建设,严重影响了贵州人民的生活;工农业关系比例严重失调,农业基础更加脆弱;工业片面强调优先发现重工业,导致工业结构严重失衡;贵州人口非正常死亡严重,出现负增长,导致劳动力匮乏,由此也导致1959—1961年连续三年困难时期。总之,这三年贵州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面临崩溃。为克服困难和扭转局面,1961年党中央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在此指引下,贵州省委结合贵州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包括调整农村经济政策,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调整工业、整顿企业、恢复和发展轻工业及手工业生产;恢复与调整商业,促进市场流通。由此,贵州省也进入全国积极开展的国民经济调整期。1961年GDP总量、第一和第二产业总产值基本与“一五”计划期末的1957年没有变化,也就是“二五”计划前三年等于没有任何进步。1963—1965年贵州省国民经济逐步恢复,1965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到24.41亿元,比1962年增长了47.76%,三年年均增长率为13.90%,略低于全国年均增速的14.26%,第一产业占比62.47%,远高于全国平均的38.26%;第二产业占比23.06%,低于全国平均的35.07%,彰显出贵州省是一个农业省。同年贵州省人均GDP也增加到136元,依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42元,在当年公布人均GDP的30个省(区、市)中排名倒数第四位,贵州省人均GDP在调整期三年年均增速达到10.79%,但低于全国的11.53%。
1966—1976年是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刚好是贵州省“三五”计划和“四五”计划时期,也正好是三线(6)建设(7)的关键阶段。这10年间,贵州历经“红卫兵”“造反夺权”“斗、批、改”“批林整风”“批林批孔”“三反一粉碎”“反击右倾翻案风”等运动,贵州经济受到了“文化大革命”动乱的严重干扰和破坏,贵州经济在混乱、动荡和挫折中艰难前行。在此期间,贵州省作为西南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之一,国防科技工业是贵州三线建设的重点,开始大规模建设航空、航天、国防电子三大科技工业基地,虽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中建设,但由于中共中央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保证三线建设的顺利进行,三线建设使贵州受益匪浅,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贵州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十多年间,贵州省国内生产总值最高为1971年达到了32.29亿元,最低为1969年的21.12亿元,经济发展呈现出较大的波动;产业结构波动较大,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也在反复变化;贵州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66年的134元变化到1971年的154元,达到最高,之后下降到1976年的110元,此时已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18元,略超1/3,到1978年贵州省人均GDP为175元,全国31个省(区、市)排名最后一位。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中共贵州省委领导广大干部、党员和群众积极揭批“四人帮”及其贵州的帮派体系篡党夺权的严重罪行,并大力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但由于受之前的影响较大,当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仍然没能完成计划。1976—1978年,贵州省所有三线建设剩余项目全面完成了扫尾和配套建设。
1.2.2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情况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贵州省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政治上进行了拨乱反正,巩固和发展了安定团结和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经济上贯彻执行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贵州的国民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1978年11月11日,《贵州日报》根据关岭县顶云公社16个生产队实行的“定产到组,超产奖励”的生产责任制,发表了题为《“定产到组”姓“社”不姓“资”》的报道,充分肯定了“定产到组”的做法,由此揭开了贵州农村改革的序幕。贵州省委通过调查研究、统一思想,于1980年7月发出了《关于放宽农业政策的指示》,明确不仅可以包产到组,还可以包产到户。到1980年底,贵州省98.1%的生产队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家庭承包经营制。贵州省是全国较早进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度改革的省份之一,以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承包经营制的推行,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贵州工业方面掀起了“工业学大庆”(8)、争创大庆式企业活动的高潮,1978年后,贵州对工业企业进行了恢复性整顿工作,大部分企业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秩序,基本结束了“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局面。“五五”计划期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从1976年的29.3亿元跨越式增长到1980年的60.26亿元,增长了1倍多,中间4年年均增长率为19.75%,超过全国年均增速11.31%。产业机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第一产业产值占比从57.82%稳步下降到41.25%,但仍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0.17%;第二产业经过大力发展,逐步增加到40%左右,但还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8.22%,依然表明贵州省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份。贵州省人均GDP也同步从1976年的110元稳步增加到1980年的219元,绝对值各年依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当年公布人均GDP的31个省(区、市)中排名倒数第一,但年均增长率为18.79%,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9.85%。
自此以后,贵州省经济同全国其他省(区、市)一样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三大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和转型升级。“六五”计划时期,贵州省通过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进行工业结构调整、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和全面整顿国营企业等措施,使得贵州省国内生产总值从1981年的67.89亿元跨越式增长到1985年的123.92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6.23%,略低于全国年均增速16.61%。贵州省人均GDP也同步从1981年的242元稳步增加到1985年的420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六五”期间依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每年在31个省(区、市)中排名依然垫底,而且年均增长率(14.78%)也略低于同期全国平均年均增速(14.92%)。“七五”计划时期是贵州省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经过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综合经济部门管理体制配套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和人口粮食生态综合治理的措施,贵州省国内生产总值从1986年的139.57亿元增长到1990年的260.1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6.84%,略高于全国年均增速16.10%。贵州省人均GDP也从1986年的467元稳步增加到1990年的810元,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七五”期间依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每年在31个省(区、市)中排名仍然垫底,年均增长率(14.76%)略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年均增速(14.31%)。“八五”时期是贵州省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同时加快国有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试验区和开发区,以及加快经济立法进程等措施,贵州省国内生产总值从1991年的295.90亿元跨越式增长到1995年的636.2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5.08%,相比之前的几个五年计划,经济增速明显提升,虽然此增速已经非常高,但还是低于全国年均增速29.25%。由此说明全国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出现了更大更快的跨越式发展。贵州省人均GDP从1991年的896元稳步增加到1995年的1826元,但是全国人均GDP同期从1893元增加到5046元,各年都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各年在31个省(区、市)中排名仍是最后一名,年均增长率(19.48%)也同样远低于同期全国平均年均增速(27.78%),再次表明,虽然贵州经济纵向相比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横向比较贵州经济发展依然落后于其他地区。“九五”计划时期,贵州省继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改革开放进展较为明显,取得了一定成绩,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也有一定提高,各项社会事业也有一定程度的进步。贵州省国内生产总值从1996年的723.18亿元稳步增长到2000年的1029.92亿元,年均增长9.24%,稍稍高于全国年均增速8.66%。贵州省人均GDP从1996年的2018元稳步增加到2000年的2759元,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九五”期间各年依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每年在31个省(区、市)中排名仍然垫底,但年均增长率(7.73%)略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年均增速(7.67%)。
进入21世纪后,党和政府面对我国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历史存在和过分扩大,其已然成为一个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全局性问题。中共中央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21世纪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部大开发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十五”时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打好基础重点突破的关键时期,贵州省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不断深化改革、对工业结构实质性调整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贵州经济“十五”时期呈现出速度比较快的良好发展态势。贵州省国内生产总值从2001年的1133.27亿元稳步增长到2005年的1979.06亿元,年均增长14.96%,高于同期全国年均增速13.69%,彰显出贵州省政府提升经济和改变人民生活水平的努力。贵州省人均GDP从2001年的3000元稳步增加到2005年的5052元,但同期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8622元增加到14053元,可以看出,“十五”期间各年GDP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贵州省人均GDP基本上只有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1/3,各年在31个省(区、市)中排名仍然垫底,但年均增长率(13.92%)略高于同期全国年均增速(12.99%)。“十一五”期间是贵州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重点突破和实现富民兴黔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贵州省通过扎实做好农业、农村、农民“三农”工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并实施生态立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等使得贵州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贵州省国内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2338.98亿元稳步增长到2010年的4602.16亿元,差不多翻了一番,年均增长率为18.44%,稍高于同期全国年均增速的17.07%。贵州省人均GDP从2006年的5750元稳步增加到2010年的13119元,人均GDP增加了1倍多,但同期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6738元增加到30808元,且“十一五”期间贵州省人均GDP各年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各年在31个省(区、市)中排名依然垫底,但年均增长率(22.90%)远远高于同期全国年均增速(16.48%),高出了6个百分点。“十二五”时期是贵州省紧紧抓住并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是贵州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期,是贵州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贵州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性机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紧扣科学发展的主题,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突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和服务业发展水平,统筹区域发展,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环境,切实改善民生,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与全国同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贵州省国内生产总值从2011年的5701.84亿元稳步增长到2015年的10502.56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这几年年均增长率为16.50%,稍高于同期全国年均增速8.89%。贵州省人均GDP也从2011年的16413元稳步增加到2015年的29847元,但同期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由36302元增加到50028元,贵州省人均GDP各年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比较幸运的是,2014年贵州省终于在全国31个省(区、市)排名中摘掉了最后一名的帽子,比甘肃省人均GDP多了4元。2015年人均GDP又超过云南省,排名倒数第3,“十二五”期间人均GDP年均增速16.13%,远远高于同期全国年均增速8.35%,年均增速几乎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2016年是“十三五”计划的开启之年,2016年至今,贵州省围绕如期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坚守增长速度、居民收入、贫困人口脱贫、社会安全4条发展底线,以及山青、天蓝、水清、地洁4条生态底线,努力建设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协调进步、民族文化繁荣、生态优势突出、民主法制健全、人民幸福安康的多彩贵州而不断努力。2016年贵州省国内生产总值达11776.73亿元,同比上年增长了12.13%;2017年达13540.83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4.98%;2018年接近1.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9.35%,前两年增速均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速,但第三年略低于全国。贵州省同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33246元、37956元和41244元,相比上一年增长率分别为11.39%、14.17%和8.66%;贵州省人均GDP同期增速相比全国平均水平的情况与总体国内生产总值相同。从增长趋势来看,贵州经济呈现出逐渐向全国平均水平看齐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