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化”协调发展的内涵
从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论证,到中国1964年“四个现代化”中关于城镇化与工业化道路的论证,到20世纪90年代关于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提出,到十八大融入信息化后的“四化同步”,到近期绿色化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逐渐演变为“五化”协调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绿色化协调发展。在社会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下,各“化”的时代内涵不断发生变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提法先后出现,“新三化”与“老三化”的对比式概念也不断呈现,这些都打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下的时代印迹。从内涵上看,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中蕴含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节能减排、倡导循环经济、提升信息化水平、追求科技创新、强调资源环境保护等信息化与绿色化的发展诉求,因此王发曾(2013)、简新华等(2013)认为“四化”同步与“五化”协调发展的追求目标是一致的,都强调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和人的协调发展。
上述文字阐释了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三化”协调、“四化”同步、“五化”协调等的时代演进,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五化”研究内容多样。国外研究多数不以国家战略、规范性框架为依据,也较少涉及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协调评价之类的研究,而主要从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集聚、农村经济、社会现象等不同领域的细部环节透视“五化”之间关系的演进(丁志伟,2014)。可以说,“五化”协调研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领域,这也反映了中国学者与国家政策结合紧密的特点。综观已有的研究成果,“五化”协调定量研究的内容多样、评价方法差异很大,主要源于不同的时代意涵理解以及不同学科学者界定概念内涵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