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剖析城市—区域系统整合下“五化”的互动关系。在城市—区域系统中,“五化”如何影响城市—区域系统的运转?本书试图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完善城市—区域系统的理论体系,进一步展开“五化”在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运行机理研究,这是本书进行“五化”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据。因此,将城市—区域系统理论进行充实、深化,是本书要解决的第一个关键科学问题。
第二,论证“五化”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研究“五化”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关键在于厘清“五化”之间的关系、明晰“五化”协调的标志、定位“五化”在协调发展中各自的作用,以及建立城市—区域系统整合下“五化”的耦合机制。在“五化”协调前期研究中发现:产业关系协调、产城关系协调、城乡关系协调、城市与区域关系协调、人—地关系协调,是判识“五化”是否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现代化都市区、省域城镇体系与城市群紧密层,是组织城市—区域系统内“五化”协调发展的骨干。沿着这条理论线索,论证并实证令人信服的“五化”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是本书要解决的第二个关键科学问题。
第三,构建科学的“五化”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方法。定量研究“五化”协调的表现形式、变化规律和未来趋势,是提高预期成果可信度的关键,也是本书要解决的第三个关键科学问题。本书拟建立两个核心指标:一是协调度,度量状态的契合程度,包括“单化”“双化”“三化”“四化”“五化”的协调度;二是耦合度,度量行动的契合程度,包括城镇与城镇的耦合、城镇与产业的耦合、城镇与区域的耦合、城镇与乡村的耦合以及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耦合。本书从三个方面分析:①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分别计算“单化”的综合水平,分析“五化”的时空变化规律。②根据协调度的评价维度,分别测度发展水平、差异水平、关联水平,并合成“五化”协调度综合指标,分析“五化”协调的时序特征和空间差异特征。③根据“五化”耦合的内涵,通过多种评价手段分析城镇与城镇、城镇与产业、城镇与区域、城镇与乡村、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耦合状态。
第四,提出中原经济区“五化”协调优化组织的实现路径。基于城市—区域系统理论剖析“五化”协调的机理,定量评价“五化”协调的状态水平,都是为该关键问题准备的。因此,本书从两个方面进行重点分析:①基于“五化”基本状态的定量分析结果,从时空两个维度进行定位推进,提出优化组织的具体途径;②基于“五化”耦合状态的评价结果,从优化组织理念、城镇体系的功能组织、城镇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城镇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等方面提出功能优化的组织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