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孩子成为学习优秀生的父母之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七、警惕孩子“聪明反被聪明误”

“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做法,抑制孩子的聪明才智,耽误孩子的前程,等他幡然悔悟,已经是无可挽回。青春不会再来,人生不可能“彩排”,父母要警惕孩子此种做法,以免毁掉孩子一生。

古时候有一位员外,请了一位私塾先生,教他儿子识字写字。私塾先生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一”字,教那个小孩说:“这个字念一”。后来先生又写了“二”字,教那个小孩说:“这个字念二”。那个小孩子挺聪明,自己在二字上又划了一横,然后说:“先生,这是不是念三?”“没错,很好!”先生夸奖说。

这个孩子认为自己学会写字了,就让员外辞退了那位私塾先生。

过些日子,这位员外家来了一位姓“万”的客人,员外为了显示儿子有学问,就让儿子去写那个“万”字。谁知,儿子写了好长时间还没写好。员外就去看怎么回事,只见儿子在白纸了写了许多横道道,看到员外来了,忙说:“别着急,我刚写到两千,还没写到万字哩。”

这一故事讽刺了那些自作聪明的人。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有句名言“聪明反被聪明误”,针砭了那些自作聪明反被聪明所害的人。

用这句名言说明一些孩子的学习情况,也是入木三分、恰到好处,不妨“晒一晒”这些现象:

某同学初中读书时自恃聪明,初一、初二不努力,到初三才下功夫学,就考入高中。他如获法宝,到高中时,仍然坚持“这一法宝”,高一、高二不肯努力,等到高三再“显身手”。可到高三无论怎么下功夫也赶不上了,方知“失算”,没显露一手,反倒“大露其丑”,后悔晚矣。

课上学习知识,一听就懂,认为就这么简单,并不去深入思考,不去真正理解消化,结果造成知识学习上的“夹生饭”,等到学习后面知识时,出现许多“绊脚石”,前后知识不能衔接。考试稍微变化知识角度,就茫然不知所措,长此一往,越学越吃力,成绩“江河日下”。

解答习题,能很快推测出答案,答题时就“偷工减料”,不按规范写,少写步骤,长此以往形成习惯。到升学考试,由于“偷工减料”而分数大减,还感到莫名其妙,“题目都答得正确,为何分数却这么低?”

独行其是,上语文课做数学题,上历史课看物理书,不按老师安排去做。升学复习时,没有掌握基础却好高骛远,去猎奇偏题、难题、怪题。等到升学考试一看题目,方知误入歧途,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不肯独立认真完成作业,抄袭他人作业答案,以应付老师,自以为得意。待考试却“露了马脚”,方知自己害了自己。平时考试弄虚作假,耍小聪明,以虚假分数骗得父母高兴,等到升学考试却“原形毕露”,自毁前程。

以上这些学习现象,抑制了孩子的聪明才智,耽误了孩子的前程,等他幡然悔悟,已经是无可挽回。青春不会再来,人生不可能“彩排”,父母要警惕孩子此种做法,以免毁掉孩子一生。

孩子“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现象是怎么形成的?父母应怎样预防此类现象?

“聪明反被聪明误”现象的形成,与父母不当教养方式有关。

父母重视孩子智力开发,却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尤其是自制力、求实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的养成。孩子智力好却缺少自制力,不肯下苦功,玩小聪明,投机取巧。

只关注孩子的分数,缺乏对孩子树立理想的教育,忽视孩子学习动力的培养。孩子学习没有目标,缺少内在动力,所以就动歪脑筋,以应付父母。

缺少指导孩子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对孩子学习只采用督促、监督的办法,不懂得如何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孩子被迫学习,不去想怎样才能学得更好,只会耍小聪明,玩小伎俩。

由于优生优育,如今孩子们真正智力低下者寥寥无几。学习成绩较差者,基本上是学习懒散、拖拉、消极应付者;是自以为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者。

父母要预防孩子“聪明反被聪明误”,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孩子上小学起,就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上课专注听讲;作业独立规范完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考试后认真总结等。

重视非智力因素养成

引导孩子从小树立人生理想,为了理想和追求去主动学习。有意让孩子在生活实践中磨炼意志力、自制力和战胜困难的精神,引导孩子为实现理想和追求不懈努力。

调动内在学习动力

设法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孩子懂得对自己前途负责的道理,使其形成认真勤奋的学习态度。

引导学习落到实处

父母引导孩子学习,不要空洞的唠叨,不要无用的责备;要坚持检查他的课本,看是否有认真的标注;检查作业是否规范认真,出错误是否认真纠正;检查考试试卷,是否仔细找出失分原因。不可含糊,不可迁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