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不可“淡出”
父亲,是孩子思想的奠基者、方向上的决策者、行动的引路人;是孩子的益师良友,是孩子心中最好的范本、模仿的对象。而父爱,是孩子的心理渴求,是他们德、智发展必不可缺少的“催化剂”;是对母爱的一种强化、配合与补充,也是“中和”母爱教育不足的一种有效措施,对孩子人生轨迹的改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常说,一个好爸爸,胜过一个心理专家和教育专家,千万不要把孩子前途的“遥控器”交到别人手里。
然而,在许多草根家庭中,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影响,男的承担着家庭的责任、事业的追求、金钱的诱惑、激烈的竞争、妻儿的企盼等巨大的生活压力,整天只顾在外边打拼,忙得早出晚归,甚至多日不归,很少关爱孩子,自觉与不自觉地“淡出”了家庭教育。孩子小时候由母亲带大,他们缺少父性之爱,没有父亲阳刚之气的熏陶,往往表现的内向、胆怯、遇事无主张、不果断,举止做派有“娘娘腔”等,长大后出现性情扭曲和心理缺陷,难以应对繁杂的社会现象。所以,现在许多教育专家反复呼吁,希望“父爱回归”。
那么,在亲子教育中父亲如何才能不被“淡出”呢?
第一,家教也是一项事业,不要轻视平凡而又繁杂的家庭教育。父亲要清醒地认识到,为祖国培养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是家庭的光荣;为社会输送一个“庸才”“累赘”是家庭的耻辱。世界上没有“要知今日,何必当初”的“后悔药”可买,时光永不倒流,孩子青少年时期父爱缺失,给孩子造成的影响,永远没有机会弥补;父亲在外拼死拼活挣的钱多少总有一个数,但孩子前途的价值不可估量,一旦孩子教育不好,一辈子辛辛苦苦挣的钱,再多也填不满一个“祸坑”。如果父亲能在教育孩子时尽到职责,使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及时获得健康的人格,他们长大后能独立地解决困难,自信地面对挑战,自觉地远离恶习,主动地承担责任,亲善地对待家人,积极地回报社会——总之,成了一个素质过硬的人,成了一个不用你操心,实现了父母梦想的人,父母即使没给孩子留下多少物质财富,那对家庭也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第二,做积极的参与者,不主动“淡出”。在家庭教育中,父亲不仅要做一个监督者,更要成为积极的参与者,要发挥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抽时间多和孩子在一起,参与他们的生活、学习、娱乐,了解孩子在学习中的思想反映,勤观察孩子在成长中的精神状态,及时疏导孩子的思想难题,与孩子进行心的沟通、情的交流、爱的互动。这样,不但能使孩子从父亲的气质、情感、智力等方面学到刚毅的品质,为自己的体格与心理发育补充“营养”,还有助于及时发现孩子的诉求、优缺点以及特长爱好,准确地给以引导,激发孩子的潜能,有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
第三,科学施爱,不被“淡出”。“父威”必须建立在爱的基础上,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平时多褒奖,少批评,采用刚柔并济、疏堵结合的方法,既做父亲,更做朋友。而不能单一采用封建的家长制,不能靠压制、强求、主观臆断去解决孩子出现的问题。否则,往往压而不服,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更容易与父亲顶牛,成为死结。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父亲推崇“严父慈母”的观念,在家里板着面孔“树威信”,很少和子女亲近、沟通,动辄训斥打骂,导致孩子心理上对父亲冷漠、畏惧,行动上与父亲疏远、对抗。所以,爸爸在亲子教育中不仅需要“刚直不阿”的决心,还需要表现出“柔情似水”的施爱耐心,让孩子乐意接受自己的训导,不被孩子“淡出”。
第四,“己身正,则子身正”是亲子教育的大前提。做“严父”不是一味地威严于色,威严于儿女,而是对自己严格要求。要想培养教育出好孩子,自己必须做个积极向上的好爸爸。自己应有良好的思想意识、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做事态度,事事处处给孩子树楷模。
家长一无所有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在孩子眼里一无是处。如果做父亲的没一点家庭观念,每天下班后打牌、喝酒,儿子耳濡目染,放学后岂不背着书包在游戏厅“忙”到深更半夜;如果做父亲的没一点素质修养,每天忙于进出舞厅、泡妞、约情人,女儿见怪不怪,放学后岂能不背着书包和情哥“忙”到天昏地暗。如果父亲自己平时言语粗俗,不读书不看报,人前人后搬弄是非,偷鸡摸狗贪占私利,孩子会认为人和人之间这些行为都是正常的,岂不效仿照做。这时,即使自己教育起孩子口若悬河,道理讲得再生动都无济于事,都显得空洞乏力。因为父亲本身是一滩烂泥,永远筑不起孩子心灵的大厦。
亲情如山,父爱无价。父亲的角色不可或缺,一定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孩子,用正能量去鼓舞孩子。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家里经济虽不富有,但家中的“顶梁柱”是可依可靠的,是最值得学习的好榜样,乐意让父亲走进自己的心中,并能在同学、朋友面前为有这样的好父亲而引以为豪和受到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