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新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9章 德怨两忘[1]恩仇俱泯

原文

怨因德彰[2],故使人德我[3],不若德怨之两忘;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4]。

注释

[1]两忘:指两者一起忘记。《庄子·内篇·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2]彰:指显著,明显。

[3]德我:指对我感恩怀德。《春秋左氏传·成公三年》:“然则德我乎?”

[4]俱泯:泯指消灭、丧失。此指一并泯灭,一起泯除。

释义

怨忿会因为积德累善而越发明显,所以与其让人心怀感德,还不如让人把怨忿与感德两者都忘掉;仇恨会因为恩惠情分而逐渐显现,所以与其让人心存感恩,还不如让人把仇恨与恩情两者都泯除。

浅析

“怨因德彰”“仇因恩立”,德与怨、恩与仇只在一念之间,做人,高在忍,贵在让,心在善,如果能有如此心态,就可以将仇怨转化为恩德。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因其矛盾运动产生的,而事物都具有其两面性,既对立又统一,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自向与自身相反的方向转化。仇怨与恩德也不例外,既相互对立又可以相互转变。施恩布德都是源于内心的感召,如果只是为了换取赞许之言、报恩之心,就会退化为感情上的交易,如此不仅施恩布德的意义全无,而且心态也会发生变化。“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每个人因为生活环境不同,成长过程各异,思维方式和认识程度参差不齐,所以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应对事物的方法以及观察事物的角度也千差万别,如果对接受的恩德没有达到期望值,心态就会发生变化,极易产生埋怨或仇恨。所以,与其让人心怀感德,不如让人把感德与怨忿都忘掉;与其让人心存感恩,还不如让人把恩情与仇恨都泯除。施恩布德本是善行义举,但常常适得其反,由德生怨、受恩思仇,就得到了以怨还德、恩将仇报的结果。由恩变仇是世间常有之事,若想不让他人怨恨自己,简单实用的良方是不让他人感念自己的恩德,而自身也能做到真诚做人,坦荡做事,无愧于心。

<德怨两忘,恩仇俱泯 >:春秋时期人知罃,字子羽。晋人归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修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知罃在与楚共王的对话中,机智、巧妙的应答既不失做人的原则,亦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建立了两国间的友好关系,更是造福了百姓,保全了自身,使双方“德怨之两忘,恩仇之俱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