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钟鉴卷(孔子文化奖学术精粹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儒家天人之学与生态哲学

地球的整体是什么样子?长期以来人类并没有直接的感受,只能感知它局部的美,因为人类生活在地球表面上,贴得太近,不能做全方位观察。只有离开地球,才能形成视角,离开到相当的距离,才能形成涵盖全球的视角,这一点一般飞行器都做不到。如今到九霄去巡天俯地不再是神话。由于载人飞船的出现,飞行员直接看到了整个的地球,拍摄到它的整体形象。地球是湛蓝的、美丽的,云团和云流按着天籁的韵律,在它附近缓缓移动。地球就像一位漂亮的仙女,披戴着素纱,慢步起舞,纱裙飘逸,回旋迷人,在纱罩的后面,时隐时现着倾世的绝色。与其他已知的星球相比,地球是真正的天界仙境。人类在地球上用肉眼看到的星辰,没有哪一个能与地球媲美。在目前可测察的广袤太空中,它是已知的唯一有高级生命的星体,是大自然的造化之力在数十亿年的漫长岁月中逐渐成就的无与伦比的杰作。

地球孕育出众多生物,生物进化出人类,形成生机盎然、异彩纷呈的世界。然而大自然的杰作中的杰作——人类,自从具有了高度的灵性以后,渐渐地从地球的可爱儿女变成地球的异化物。他们肆无忌惮地消灭着异类生物,在地球母亲的身上施暴破坏,为的是追求一种畸形的眼前的幸福。地球已经变得有些灰暗,自然之母的润泽肌肤已经变得粗糙难看,到处千疮百孔。无怪乎格雷格说:“世界生了癌,这癌就是人。”人类确实成为地球生态的最大破坏者,这是人类的悲剧。是美丽的地球最终被她最有灵性的儿女摧残而变成没有生气的死星呢?还是地球母亲在忍无可忍的时候毅然抛弃这群不可救药的孽子而重新恢复自己的青春呢?抑或是人类赶快醒悟,医治他们给地球造成的创伤,重新得到地球大家庭的欢乐呢?这很难预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的觉悟。

一、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的命运

据古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人类已有三百余万年的历史,其中绝大部分时间人类是在自然生态正常循环之中度过的。进入文明史以来的数千年中,人类改造自然的速度显著加快,并且接连不断地发生各种战争,对自然环境时有破坏。但是直到17世纪为止,人类的文明还属于农业文明的范畴,人类的不良活动尚未对生态平衡造成明显的损害,亦未对环境造成难以自然消纳的污染,所有发生的消极后果对于地球这个大生命来说都是局部的、可以忍受和容易化除的。人类依赖自然,接受它的恩赐,对它怀抱着崇敬、感激和畏惧,不敢有非分之想。无论东圣还是西哲,都在一面赞美人类的灵秀和智慧,一面歌颂自然界的奇妙与伟大,主张人对自然的顺适和协调。雅典哲学家就认为,水火土气是大自然和偶然性造成的,艺术必须与自然相协调。政治与立法也要与自然协调合作。

西方工业文明兴起以后,情况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类生存的环境开始受到大范围的侵害。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北极冰层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800年前后,pH(氢离子浓度)平均值为5.35,已明显呈酸性。地球大气污染的起始时间,与欧洲产业革命的时间基本吻合。培根提出靠科学技术建立人类对万物统治的帝国,实行对自然的支配。从此,在征服自然的响亮口号下,工业文明迅猛发展,取得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巨大成就,创造出无与伦比的发达生产力和物质财富,于是从自然统治人类的时代一跃而进入人类统治自然的时代。人类拥有了超出以往千百倍以上的各种能量和科学技术手段,贪得无厌地掠夺自然资源,疯狂地向自然界索取,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此不惜任何代价,甚至破坏生态的平衡。在最近这二三百年中,人对自然的破坏以加速度的趋势发展,而最近一个世纪更是日甚一日。其严重性终于使有识之士在20世纪中叶猛然醒悟,发现工业文明的成果是以自然环境的巨大破坏为代价的,已经构成对人类健康生存的威胁,这种畸形文明若不赶快设法补救,人类将跨向自我毁灭之途。罗马俱乐部的成立和活动,便是这种觉醒的一个显著标志。于是人类的发展史又走到一个新的交叉路口上。我们这一代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如何的反省,对以往的文明做如何的总结,对社会发展方向做如何的调整,对于我们的子孙后代的幸福将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半个多世纪以来,治理环境成为普遍的呼声,因为生态危机太严重了。生态危机最新的特点是:由缓慢的破坏发展到高速度的破坏,如今的环境污染,一天超过以往几十年;由地区性的危机发展到全球性的危机,无一国可以保持洁净;由一般生存条件的破坏发展到基本生存条件受到威胁,如水、空气、土地、阳光、森林这些古人可以充分享受的生存基本要素已经变得珍贵而劣质;自然界自我调节机制由局部的、暂时的紊乱发展到主要环节失灵,人类活动打乱了地球的生命节奏,使自然界的再生能力不能补救人类造成的损害。更为严重的是,地球生态的恶化趋势,除局部得到遏止和改善外,从整体上说,不仅不见停止,而且仍在加重。世界上的森林,正以每分钟50公顷的速度消失。世界上约有500万—1000万物种,其中的50万—100万种为20世纪人类所灭绝。由于氟利昂的过量排放,保护人类的臭氧层开始遭到破坏,南极上空出现空洞。作为工业废气的二氧化碳急剧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和气候异常将导致更多的自然灾害。海洋经常遭到大面积石油等人为的污染,工业污水的排放,核废料与垃圾的弃置,以及超量的捕捞,已经使海洋生物大受其害。在陆地上,农药与化肥的大量使用,不仅土壤质量下降,而且严重污染河流及地下水源,加上工业废水废渣的大量排放,全球性淡水系统的污染十分严重。草原的退化与土地沙漠化亦是世界范围内的严重问题,它影响到农业、畜牧业和气候。

总之,一方面是物质和能量的过度消耗,导致资源的危机和生态的变劣;另一方面是过量废弃物排向环境,摧毁自然净化结构,造成环境污染。此外,还有数量很多的核武器这样一个巨大的潜在污染源,一旦被战争疯人释放出来,将毁灭地球上的生类;即使能达成禁止和销毁协议并真正实行,核武器废品也将长期污染局部环境。

中国的情况更不容乐观:人口太多,使得农业资源过重超载;可采伐利用的森林资源即将面临枯竭,大部分林场无林可采;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近海资源减少,海洋污染逐年增加;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使大气污染加重;工业污染由于乡镇企业的猛烈发展而日益严重;城市生态系统逐步恶化;水土流失每年50亿吨,长江正变成第二条黄河;草原退化与土地沙化的势头未能遏止;到2000年,全国有70%的淡水资源因受污染而不能直接使用。环境恶化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达860亿元,环境恶化也是造成各种恶性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由于这些年的努力,局部地区和系统有所改善,但整体仍在继续恶化,前途令人担忧。

可以说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全人类面临的最大的共同性危机,生态危机也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危机之一。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对子孙后代关心的人,不能不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做出深刻的反省和认真的思考,不能不对迄今仍在一片赞扬声中的工业文明的利弊重新做出评价,不能不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做哲学高度的探究,并因此而常常回到东方古圣哲那里寻找智慧。如果再不清醒起来,那可真是愚不可及了。

二、与自然界敌对还是做自然界的朋友

要改变现状,必须先改变人们的行为;要改变人们的行为,必须先改变人们的观念;要改变人们的观念,必须先改变人们的指导思想。这里有认识问题,也有价值取向的问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古代哲学是天人一体相关论,西方工业社会的哲学是天人二元对立论,现在似乎应当建立起一种新的天人相化共荣论,即生态哲学,用以促进世界的健康发展。

我们必须在指导思想上做痛心的检讨和根本性的转变,至少要在以下问题上重新做出抉择。

1.人类要成为自然的征服者、统治者,还是与自然界共存共荣、协调发展。

人类来源于大自然,又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离不开自然,所以人类应视大自然为自己的母亲,视其他生物为自己的伴侣。当然,自然界并不天然就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还时常给人类带来灾害和麻烦,所以人要改造自然,改善环境,利用天然质料制造各种产品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有文明的出现和发展。这种情况助长了人类的幻觉,使人类以为自然界只是任人践踏的被动性的对象,人的意志可以随意强加在自然界身上,使自然界成为驯服的奴仆。其实,大自然既给人类创造了最适宜的生存环境,又是活生生的有无限潜力的存在。所谓“适宜”是指地球在几十亿年的演化中形成了包括大气、海洋、生物、森林、土壤等在内的特殊生态系统,有了这个系统才产生了人类,所以从根本上说,从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物质要素——阳光、空气、一定比例的氧气、温度、淡水、土地这些大环境条件来说,地球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而“不适宜”只发生在小环境、小气候上,只发生在不能提供人类不断增长的各种需求的现成产品上。“改造自然”,严格地说只是“改善自然”,改良局部的不协调,绝不是改变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至于“征服自然”,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只能表现出人类的狂妄自大。“人定胜天”的口号在一定程度上起了鼓舞作用,推动人们去建设、去创造,但从根本上说它是非科学的,有限的人力怎么能战胜无穷的自然造化之功呢?人不能“胜天”,只能“补天”。假若非要与自然为敌,对自然实行征服和掠夺,其结果必然是遭到自然界的无情报复和惩罚。人类破坏自然的程度与遭到惩罚的程度适成正比,只是有早有迟,到忍无可忍的时候,便是人类大难临头的时候,恐怕后悔也来不及了。实际上并非自然界有意识与人类作对,而是人类自作自受、咎由自取。人类是自然界整体的一个小局部,整体被破坏了,局部焉能独存?看到鱼缸中的金鱼时,我们觉得金鱼很可怜,生活的天地那么狭小,温度、水质稍有变化,就不能正常生存。其实人类对环境的依赖要求比金鱼更复杂。大气就是大自然给人类创造的“大鱼缸”,大地是其承托,人类只能在其中生存,只是微观的调节能力比金鱼强。我们坐在10000米高度的飞机上俯视大地,便会有人命如蚁的感受,只要那薄薄的一层大气成分发生大的改变,或者撕裂消散,只要气温发生太大的变化(例如太热到100℃,太冷到-100℃),人类将顷刻全部死亡。蚂蚁夸大,蚍蜉撼树,人间当作笑话;人类妄图统治大自然,岂非五十步笑百步乎?诚为不自量也。人类的生存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极为精细严格,甚至达到了苛刻的程度,温度、氧气、阳光、营养、空间都有大致固定的要求,可以称之为“生命场”,人类必须仔细地保护这个“生命场”,因为人力可以破坏它,但不能再造它。英国地球生理学家洛弗劳克提出“加伊尔假说”,认为生物与环境的“控制交相感应”使地球保持了有生命、能生存的平衡状态,地球是一个“超生命体”,不仅有岩石、海洋、大气的参与,也须有动植物及微生物的参与,才使地球形成巨大的自我调节系统。以大气与温度为例,二者数百万年来能保持出奇的稳定,就是因为有自我调节机制。人、动物和火焰制造二氧化碳,造成温室效应,而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又使温度下降。海洋中有一种浮游生物能释放乙烷硫化物,将水蒸气压缩成微滴,形成云层,云层越多,透过的太阳的光热越少,地球温度下降;冷气温则使这种浮游生物数量衰减,因而云层减少,阳光充足,温度便又上升。加伊尔假说虽然尚未被完全证实,但地球存在着精微而有效的自我调节系统却是毋庸置疑的。人类所破坏的环境条件和灭绝的动植物,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了这种调节、起着什么作用,许多尚不甚清楚,因而其后果存在着一系列的未知数。洛弗劳克警告说,这个自我调节系统如果过于倾斜,就会发生突然变化,加伊尔会加以调节,但那是一个渐进而漫长的过程,人类可能等不及,虽不致被毁灭,但可能成为零星散居在地球上的少数生物。这已经是一幅很可怕的前景了。

当然,人类也不能做自然界的奴仆,消极被动地听任大自然的摆布。大自然本来就是不完美的,它在生育人类的同时,也不断给人类带来各种痛苦。所以人类不能坐等自然界的恩赐,要通过劳动和科学改善环境质量和生活条件。但生活条件的改善必须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否则生活条件也不能得到根本的、长远的改善。爱护自然与爱护人类是一致的,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改造自然,改造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的更高一层的和谐。老子说:“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人的活动从根本上说必须顺乎自然,起辅助的作用。“征服自然”的口号是不科学的,有害的,必须用另一个口号——“做自然的朋友”来取代。

2.自然资源是可以无限开发使用的,还是有限度的、必须节约的。

中世纪以前的人类社会,人口不多,生产能力低下,使用的自然资源有限,所以人们认为天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必列入成本计算。这种观念直到现有还有影响。可是今天工业的高度发达和人口的迅速膨胀,使地球上的一切重要资源都处在紧张状态,照目前的开发速度,不用太久,便会有一大部分陆续枯竭。不要说煤炭、石油、森林等资源储量有限又分布不均,面临供不应求、成本增高、开采难以持久的问题,就是古人认为最不值钱的清新的空气、充足的阳光、清洁的淡水,也已经不能随时可得,必须付出越来越高昂的代价。这里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掠夺式开采,毫不顾及子孙后代;二是污染环境,得到了一些资源的益处,却损害了另一些资源的性能;三是使用上的浪费,用中国人的话说就是暴殄天物。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它们实行畸形的高消费,从不发达地区掠取资源,在本国挥霍无度,水、电、煤气、木材的消耗大大超出正常生活的需要,以满足一部分人的骄奢淫逸,只要有钱就不会受到限制。

然而,自然资源除部分可以有限再生外,相当一部分都是在自然进化演变的漫长岁月中逐渐形成的,如煤、石油等各种地下矿藏,用掉之后就不能人为再生。要看到空气、淡水、森林、土地的特殊价值和不可替代性,及其对整个人类的普遍相关性,认识到对它们的大规模滥用和破坏就是对人类的犯罪。所以从现在起就必须提倡文明开发、节俭使用,不断开发无污染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逐步改变人类现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3.理想的现代化模式是以经济高速增长为主要指标,还是协调健康发展包括改善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

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迄今我们享用的第一流生产技术与物质生活用品都是它的产物。但从生态哲学的最新眼光看,西方现代化的传统模式不应给予太高的评价,因为它是引起今天全球性生态危机和资源危机的主要缘由所在。它给予人类的好处远没有它给人类留下的祸害大,这种种祸害的严重后果尚难以完全预料和有效消除。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财富的大量增加,人类的确享受到前所未有的幸福。生活过得舒服多了,方便多了,少数富有者甚至达到无欲不足、无所不至的程度。然而这样的幸福充其量也只是一种畸形的、短暂的幸福,并且付出了太大太大的代价,包括资源的提前支付、环境质量的明显下降和精神生命的严重萎缩。现代富贵者幸福吗?他拥有财富和权势,开心自在,但他常常是金钱的奴隶和权力的牺牲品。他的欢乐主要靠外在的感官刺激,身心迷乱;他往往得不到人间珍贵的亲情、爱情和友情;他拥有最值钱的金银珠宝和昂贵的用具,但无法拥有清洁无害、优雅适宜的空间环境。一般人更是挤在狭小的空间里享受物质文明成果,不能生活在青山绿水之中,随时享受大自然的良辰美景,只有远足旅游才能暂时躲开嘈杂污浊的生活小区,获得喘息舒展的机会,这不是很可怜吗?就算生活在十分美丽的小屋中,而周围一片垃圾,会有多少生活情趣?这是现代人的悲哀。所以幸福应是一个综合的指标,除了财富和现代设施的拥有,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和赏心悦目、有利健康的环境。理想的现代化不应走西方工业化的老路,社会发展必须由单纯追求经济高速增长转变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互相协调的发展。宁可慢些,但要好些,把环境与发展统一起来。

4.改善生态环境是只扫自家门前雪,还是全球人类休戚与共,齐心协力克服危机,走出困境。

西方发达国家是全球性环境恶化的主要污染源和责任者,但它们率先发现问题,加以治理,并取得明显效果,其有识之士更关注全球性的环境治理和保护。可是一些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只顾美化自己家园,不惜污染和破坏别国家园的自私、短见行为。例如把有毒工业废料弃置公海或他国,把污染较重的工业输出到发展中国家,继续掠夺性地开采别国的矿产、森林和猎杀珍贵动物,而又不愿意出钱出技术帮助不发达国家治理环境,被世人称为生态帝国主义。它们这样做,不仅严重损害了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利益,而且也不可能使发达国家自身的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当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是全球性的,不受国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限制。江河湖海的变质,大气的混浊,气候的异常,地下水的渗污,对所有的人都构成同样的威胁,可以说是“一视同恶”的。地球只有一个,几十亿人口挤住在宇宙太空这颗小星球上,风雨同舟,共存共亡。只要全球性的大气候一天得不到改善,小气候、小环境的改善绝难持久和真正有效,所以要联合全世界的国家和地区,动员全世界的人力和财力,来从事全球规模的生态保护工程。由于不发达国家面临着社会发展的紧迫任务,资金短缺,科技力量不足,保护环境的困难比发达国家要大得多。而发达国家力量较强,责任较多,理应在全球生态工程中做出更多的贡献。所以在生态问题上必须建立全球一家的意识,狭隘的国家或地区观念是有害的。美国哲学家里夫舍认为人类正在“挣扎着保全自己”,如果在这种挣扎中人类还要在内部互相算计,以邻为壑,那么人类就将是自甘堕毁、不可救药的一群动物了。

看来,人类要救自己必须建立一个崭新的生态哲学,它立足于全球,着眼未来,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价值取向,使社会和人生走上健康合理的发展道路。而这样的生态哲学在中国儒家天人之学中早就已经培育萌芽,并且具有了相当丰富深刻的内涵。

三、儒家天人之学给我们的启迪

儒家的天人之学从孔孟建立,到程朱陆王发展到高峰,内容十分丰富,思路与西方近代哲学很不相同,其基本特征是强调天人一体。其中关于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人对自然的态度与生态哲学的关系最为密切,应是我们发掘思想资源的重点。儒家的“天”或“天地”的概念,大体上相当于“自然界”的概念,当然也包括自然界的神秘性和超越性;其“人”的概念,大体相当于“社会人生”,群体与个体都在其中了。因此,天人关系基本上同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孔子主张敬天法天,故有“畏天命”和“唯天为大,唯尧则之”之说,但对天人关系语焉未详。《易传》提出天、地、人“三才”的思想,将人与天地并提,把人的地位看得很高。不过人要仰观俯察,与天地变化相协调,绝不是战天斗地,故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其基本思路是顺自然之性而促进之。这一思路至《中庸》发展成为天人相通、以人补天的系统理论。《中庸》认为人性本于天道,教化基于人性,故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的作用在于使天地正常运转、万物健康发育,故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性最完美的境地是通过成己成物,达到“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的水平。“赞天地之化育”是一种宇宙境界,它充分估价了人在宇宙进化中的伟大作用,避免了“蔽于天而不知人”的偏向,又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而是将人的作用引向辅天、补天之路,形成天人一体的思想,把宇宙万物发育运行同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结合起来,并予以关切。

孟子有“万物皆备于我”和“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的说法,认为天道与人道、人性是相通的,存其心养其性是为了更好的“事天”,亦是把天看成第一位,把人看成第二位。孟子按孔子的思维模式,把仁爱之心向外推去,由己及人、及物,故云“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热爱亲人也热爱民众,热爱社会的生命也热爱自然的生命,表现出一种泛爱主义倾向。

先秦儒家都把天看成本原,人是天的派生物,所以从根本上说,人也是天的一部分。不过人与一般事物不同,天生出人,给了人以特殊的禀性和特殊的使命,从而使人成为天的精华之所在和自觉的代表。如《礼运》所说,人乃“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故而认为“人者天地之心”。天地本无心,以人为心,人是天地的明觉,天地是人的躯体,所以人要为天地着想,绝无以心毁身的道理。荀子虽然明于天人之分,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张,但他的本意绝不如当代一些学者解释的那样是“人定胜天”的思想,而是顺应天道为人类造福,故云“天地者,生之本也”,人要“备其天养,顺其天政”,以与天地相应相和,又云“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人的作用是“治”,顺天时地财而治之,不是乱治,其基本思路仍未脱离天人一致的轨道,只是更看重人的特殊性和能动性罢了。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和人副天数之说有神秘成分,但他仍十分推崇人的地位和作用,肯定了“天地之性人为贵”的观点,并云“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地是生命之本源,而人的作用在于使天地所生所养的万物臻于成熟和完美,人的可贵处只在于此。

儒家的天人之学至宋明有一大提升,其重要特点是充分揭示仁学中生命哲学的内涵,天人一体不仅仅是一种认识,也是一种感受,在这里宇宙观与道德心是合一的。周敦颐认为我与天地之同在于皆有生意,其道德表现即是仁。从他开始,以生意解说仁的含义。程颢提出的著名命题是“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他用一种很形象的说法来说明这种同体之感,云:“医书言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人与天地万物本来就是有生命的整体,血脉相连,痛痒相关,如同头脑、心肺、四肢之间的关系一样。仁人对于自然界受到损害,如己身受到损害一样,应有切肤之痛。不关心天地万物的生命者,是由于他与天地一体这个大生命之间的命脉不畅,处在麻痹的病态之中。所以仁者与物同体不单是一种知识,也是一种境界、一种爱心,故“识得此理”还要“以敬诚存之”。

张载的《西铭》是道学中具有纲领性的作品,直认宇宙为一大家庭,天地为父母,人类为儿女,故有“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深切感受。人的生命活动不仅有道德意义(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有超道德意义(调整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故人生最高理想应是双重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包括了人与宇宙、人与人的两重和谐。我们可以把张载的人生理想称为宇宙理想。

朱熹的天人之学有以下几点引人注意:一曰“人是天地中最灵之物”,俗语所谓人为万物之灵。不过人类参差不齐,只有圣人才是灵性之最,堪为天地万物的杰出代表。故云“天地不会说话,请他圣人出来说”,“圣人独能裁成辅相之”,圣人是宇宙明妙之所钟,他的伟大不在于凌驾天地万物之上,恰在于替天行道,辅天育物,使人真正成为天地之心。二曰“天是一个大底人,人便是一个小底天”,用人体推想天地,用天地推想人体,关键在于都是具有内在生命结构的有机体,故相通相应,只是规模大小有别而已。“一身之中,凡所思虑运动,无非是天”,所以人身具有宇宙的全息。三曰“仁是天地之生气”,“仁者天地生物之心”,仁爱的深层本质是爱护生命,人的爱心源于天地生物育物之心。这样,“仁”不仅是人的道德心,也是宇宙本身所固有的普遍性品格,否则哪里会有万物的孕育生成呢?在朱子眼中,宇宙是一片生机,促进生命发育流行便是仁,摧残扼杀生命便是不仁,对待生命的态度成为区别仁与不仁的根本标准。这无疑把仁学深化和拓宽了。

阳明亦云:“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他又进一步说明:“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土石,与人原只一体”,“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从张载起,即用“一气所化”来讲人与天地万物何以能为一体。阳明继之而言气,当然是指“生气”。一体之仁从爱惜自家生命推到爱惜他人生命,再推到爱惜动植物的生命,最后推到爱惜无生物的成型,形成一种泛爱万物的情感。他主张,一体之仁见之于政治,便是治国之道要兼治人事与天时,不单要富国安民,还要治灾消异,使之风调雨顺。这是最明确不过的将生态调适纳入政治范畴之中的主张,仁不单单是道德修身的事项了。

总起来说,儒家的天人观是整体性的大生命观,它把宇宙看成一个超型生命体,人类是其中不可分割独立的组成部分;人类是宇宙中最灵秀、万物之最贵者,其贵在于有心善思,能自觉意识到自身的价值,人类的伟大和尊贵不是表现为对天地万物的凌辱和征服,恰恰在于它能自觉地为整个大自然着想,善于事天、补天,真正起到“天地之心”的作用;人要懂得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道理,还要有热爱自然,与之心心相印、同气相感的深厚感情,这就是对自然的爱心,还要在行动上促使各种生命健康蓬勃的发展,果能如此,人类的幸福也就在其中了。儒家的天人之学在方向上很自然地与现代生态学说吻合,若能很好地加以发掘和阐扬,对于推动我国生态与环境的教育普及工作是十分有利的。

中国的道家也主张天人一体论,甚至比儒家更主张顺应天道,更热爱山水之美,更重视生态的保持,其哲学和美学带有浓郁的自然主义气味。

儒道两家对于资源开发与动植物保护还提出一系列颇有价值的意见,所以一般意义上的生态学和生态哲学,确实是古已有之。

不过,中国古代的天人之学所包含的生态哲学及种种保护生物与环境的见解,都具有朴素的性质,表现出人类童年时期纯真美好的情感,缺乏严格的论证和成熟的体系,在具体内容上无法与近现代生态学的细密严谨相比。可是古代的天人之学,具体到儒家的天人一体论,又具有当代西方生态学和生态哲学所缺少的内在优势,主要是重视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感情心理因素。可以说,西方近代生态理论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全球性生态危机所造成的震慑和恐惧,而儒家的天人一体之学,主要不是受到自然惩罚的结果,而是建立在本然的情感与深刻的体认之上。如不从认识上和感情上同时解决问题,就很难扭转人类中心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心态,所以必须在建立生态哲学的基础上建立生态伦理学,从根本上改造人们的环境意识和道德观念,使之适应生态文明的需要。

四、努力建设新的生态哲学

关于生态哲学,目前在西方尚无成熟的著作问世,但作为自然科学的生态学早已建立,类似于生态哲学问题的探讨已经开始。罗马俱乐部的若干报告,如梅萨罗维克、佩斯特尔的《人类处于转折点》,佩西的《未来的一百页》,拉兹洛等人的《人类的目标》,都具有生态哲学的性质,即都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做出根本性的反省与调整。拉兹洛在1985年创立“一般进化论研究小组”,在自然科学和系统科学新成就的基础上探讨宇宙、生物、社会、文化进化的一般规律,尤其注意解决人类自身的社会、经济、文化的价值观念的转变,以便为人类的生存和未来命运开辟出新的途径。在国内,有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于1989年完成的国情研究报告《生存与发展》(科学出版社),这是我国第一份公开的关于生态、资源、环境的综合性调查报告,反映了中国人在这个重大问题上的觉醒。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余谋昌先生已经出版《生态伦理学》《生态哲学》两部专著,表明哲学界已经有人十分关注生态问题,并在创造性地建构生态理论体系。我认为建立新的生态哲学必须具有中国特色,这不仅指要紧密结合中国生态的现状,而且指要发掘和转化中国哲学中丰富的思想资源。中国哲学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太深刻,太富有启示性,没有这种智慧的帮助,人类很难走出生态的困境。

我以为新的生态哲学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基本内容:

1.天人共生一体的宇宙观。

这种宇宙观要阐述人在宇宙中的恰当地位,人与自然生态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如何生活在一个大的“生命场”之中,如何与自然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如何保持良性循环。人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是自然的主人。要确立:自然与人是母与子的关系,人与自然是头脑与躯体的关系。人为自然着想与为社会着想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所以要放弃“征服自然”的口号。代之以“与自然共存共荣、协调发展”的口号。这无疑是哲学观念上的一场革命。

2.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泛爱情怀。

生物之间存在着生态竞争,同时也存在着和平共处和互相依存,特别是当地球变成人的世界以后,保护人类的生物朋友就成为一项急迫的任务。博爱情感的培养十分重要,人性的改良有赖于此。

3.参与创造赞助化育的使命感。

自然界适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又不完善,它迫使人类在不断改善外部环境的过程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因而锻炼了人类特有的智慧。假如靠大自然现在的恩赐便可以生存繁衍,那人类只能停留在动植物本能智慧的水平上。人乃天地之心,天地生人而后具有了自我意识,因而赋予人以最特殊的使命——自觉参与大自然的造化过程,使大自然变得更加美好。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应当朝着这样的方向去发挥。

4.天人和谐相适的价值取向。

追求幸福是人类的本性,人总是把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事物作为幸福的首要因素。但对于何者最有价值、可以带来最大的幸福,则有极不相同的理解和选择。但有两点不可不予以澄清,其一是重物轻人的为外物宰制者不会有真正的幸福;其二是掠夺自然破坏环境而求富足者不会有真正的幸福。以上两者的幸福充其量只是畸形的、短暂的幸福,其中隐藏着太多的转化为灾祸和不幸的因素。人类的价值观和幸福观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变,以天人相适作为社会发展第一位的目标。

5.人与人的和谐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一致的社会观。

要理顺和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至少要以社会关系的某种和谐为前提,一个四分五裂的社会是无能为力的。当生态危机成为全球性的严重危机以后,国与国之间的某种联合一致便成为克服危机的必要条件,否则任何重大的改善措施都无法实行。生态哲学的任务之一是从理论上论证地球一家,建立生态学的世界意识,这是国际新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就要改善以往种种加剧人际对立的社会学说,以求同存异和和而不同的开放心态加强国际间的关系,共同回应一系列急迫的全球性问题向人类提出的挑战。

在生态哲学的基础上,逐步建设生态经济学、生态政治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美学、生态教育学等学科。生态经济学要研究国民经济发展中生态的作用,如何正确处理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如何建立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林牧渔业,如何发展绿色产业等等。总之,没有生态概念的经济学绝不是现代经济学。引入生态概念之后,经济学要发生一系列变化,形成经济学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生态政治学要研究当代政治、政府、政党与生态的关系,国际合作与生态的关系,研究生态保护法律法令及政府的相应职能。当代的生态问题,没有政府的参与和各国政府的协作是无法解决的;同时,当代的政治家若不关心环境与生态,或者不能有效地采取措施加以改善,就不配做一个真正的政治家,他会受到国际社会和国民的同声谴责。生态伦理学要研究人类与自然关系中的道德问题,突破传统的社会伦理的范围,把道德观念、道德规范、道德评价、道德修养扩大起来,运用于人对动植物、对环境的态度与行为上,形成保护环境与生态的新观念、新规范,并成为习俗和风气,让大家认识到不仅损人利己是不道德的,损害大自然的生机和各种活泼的生物也是不道德的。生态美学要研究人和自然的协调美,克服片面追求人为美、豪华美而忽略自然美、淳朴美的倾向。理论美学要阐发宇宙和谐即美的思想,实用美学要在美的构思与设计上处处体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风格,例如城市规划与建设必须消除污染、改良环境,向花园城市的方向努力,否则就不符合当代城市的标准。生态教育学要研究生态学在当代教育中的地位与实施教学的途径,如何使全体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具备生态知识,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从教学体制、教学内容上做出调整,使生态学成为国民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培养相应的人才。

我预测,人类果真能从以往的发展中吸取必要的经验教训,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那么在工业文明之后兴起的必然是生态文明。它纠正了工业文明的偏向,又借用工业文明创造的财富和手段,在更高的基础上向自然回归,其基本特征是社会的发展、人性的改良和环境的优化同步进行,形成协调有序、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