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你的问题是什么
感知 vs 期望
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一天中诸事不顺,内心不禁生出感慨:“天哪,我是不是出问题了?!”我们大多数人有过类似的经历,甚至有些人几乎每天都会碰上这种情况。他们之所以感到世事艰辛,是因为事物的发展方向背离了他们的期望,背离了他们所认为的“事物原本应该遵循的方式”。因此,他们也就自然而然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天哪,我是不是出问题了?!”因为现实与期望之间的差距恰恰就是问题本身。
问题即为现实感知与期望之间的差距。
如果你现在放下这本书,抬起头来环顾四周,那么很有可能可以列出几十或数百个“现实感知与期望之间的差距”。
事实上,为什么不试试看呢?
假设你刚刚享用完一顿丰盛的晚餐,然后坐在最舒适的椅子上打开了这本书,刚好看到这一页。你沉浸在幸福感中,以至于连一个“问题”都想不出来,更别提数百个了。然而,如果你稍微敏感一点,也许就会发现表3-1里这些现实感知与期望之间的差距。
表3-1 现实感知 vs 期望
第一列的前三个问题当然可以通过“视而不见”来解决,这个方法从古至今屡试不爽,其本质就是降低了我们的敏感度。当敏感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就不会再感受到事物当下的状态和理想状态有什么区别了。此外,既然你已经意识到问题在于房间里太冷了,那很可能就会去把暖气开大点,或者干脆穿件毛衣,毕竟我们身处“能源危机”时代。
但假设你看了一眼暖气,发现现在的室温是25℃——这对任何一个“正常人”来说够暖和了,那么问题就不存在了吗?当然存在,只要你感受到的温度和你期望的温度不一样,你就依然会觉得有问题。知道“实际的温度”一点用都没有,除非你真的觉得够暖和了。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把够不够暖和归结为一种幻象问题,它主要源于感知上的不适。
注意,不要被误导了:
幻象问题是真实存在的问题。
由于室温已经达到了25℃,你却觉得很冷,或许你会觉得自己可能是生病了。你可能会直接上床躺下,或者吃片药、喝杯水,或者躺在床上吃片药、喝杯水,也可能会约一下家庭医生(估计要排到明年10月了吧)。
不管怎样,这个问题已经不是最初的“房间里太冷了”,而变成了“为什么我觉得房间里这么冷?”或者“我是不是病了?”。
“是的,是的,”你坐在你那把旧椅子上喃喃自语,“孩子们在哐哐砸墙,我的脚疼得要命,暖气也不好使,可是我放不下这本书,我还不知道雷龙大厦的问题后来怎么样了呢。我可不想浪费时间,快点回到正题吧!快点继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