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机器人李一起探月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推荐序

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登陆月球,人类第一次踏上地球以外的天体。与鱼类第一次爬上陆地、古猿第一次从树上下到地面生活一样,人类第一次登月的一幕注定载入史册。不一样的是,当时全球有超过5亿人通过电视见证了这一奇迹时刻。当时有人乐观地幻想着21世纪到来时的画面——星球间飞船往来穿梭,前往太阳系内任何一处“景区”的便捷程度和地球上乘坐火车去旅行无异。

50多年过去了,白云苍狗,沧海桑田,科技呈现爆炸式的发展,但却偏离了最初的剧本。如果一个“阿波罗”的拥趸在1969年沉睡,在21世纪初醒来,他一定会被吓一跳,并对现在的人类发出灵魂拷问:这几十年你们都干了些啥?说好的星际旅行呢?说好的火星移民呢?说好的征服太阳系呢?连月球都上不去了?实际上,自1976年苏联的月球24号探测器从月球表面带回月球的土壤和岩石样本后,登月就成为20世纪的绝唱。曾认为会喧嚣无比的月球早已无人光顾。借用诗仙李白的一句唐诗来形容则更为贴切: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当然,我也可以劝慰这位航天事业的拥趸,事情的发展也没有那么悲观,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并未停歇,只是由大踏步变成了小碎步,稳扎稳打成为当今航天发展的新态势。和阿波罗时代最大的不同是,中国于21世纪初加入了世界“月球俱乐部”。

虽然比美苏(俄罗斯)等航天强国足足晚了近50年,但中国航天科学规划,启动了嫦娥工程,制定了无人月球探测“绕、落、回”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实现了中国的首次月球环绕探测。

2010年,嫦娥二号对全月进行了高精度的成像。

2013年,嫦娥三号成功实现了月球正面的着陆和巡视探测。

2018年,嫦娥四号成功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的着陆和巡视探测。

2019年,嫦娥五号成功实现了月球采样返回,取回了风暴洋的1731克月壤。至此,中国航天人“说到做到”,按期完成了“绕、落、回”三步走的目标。

不光是月球,我们行星探测的脚步也越来越快。2021年,中国向火星进发,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成功实现火星表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的国家。近20年间,中国的深空探测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展望未来,中国一定可以和世界上的航天强国并驾齐驱。如果要给这段历史做评论的话,借用一句戏言:纵观世界风云,风景这边独好。

很多人都在思考中国的深空探测发展如此之快有何秘诀。我作为一名全过程的亲历者、见证者,可以做出回答。这并没有什么秘密,这是我国航天事业60多年来厚积薄发的结果,是我国科技实力的综合体现,是背后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几千家参研单位奋勇拼搏,践行航天精神的智慧与勇气的结晶。

中国航天在6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专业航天工程师队伍和科学家团队,他们不光奋战在实验室里,还以航天工作者的亲身工作体验和感悟向青少年普及航天知识。这既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的科技创新思想,也体现了我国航天人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星球课堂系列是我国一线深空探测器的设计师历经多年策划,以大量原创的漫画、诙谐有趣的故事、硬核的航天知识结集而成的。本书作者李飞同志,多年来深度参与了我国深空探测的各项任务,且成绩显著。目前,他作为总体主任设计师承担着一项重大任务的研制工作。我作为工程总师,他作为我的助理,也在参与一项重大国际空间科学探测的合作项目。在完成各项任务的同时,他及团队的一些同志,结合嫦娥任务、天问一号任务都制作、发布了不少科普作品,在媒体上广为传播,效果很好,反响热烈。我也曾做过一个院士课题“如何结合硬科技讲好航天科普”,李飞同志为这个研究项目出力颇多,并参与制作了示范性的科普短片。读者可以在书中看到作者的影子,并随着书中的机器人李、嫦小娥和猪小戒三位主人公从地球飞向月球、飞向火星、飞向小天体,共同穿越人类深空探测的发展历史,学习火箭、卫星和探测器等方面的航天知识,探寻太阳系的科学奥秘,了解深空探测任务,特别是中国的“嫦娥”“天问”等背后的有趣故事。本书定会让你手不释卷、获益匪浅。

世界航天发展的大势如潮水般有涨有落,我们是选择在岸上观望,看着别人在弄潮,还是成为一名水手,踏上船板,升起属于我们自己的旗帜,驶向未知的海域?我想答案一定是后者。希望再过50年、100年,阿波罗时代的畅想能够真正地成为现实的景象。

0
中国科学院院士
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
“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202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