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的未来:大监管时代信托的转型与对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信托蝶变

一、资管新规拉开信托行业巨变的序幕

当时间悄然来到2021年,国内信托行业的整体氛围似乎更紧张了:资管新规和2019年银保监会64号文的双重约束对信托公司的影响还未消散,监管机构新一轮的压降指标就来临了,更不要说《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迟迟没有落地。这些监管政策就仿佛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悬在每个信托从业者的头顶。

信托行业从2001年的“一法两规”后就步入了新历史阶段,“四万亿计划”拉开了大资管时代的序幕,国内的信托行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即便如此,信托行业的调整也从未停止过。相比于金融行业中实力雄厚的银行以及洋气的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信托公司长期以来以“坏孩子”的形象出现。每每金融调控之时,监管的板子总会重重落到信托行业身上。“年年难过,年年过”,这大概就是信托行业的真实写照。

但总有老资格的信托从业者强调说:“国内的信托行业有三板斧——通道、地产和平台。”事实上,从国内信托行业的历史来看,每次监管对信托行业进行调控时,总会出现有意思的业务轮动——监管机构刚把信托公司的政府平台业务压下去了,通道和地产业务就会在同一时间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造成“按下葫芦起了瓢”的现实。套用一句时兴的话:信托公司挨着最毒的打,却吃着最香的肉。

但是,这种基于过去时态的乐观,在2018年以后渐渐失效,金融稳定委员会牵头的顶层架构使得金融监管的协作性大大增加,信托套利变得越来越难,而信托公司所特有的制度优势(例如贷款资格)也为各种新规则所约束。信托公司不得已踏上了标准化转型的艰难之路,“非标转标”也成为业内一个时兴的话题。信托行业的从业者可能会好奇起来:这还是我们曾经的信托行业吗?

信托行业快速发展的这十几年,让从业者形成了一种幻觉:信托行业在调整,但都是微调,不可能出现颠覆式的冲击,更不会伤及这个行业的根本,监管并不可怕。在这样的思维作祟下,信托行业的从业者忽视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信托行业作为金融的一分子终究是要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当顶层逻辑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时,信托行业的逻辑与规则必将发生重大调整,甚至整个金融的大逻辑也将随之重塑。如果站在这样的时间点,信托行业的从业者还是固执地选择抱残守缺,选择去相信那些在过去十多年时间里重复轮回的旧事,而不能目光坚定地看向前方,那无疑是非常可惜的。

辩证法告诉我们“量变会引发质变”,也许对于国内的信托行业来说,它现在正处于这样的一个时间点:过去十多年积累的量变终于等到了质变的时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行业弊端也不断被整体性的监管思路重构,千篇一律、监管套利和恶性竞争的业务模式也将被写入历史。

未来的信托行业会怎样?有人说要坚定地回归本源,也有人说要强化信托公司的专业研究能力进而培育自己的投资管理能力,但信托这样一个伴随着人类社会生活近千年的制度,背后所蕴含的智慧是我们无法估量的。相比过去十年信托行业在业务上“通道、地产和平台”的三板斧,在断了那些“容易赚的钱”以后,未来的新信托必将呈现更多个性化的色彩,信托行业会更多地倾听来自实体经济的需求,才能各异的从业者也将发挥自己的智慧去书写这个行业的新篇章。信托行业如同饱餐的毛虫,即将破茧而出,迎来羽化成蝶的绚丽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