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429.躁动不安的中科院(4)
【面对希羽组研究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各相关单位竟然没有一家能拿出应对之策。
正在讨论最激烈的时候,希羽组研究所,或者说夏希羽亲自做了两个安排。
其一,在11月18日公开发表了《一封公开信——如何确定全新的建设方针?》。
其二,在发表上文的同时,宣布:在11月21日,为了更好地指导科研工作者进行投递项目申请,希羽组研究所正考虑适时向外派两支宣讲团。
其中一支将在先后在金陵和杭城活动,另一支宣讲团成员乘坐飞机前往帝都——人员待定,暂定为五至十人。
——童森,1983.11.20】
与此同时,夏希羽正坐在床头,双手搭在面前的一张翻折桌上撰写新的稿件。
而帮他过往的手稿进行翻译的刘晓涵,此刻正坐在夏希羽的床边向他请教问题。
“希羽,你对中科院的前景怎么看,或者说,你了解到后世的人对他们想做的事是怎么看的?”
夏希羽思考了好一会,最终才说出口:“我给你复述灰风在修改器数据库中查到的一篇重要文献的原话……”
半分钟的附属过后,夏希羽说出了结语:“‘总之,当时的改革措施主要致力于解决效率问题,不仅没有真正解决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这一本质问题,甚至导致这个问题进一步恶化了。’”【1】
听完这段文字后,刘晓涵大吃一惊。
“作用是反向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更严重的意外,你是不准备扩大化的?”
夏希羽叹了口气:“那几十个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的、法律上一定可以判刑的那些人,必须处理。我希望和相关方一起把隐患铲除掉,否则一旦海因里希法则发挥作用,一切都来不及了。”
“但目前他们完全没有这样的意思。还是想着在他们自己都没有头绪的未来计划,而我只能在已经确定她们“最有可能提出的那个改革方向是错误的”这一点的情况下作出改革。”
“只是,如果他们不把至今仍旧没有定论的那些问题重新拿出来讨论清楚,并且形成一个统一的结论,他们是不会有什么正确收获的。”【2】
“早些时候,有不少一系列问题对应的意见都非常好。但如果不是我们研究所搞到了足够的资料,我相信大多数人对那些真知灼见报以选择性的失明。”【3】
“还有,现行的某些东西【4】是否应当维持下去,又或者是有什么别的提法……这些都要正面应对,即使无法得出结论,也应当给出确定而公开的答复。”
“更严峻的是:在此之后,他们还有更大的问题——据我所知,现在那边的各个研究所加在一起,一共有七万八千人左右的科研人员,七亿三千万的本币投资,但效益不高。当然,这不都怪他们,现在的他们在整个体系的链条中的几个环节上都有脱节,他们还没想清楚一些我们早已想清楚的问题。”
说到这里,夏希羽指着自己正在撰写的手稿,开始对着她朗读——
“……从市场出发,开发前沿技术,形成产业;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推动,良性循环。”
“要用市场经济的观念,让一批优秀的科技人员带着热情地、自发地出来做这件事。”
夏希羽接着阅读了自己对世界上一些国家发展经济、科技的几种不同模式的分析——包括美、苏、日、西德等国的,其中明确指出:自己引用了冯琪诺主编的1983年版蓝皮书——《各国科学研究情况与学术(组织)情况》。
用三分多钟的时间通读完自己的分析后。
“在这些挑战面前,一切有可能阻止克服这些挑战的障碍都应该被抛弃掉。”
“因此,我希望有人能主动站到国家战略层面规划整体发展,明晰其价值导向和发展模式,提出思考科技发展问题的原则。”
“我个人的建议是:应当依据整体系统观,一是要尊重科技发展的规律与趋势,二是要立足我国国家发展的现实与需求,三是从其自身的实际出发……”【5】
又接着读了近一分钟的具体建议之后,夏希羽最后读道:“上述思路绝不是仅仅以‘求生存,谋发展’为目标,而是立意高远,要为国家做大事。”
“做什么样的大事?通过实现‘四个现代化’,使中国跻身于世界一流强国之列。”
“我真心希望其作为我国的最高学术机构,能承担这样的责任。”
读完上述内容后,夏希羽放下了手中的手稿,并将其交给刘晓涵。
然而,身在巴黎数学系的夏雯莉却没想到,自己竟然也会有被多位校友因此事被找上门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