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按人口要素统筹资源布局

按人口要素统筹全民健身资源布局是指要根据常住人口总量、结构和流动趋势,科学布局全民健身资源,提升资源布局与人口分布的适应性和协调性,推进健身资源“跟着人走”。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同发展进程加快,我国人口结构和流动趋势呈现出一些新特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布局要按人口要素统筹资源布局,科学规划和统筹建设健身场地设施,重点补齐城市群、都市圈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短板,推动农村与城市全民健身服务内容和标准统一衔接。

一、资源布局与常住人口总量、结构和流动趋势相适应

按照常住人口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是解决公共服务资源供需错配、推动优质均衡发展的基本途径。“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统筹基本服务设施布局和共建共享。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要求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推动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再次提出,推动公共资源由按城市行政等级配置向实际服务管理人口规模配置转变。

当前,我国人口区域、城乡和流动趋势呈现出新的特征。从人口区域分布来看,2020年,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9.93%、25.83%、27.12%和6.98%,与2010年相比,东部地区人口占比上升2.1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下降0.7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0.2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1.2个百分点。从城乡人口分布来看,2020年,我国城镇人口达到9.02亿人,城镇化率达到63.89%,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亿人,城镇化率提高14.21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城镇化已进入中后期发展阶段,城镇化步伐将趋于放缓,快速城镇化将逐步转为高质量城镇化,并与乡村振兴深度互动,形成城乡发展新的均衡。从人口流动趋势来看,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为3.76亿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1.25亿人。与2010年相比,流动人口增长69.73%。

我国全民健身资源布局尚没有实现“跟着人走”,全民健身资源尤其是群众身边健身资源总体不足,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不尽合理,资源供给以行政区划配置为主,与人口结构和流动趋势适应性不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差距较大,东部地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供给方式和供给效率等也优于中西部地区,广大农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偏低、可及性较差、短缺与闲置并存。

推动资源布局与常住人口总量、结构和流动趋势相适应,一是在健身资源规划布局中提前研判人口结构和流动趋势,推动全民健身服务从按行政区划配置向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转变,建立“资源随人走”的投入机制,推动实现“人走到哪里,全民健身资源就跟进到哪里”。二是加强资源整合力度,以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为基本依据,重点增加区域性中心城市、东部发达城市、城市群都市圈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三是建立以流入地为主的流动人口全民健身服务供给机制,提升流动人口享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覆盖面,推动将外来务工人员公共体育服务纳入流入地供给体系,有序实现流动人口在常住地便捷享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

二、重点补齐城市群和都市圈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短板

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城市群和都市圈经济发展水平高,聚集人口能力强,人口在城市群、都市圈内部流动性也较大,未来我国新增城镇人口将主要集中在城市群和都市圈。近年来,我国城市群和都市圈呈现较快发展态势,人口加速向城市群和都市圈集聚。目前,我国已规划的19个城市群,以1/3的国土面积承载了3/4左右的人口和近九成的GDP总量。但是,我国城市群和都市圈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赛事活动、健身指导等产品和服务总量短缺问题更加凸显,要加快补齐城市群和都市圈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短板。

补齐城市群和都市圈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短板,一是鼓励有条件的城市群和都市圈编制统一的全民健身规划,推进城市群和都市圈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一体化发展,推动重要健身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二是加大资源统筹整合力度,完善城市群和都市圈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扩大健身场地设施、赛事活动、健身指导等供给。三是支持有条件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内部城市之间深度合作,共同开展体育强市、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三级联创活动。四是健全完善联合办赛的体制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城市群和都市圈举办区域性健身赛事活动,共同申办、承办重大国内国际健身赛事活动,联合打造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打造一体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信息平台。

专栏 3-1

长三角城市群积极推动全民健身大联动

2003年9月,为促进长三角地区体育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构建长三角体育圈,浙江、江苏、上海三省市体育局在杭州召开首次联席会议,并签署了体育交流与合作意向书。2020年10月,经国家体育总局同意,长三角三省一市体育部门联合印发《长三角地区体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打造全国体育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和区域体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大联动”充分利用三省一市江、河、湖、海、山、城市建筑等地理自然资源,打造以上海城市景观,江苏、浙江、安徽山水为特色的活动项目,大力发展海洋运动、江河湖运动、山区运动、城市健身运动,逐步实现区域合作、行业互动的具有示范意义的“体育圈”。如2011年的大联动在“篮球之乡”诸暨举行,围绕当地篮球特色开展活动,并创造了千场万人篮球赛的吉尼斯纪录。结合每届主题,“大联动”适时安排一些配套活动,如开展国民体质监测、举办长三角体育圈全民健身互动论坛、建设落成长三角体育圈全民健身大联动共享基地一期工程——上海市民体育公园(足球公园)。

经过十多年发展,长三角体育圈全民健身大联动活动范围已由长三角区域扩展至整个华东地区,推进了长三角区域全民健身大发展、大融合,打破了地域束缚,构建起多维度、全方位、立体的体育圈,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健身爱好者的运动盛会。

三、推动农村与城市全民健身服务内容和标准统一衔接

我国农村人口超过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推动城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内容和标准统一衔接,是实现全民健身、保障全民健康的重要支撑,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农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农村健身场地设施数量和质量、健身知识普及程度、健身观念和意识、体育社会组织数量和服务能力等方面与城镇还有一定差距。一些地区健身场地设施或赛事活动与农民生产劳动和生活习惯不相适应,存在健身资源短缺与闲置并存的现象。

完善农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网络,逐步实现城乡服务内容和标准统一衔接。一是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坚持因地制宜、整合资源、乡土特色、方便实用、安全合理的原则,紧密结合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进一步细化农村基本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标准、内容,科学规划和统筹建设农村健身设施,推广多功能、季节性、可移动、可拆卸、绿色环保的农民健身设施。二是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推进城乡健身组织、健身活动、健身指导等公共资源及服务要素的协调配置,巩固拓展行政村(社区)文化活动室的体育服务功能,努力缩小城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差距。三是大力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把更多的资源资金投向基层,把更多的项目活动放到乡村,把更多的指导服务送到农家,服务广大农民自觉、便利、科学、文明开展经常性体育健身活动,促进农民体育生活化。四是根据农村地区人口变动趋势,采取差异化政策,更好满足农民健身需求。针对人口流入较多的农村地区,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赛事活动、健身指导等资源投入力度,扩大健身服务供给。针对人口净流出的农村地区,要强化资源整合力度,推动与相邻村庄、社区、学校等不同单位健身资源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