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诊断:企业健康的衡量方法、模型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庖丁解牛还是盲人摸象?

庖丁解牛,为什么游刃有余?因为找到了事物的规律。诊断思维的根本就是分解问题,其目的在于将无法下手的大问题,依照一定的逻辑和依据,分解为可被处理的各个单元,然后逐个击破,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像庖丁解牛一样,筋肉骨清晰明了,一步步细致分解,才能逐渐变成可被处理的局部。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可能会一不小心就变成了盲人摸象。

盲人摸象,为何不得其法?其实他也对事物做了分解,但产生了片面认知。要避免这种现象,唯一的办法是观察、了解,找到事物的基本规律。为避免盲人摸象的尴尬,在寻找规律和事物分解时要先学好基本理论,在实际案例中多次实践,积累经验,再丰富理论。

麦肯锡咨询顾问芭芭拉·明托在《金字塔原理》中提出的一个分类的思考工具叫MECE原则(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中文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有两层意思:

一是,可分解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独立(Mutually Exclusive);

二是,每一个部分完全穷尽(Collectively Exhaustive)。

MECE分类的原则是结构性思维,是组织诊断建模或者分解过程中的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当遇到组织中交叉和复杂的问题时,使用MECE原则进行梳理,可以得到一个脉络清晰、角度全面的结果,从而为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MECE一般有5种常用的分类法:

◆二分法

这个分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尤其是一些标志。其实就是把信息分成是和非2个部分。在机场可以看到国内、国外;填写基本信息时分为已婚、未婚;财务里有收入、支出;比赛里有专业、业余等。

◆要素法

要素法也是一种常见的方法。比如,优秀员工的标准可以是“优秀员工的8种品质”。在企业管理中,最常见的工具是组织架构图,把所有部门和岗位呈现出来,其实就是把一个整体分成不同的构成部分。要素法的逻辑可以理解成在说明一件事的逻辑,如在展示柜前可以从上到下地介绍商品;拆开礼物的时候可以从外到内……还可以从整体到局部,局部到整体。要素法主要是说明事物的各个方面的特征。

◆过程法

过程法是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流程、程序对信息进行逐一的分类。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制定的日程表,在项目管理中的甘特图,工作说明书中的操作步骤,战略规划中达成目标的各个阶段,都属于过程分类。

◆公式法

公式法就是可以按照公式进行的要素设计,并且可以再嵌套其他公式和要素。

比如,成功=战略×组织能力,这里就是企业成功通过公式拆解为战略和组织能力。

◆矩阵法

很多人在布置任务的时候经常使用四象限法,把工作分成重要且紧急、重要但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和不重要且不紧急。

图2-1 四象限法

然后可以把工作项目填到4个象限当中,这4个象限就是2×2矩阵。

经典工具还有九宫格、波士顿矩阵等。

理论和实际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理论在应用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比如,一家临街的餐厅要“提高利润水平”。如果这家餐厅不做任何分解,只是凭借想象提高利润,很可能会给出很多不务实的解决方案,如直接提高价格,投入过多的广告吸引更多的顾客等。这个时候就需要庖丁解牛一样的思路,从分解开始寻找规律。比如按照时间顺序,可以有如下分解方式:

图2-2 关于提高利润水平的时间分解

再进一步分解就是周和天,还可以分解成小时,去监测数据和购买产品情况,找出潜在问题点。另外,还可以按照工作日和节假日去区分,而且每个节假日也不一样。

如果依据空间顺序,可以有如下分解方式:

图2-3 关于提高利润水平的空间分解

之前在一次咨询项目中,按照大家吃饭的空间去分解诊断,最后发现来店打包的人很多,分析之后发现,这家餐饮店深得周围其他店铺的服务员的好评,周边女装店的导购都会选择来店打包几份,然后和其他同事一起“对付”一下,毕竟店铺没有午休。这时就可以研发女导购们喜欢吃的快捷、好吃的便当,形成更多的销售模式。

如果按照程度顺序,可以从菜品销量入手,有以下分解方式:

图2-4 关于提高利润水平的程度分解

很多餐饮店会按照顾客去分,看自己的店适合什么样的人群,是情侣、家庭还是一个人就餐。

所有的诊断分解方法都很难判断优劣,因为现实中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很多时候需要尝试所有的方式之后才能发现哪种分解方式更合适。所以,在对事物的诊断上,也并非单一的方式,还有外部对标和专家法,看看同行或者资深人士,逐渐培养自己对行业的判断和基本的商业洞见。

这一切都是为了做到庖丁解牛,而非盲人摸象。